二, 陈氏之落花诗和七夕诗
据说, 陈老先生有诗云, “平生所学供埋骨, 晚岁为诗欠砍头”(丙申五月六十七岁生日晓瑩于市楼置酒赋此奉谢). 本来对于诗, 不同的人容易引出不同的结果. 远的象义山的无题诗(“政””情”多解), 东坡的”乌台诗案”(“蜇龙”), 清朝的”文字狱”(“指着和尚骂秃子”或”当秃子面说和尚”), 近的有毛江两”代”被”歪”解成的”儿童不宜”诗(即“庐山仙人洞”和”黄山日出”). 至于诗人自己是否真是那么想的, 多已无法考证. 多年以前, 余英时先生根据”明暗”两线, 还真”挖掘”出寅恪老先生那些”欠砍头”的诗. 在这些诗里, 首先要提的就是他的”七夕诗”和”落花诗”. 下面的观点基本是余英时先生在《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一书中所陈述的, 本人只是转述, 但偶尔做些评论, 并按自己的理解解释一些诗词上的基本知识.
在介绍余先生的”大作”之前, 先简要说明一下里面用的”词汇”, 甲子纪年和”双声叠韵”.
由于陈老先生用传统的甲子记年法, 这里就先做个基本的介绍. 中国古时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来纪年, 从天”甲”和地”子”开始(成为”甲子”)依次配对, 即,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 到再次遇到”甲子”前, 共有六十对, 来表示六十年. 先找个广为人知的用”甲子”纪年的年份, 例如中日”甲午战争”发生与1894年(也可找”戊戌变法”的1898年或1900的”庚子”年做参考), 六十年后是1954年, 即1954年又是”甲午”年. 所以可以推出”七夕诗”五首中的第一首, 作于”庚寅”, 是所谓”解放后”的第一年, 即公元1950年;“辛卯”是1951年, ”癸巳”是1953年, “丙申”是1956年, 以及“丁酉”是1957年. 也能推出1949年是”已丑”年(已丑, 庚寅, 辛卯, 任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分别表示从1949年到1958年的这十年). 知道了这些, 按余先生的说法, 就知道如何对应当时的历史事件以及陈老先生当时所处的环境. 余先生就是根据这一点入手, 再结合陈老先生的特点(例如, 从了解老先生治学方式, 以”其人之道”来”释””其人之心”)来解释那些诗的.
另外, 文中提到”叠韵”和”双声”, 是古时诗人们玩文字游戏时的一种把戏. 据说唐时刘梦得, 以及后来的皮日休和陆龟蒙都”逞才使气”地玩过(见皮日休”杂体诗并序”, 但查梦得现存的诗集, 并没这一类的诗). 所谓的”叠韵”, 是在旧韵里能平仄通押的韵(词林正韵里就是同一部但平仄不同的韵), 例如”肠”和”党”是”叠韵”, “断”和”产”也是”叠韵”. 所谓的”双声”, 按现代的解释就是, 同声母的字, 例如, “肠”和”产”是”双声”(声母都是ch), “断”和”党”也是”双声”(声母都是d). 这在余先生的分析里也将用到, 先在前面简单地提一下.
丙申"落花诗"
那首落花诗, 即”丙申春偶读杜诗’唯见林花落’之句戏成一律”(DD按, 杜诗即”别房太尉墓”附于后), 成于1956年(丙申), 全诗如下:
林花天上落红芳, 飘坠人间共断肠
阿母宴开争骂座, 太真仙去愿专房
按歌未信宫商换, 学舞端怜左右忙
休问大罗云外事, 春阴终护旧栽棠
余先生, 先从陈诗的历史渊源入手(寅恪老人父亲的”座师”陈宝琛, 有”感春”四律并前后”落花诗”共十二首, 都是暗咏时事的), 指出遣词用韵和诗风上的相似之处(连”阿母”都出自那里), 认为按”欠砍头”一诗留下的”路标”, 结合当年的”时事”, 就能分析出诗里藏着的”真义”.
这里“丙申”年的时事, 按余先生的想法, 就是苏共”二十大”清算斯大林一事, 并认为” 林花”之林, 暗指斯大林, 而非泛指. 杜诗是悼念去世的房太尉, 而”太尉”一职, 相当斯大林生前有的”大元帅”(DD按, 其实不能完全对等, 但作诗不是作数学). 根据上下文, 以及这一历史事件, 余先生解释前两句是指, “斯大林死后, 威望落地, 全世界的共产党破产了”. 这里, 余先生认为第二句暗有”双声叠韵”, 共“断肠”谐共”产党”.
这样一来, 三四两句的意思就明显了. “阿母”是当时共产世界的老大赫鲁晓夫, 他的”宴”就是苏共”二十大”. 在那次大会上, 人人争先恐后地声讨斯大林. “太真”指斯大林, 他一死, 继任的”阿母”就可以”专房”而大权独揽了.
由此看来, 第五六两句就是顺理成章的. “宫商”是古代的音符, 代指音调. 虽然老板换了”阿母”, 共产的老调仍弹, 但是世界各国的小老板们的舞步是按老”太真”的还是新”阿母”的呢?
最后两句, 余先生认为富有深意. “大罗”当指俄罗斯(辛卯七夕诗的“难暖罗衾梦未成”的”罗”与此可以互证); “春阴终护旧栽棠”又藏陆放翁诗的故事(见附”花时遍游诸家园”十首其二). 既然毛泽东怕批”太真”引起连锁反应, 给出所谓”三七开”的评价, 最后的两句明显就是说”无论苏联如何评价斯大林, 中国是要死力维护的”.
余先生显然对他”破解”诗的密码非常得意, 并认为此诗”极尽回环往复, 婉转曲折之能事”, 字面”咏花”自然如”行云流水”, 字里却层层递进, 隐有不同的意思. 甚至赞说, “字的音都不是闲着的”. 他根据明末清初诗人们的习惯, 以及南方人的口音, 竟看出整首诗藏有”俄罗斯”(从前向后, 依次有”阿”, “罗”和”事”)和”斯大林”(从后向前, 依次有”事”, “大”和”林”). 是不是有”穿凿附会”之嫌, 就是你的判断了.
附一杜甫之”别房太尉墓”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NOTE: 房太尉, 即房琯, 肃宗时曾任宰相. 老杜的”悲陈陶”, 写的也是房集合义兵却”兵败陈陶”的事(公元756年); 李颀诗”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里的”房给事”也是他(曾任给事中). 房故于公元763年, 老杜次年经其坟而写此诗.
附二陆游之”花时遍游诸家园”十首其二
为爱名花抵死狂, 只愁风日损红芳
绿章夜奏通明殿, 乞借春阴护海棠
NOTE: “通明殿”是宋代玉皇殿的通称, 东坡也曾多次使用.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