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小站 2.0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644|回复: 35

天净沙—(元)马致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18 19: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Withered vines, aged trees, crows at dusk;
Small bridge, flowing water, and houses.
Ancient road, west wind, a bony horse;
The setting sun in the west;
The heart-broken person at the edge of the world.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9 09: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简评】(ZT)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

  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象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棵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

  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较明显的特点是:

  1.简约与深细相依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至于游子为什么飘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象。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作者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又可以想象得到,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静景与动景相映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3.景色与情思相融
  诗言志。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与“水”本无联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处,用江水东流之景,表达无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天净沙》一曲,篇幅虽短,却为极多人所知晓,不失为千古绝唱。短短二十八字,刻划出一幅非常真实生动的秋郊夕照图。起首三句为鼎足对,一连推出九幅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以景托景,景中生情,在苍凉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飘泊不定而又忧愁的情怀。这里,作者创造性地将孤立的自然物精巧地组合在一起,使整个画面富有流动感、生命感。同时,有意识地突出画面的昏暗阴冷,以便充分表现“断肠人”浪迹天涯的浓烈的羁旅愁怀。

【注释】

  [天净沙]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
  [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元大都(现在北京)人,著名戏曲作家
  [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瘦马:骨瘦如柴的马:
  人家:农家,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天涯:名词,这里指天边。

  【扩展延伸】
  天净沙· 秋(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共同特点:
  体裁相同(小令),描写的都是秋景,头两句每两个字都是一种独立事物,表现的情感相同(悲凉,萧瑟)

  不同点:
  马致远的“秋思”不仅写景还写人,突出了“思”,在末尾两句时白朴写的较为平淡。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这就是为什么古诗词有如此的魅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9 16:4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逸士美译, 见解好摘, 顶一把。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0 14:01:48 | 显示全部楼层
翻译和评注都把最后一句误读为:断肠人 在天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0 17: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Liaokang


    平时我也喜欢读作“断肠--人在-天涯”。长乐在不在啊?这曲子唱的时候是怎么断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0 17: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断肠 - 人在天涯”的确更有味道,含义更深。谢谢廖兄指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0 17:5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断肠 - 人在天涯?  

好啊!  以前没这么读过,真的更有味道。  不过这断肠与心碎(heart-broken)如何区分?  好象英文中很难分出它们的微妙差异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0 18:2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iaokang 于 2009-11-22 09:37 PM 编辑

写如此长篇评注的人应该不只读过这一个天净沙,但竟然不知道此小令两字一顿,真令人奇怪。而且他显然不知道画面与意象的差别。
最后一句应读作“断肠 人在 天涯。”断肠作动词远比作形容词修饰人要强烈。唯如此,这幅画一般的小令才有了生气,尽管是悲哀的生气。况且,读“断肠人 在天涯”,非常别扭。 也请参见其他人的天净沙: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天净沙•即事
乔吉

莺莺燕燕春春,
花花柳柳真真。
事事风风韵韵,
娇娇嫩嫩,
停停当当人人。

这首死板多了。

天净沙•江上
张可久

嗈嗈落雁平沙,
依依孤鹜残霞,
隔水疏林几家。
小舟如画,
渔歌唱入芦花。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0 19: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廖康同志﹐說你英文詩是外行﹐你還不服。如果我譯成﹕
Heart-broken, the person's at the edge of the world

就與上句不能相對應。翻譯既然牽涉兩種語言﹐要作雙向考慮。這就是內行與外行
的區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0 19:4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iaokang 于 2009-11-21 12:28 AM 编辑

你这翻译再怎么改,也没有原作的味道,因为跨了语言,what works in Chinese does not work in English. It does not even read well in English. 不能这样机械的逐字对译,连冠词都没有,那和机器翻译还有什么差别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0 20: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热闹. 廖教今天好兴致. :) 待俺慢慢重读讲评.

小站有时滞慢, 你可以删去空帖, 减几分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0 20: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Liaokang


    平时我也喜欢读作“断肠--人在-天涯”。长乐在不在啊?这曲子唱的时候是怎么断句 ...
fancao 发表于 2009-11-20 05:06 PM


凡草总能看到点子上: 俺也关心这越曲怎么唱呢. 等常乐兄定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0 20:5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见解 于 2009-11-20 08:55 PM 编辑

又过了两遍讲评, 并没有读出文评中关于如何断句方面的描述. 也许俺疏漏了.

但里面有几处提及"断肠人"; 是如同下面的几段吧.

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

不过依俺看, 这些描述只是在说明"断肠人"(主人公)在文中的位置和角色的延续而已. 总不能说, "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 '人在', '天涯' 更添悲愁"... 吧.

另外, 此曲的双字节奏显而易见, 只不过, 最后这句恰好可以中断., 而不影响含义. 有趣的问题是: "天净沙"有无例外? 或明确规定, 必须两字? 想必还有其它形式吧.

再依俺拙见, 关键是如何翻译最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1 10:2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廖先生﹐你懂怎樣寫譯英文詩嗎﹖要你藏拙﹐不出洋相﹐還真不容易。你一直用寫文
章的思路來談論譯詩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1 11:3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iaokang 于 2009-11-21 11:43 AM 编辑

老先生又发火了。听俺心平气和给您讲解。

中文和英语有一大区别:中文重视意会,英语重视形合。中文的“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翻译成英语,一定要用连词if。我还可以给您举无数例子,但我相信您已经懂了,中文的介词、连词、关系代词远不如英语用的那么多。然而,当中国人读到“枯藤老树昏鸦”时,我们脑海里出现的意象通常是:黄昏时分,乌鸦栖在缠有枯藤的老树上。这行诗如果译成“Withered vines, aged trees, crows at dusk”很可能会让英美读者脑子里出现三个分离的图片,而不大会构成我们脑海里那个意象,因而诗意全无。更不用说,用复数会让英美读者想到许多树和许多乌鸦,与我们头脑中那种孤寂的意象完全不同。汉译英的时候,用中文的习惯来写英语,来思维,机械地对应翻译单词,不作通篇考虑,局限于原文的句法和词序等等,是永远也无法出神入化地翻译好诗歌。最多只能供研究中文的英美学者透过这种机械的翻译进一步了解原诗的构成,但多数英美读者读到那种翻译会以为中国人不会写诗。

天净沙•秋思        Autumn’s Meditation in the Poetic form Tian Jing Sha

马致远                Written by Ma Zhiyuan, translated by Liao Kang

枯藤老树昏鸦        Dry vines on an old tree where a crow squawks in the eve,
小桥流水人家        A small bridge across a stream that round a cottage reeves,
古道西风瘦马        A lean horse on an ancient road totters in a west breeze,
夕阳西下                While the sun is setting,
断肠人在天涯。        At this land’s end a lonely traveler’s heart grieve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1 13:51:0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先生又发火了。听俺心平气和给您讲解。

中文和英语有一大区别:中文重视意会,英语重视形合。中文的“早 ...
Liaokang 发表于 2009-11-21 11:36 AM

我不懂诗,更不懂洋诗。
很喜欢看高手论诗。两位心平气和,慢慢切磋,我给你们倒杯酒,润润嗓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1 15:3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云天 于 2009-11-21 03:59 PM 编辑
有趣的问题是: "天净沙"有无例外? 或明确规定, 必须两字? 想必还有其它形式吧.
见解 发表于 2009-11-20 08:50 PM


我翻了手头的书,好象没瞧见例外。  


对元曲情有独钟。 喜欢其散淡的格调。
王国维曾评元曲,”抒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叙事则如其口出。“

廖教引的白朴 的”秋“,短短二十八字, 一幅秋景图跃然纸上。

再引几支小令添兴:

【越调】天净沙
商衟


寒梅清秀谁知?霜禽翠羽同期,潇洒寒塘月淡。暗香幽意,一枝雪里偏宜。

剡溪媚压群芳,玉容偏称宫妆,暗惹诗人断肠。月明江上,一枝弄影飘香。

野桥当日谁栽?前村昨夜先开,雪散珍珠乱筛。多情娇态,一枝风送香来。

雪飞柳絮梨花,梅开玉蕊琼葩,云淡帘筛月华。玲珑堪画,一枝瘦影窗纱。


【越调】天净沙
张可久

  碧桃花下帘旌,绿杨影里旗亭,几处莺呼燕请。马嘶芳径,典衣索做清明。

  嗈嗈落雁平沙,依依孤鹜残霞,隔水疏林几家。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

  倚阑月到天心,隔墙风动花阴,一刻良宵万金。宝筝闲枕,可怜少个知音。

  青苔古木箫箫,苍云秋水迢迢,红叶山斋小小。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



为逸士先生译的《天净沙。秋思》配曲:
http://music.guqu.net/guquplayer1.asp?UrlID=1&MusicID=9053

另一演唱版本:
http://music.guqu.net/guquplayer1.asp?UrlID=1&MusicID=90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1 19: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Liaokang


    平时我也喜欢读作“断肠--人在-天涯”。长乐在不在啊?这曲子唱的时候是怎么断句 ...
fancao 发表于 2009-11-20 05:06 PM


谢谢云天相告!要不我还不知道。

就事论事,先回凡草的话: 我也不知道<天净沙>这首散曲唱的时候是怎么断句,因为手头没有曲谱。至于有没有元代的这只曲牌的曲谱流传至今,我也不清楚。最有可能的地方是查《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当然也不排除其它文献有这曲牌的曲谱,但这种可能性恐怕很小。如果没有曲谱,那么就是古代如何唱已经失传了。

刚才也看了云天贴的两个唱的版本,好像都是当代人作的曲。

至于这首<天净沙>文学上应如何断句,如何翻译,我就更不内行了,向几位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1 19:2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凡草总能看到点子上: 俺也关心这越曲怎么唱呢. 等常乐兄定夺.
见解 发表于 2009-11-20 08:21 PM


见解兄高估了我,不好意思!

顺便说一句:[越调] 是曲牌<天净沙>的 “宫调”,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音乐的)调性和调式,但不是具体曲调,也不是曲调的结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1 23:3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 Chang_Le

多谢常乐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2 12:2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枯藤老樹昏鴉”﹐作者為什么只列出三個事物﹐而不表示出這三個事物之間的位置
關係﹐因為他要讓讀者自己去發揮想象﹐給讀者以靈活理解的空間。這句話可以作
不止一種想象。為什么烏鴉必定是停在樹上﹖烏鴉可以是“繞樹三匝﹐無枝可依”﹐
像曹操的詩一樣。但對於譯者來說﹐不應該把自己的想象或理解﹐放進自己的譯文
中去﹐因為這樣﹐譯者限定了讀者的想象﹐剝奪了讀者想象的權利。這是對讀者的
不尊重﹐是把讀者當弱智看待。是翻譯的大忌。

看了閣下的翻譯。閣下是在用譯文章的思路及方法在譯詩。我們討論了這麼長時間﹐
能長進點好不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2 12:29: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两种语言不同,这样用中文的思维习惯写英文,不仅没有诗意,连通顺的语句都写不出来,如同机器翻译。照这样干,扫描一下就把中国的诗歌都翻译出来了,原诗的意象没有了,原诗的节奏和韵脚也没有了;让读者自己去自由联想那些词语之间的关系,译者倒是挺省事。可这样干行吗?

请您自己再看一下您的翻译:
Small bridge, flowing water, and houses.
Ancient road, west wind, a bony horse;
用机器翻译会少一个and和a,但比这两行要一致些,依照您的译法,为什么在horse前用了a,而在bridge和road前却不用冠词呢?

难怪出版社退稿,人家可没有耐心给你这样解释。我知道您是听不进不同意见的,也不会接受教训,我写这两句是给大家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2 21:4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Chang_Le

多谢常乐兄!
fancao 发表于 2009-11-21 11:30 PM


凡草别客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4 01:30:04 | 显示全部楼层
见解兄高估了我,不好意思!

顺便说一句:[越调] 是曲牌的 “宫调”,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音乐的)调性 ...
Chang_Le 发表于 2009-11-21 07:25 PM


常乐兄客气了。俺并不懂元曲,以前也没有研究过天净沙,只是从古诗欣赏角度而已。所以说,请你“定夺”,也是笼统一说而已,因我不确定是否真正由“曲调”来反过来主导人们的理解。应该是先有诗人(按曲牌的规则)填词吧。当然我的理解也可能不对。

但顺便查了查网上资料,倒也长些知识。对,越调:十二宫调之一,天净沙是它的曲牌之一。而小令本身,也只是一种单曲,带有(较)固定格式而已。

摘了一段供大家参考:

(ZT) 〔越调〕

元曲宫调之一,周德清《中原音韵》:“越调陶写冷笑。”多用来抒情写意。
〔斗鹌鹑〕曲牌名,套数首牌。用上声韵,韵脚上面的一字必须去声。定格10句,定格字句:四、四、四、四、四、四、三、三、四、四,共38字。
〔小红桃〕曲牌名,小令兼用。又名〔平湖乐〕、〔采莲曲〕、〔武陵春〕、〔绛桃春〕。亦入〔正宫〕。定格8句,定格字句:七、五、七、三、七、四、四、五,共42字。
〔天净沙〕曲牌名,小令兼用。原作〔天净沙〕,又名〔塞上秋〕。头两句宜对,也有三句做鼎足对的。体段短小,近于六言绝句,宜于写即景抒情的小品。定格5句,定格字句:六、六、六、四、六,共28字。
〔寨儿令〕曲牌名,小令兼用。又名〔柳营曲〕,与〔黄钟〕之〔塞儿令〕不同。定格12句,定格字句:三、三、七、四、四、五、六、六、五、五、一、五,共54字
〔凭阑人〕曲牌名,小令兼用。与诸宫调不同。句法和情调都像词中的小令,宜于写小景抒幽情。定格4句,定格字句:七、七、五、五,共24字。


谢谢释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4 01:5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见解 于 2009-11-24 02:18 AM 编辑
我翻了手头的书,好象没瞧见例外。  


对元曲情有独钟。 喜欢其散淡的格调。
王国维曾评元曲,”抒情则 ...
云天 发表于 2009-11-21 03:38 PM


也谢云天摘得其它曲段和伴唱。听了几遍二首合唱,似乎最后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对的,天净沙根据诗词书籍和网上查看,的确是以二字一顿居多。个别,如同这首秋思,纯粹从字面上亦可同时中断:
  
“一枝风/送香来”(这个不太确定:一枝/香来--风送?) ;“探梅人/过溪桥” 。

另外,的确看到书中有某些曲子最后不按“六字”出牌 (灵活性?):

天净沙•为董针姑作

海棠轻染胭脂。绿杨乱撤青丝。
对对莺儿燕子。伤心独自。
绣针儿停待多时。

天净沙
朝代:元 作者:严忠济 体裁:散曲 

宁可少活十年,
休得一日无权。
大丈夫时乖命蹇。
有朝一日天随人愿,
赛田文养客三千!

还有一些断句的讨论,一起摘来:


(二)《天淨沙》的斷句 (ZT)http://web2.tcssh.tc.edu.tw/school/guowenke/new_page_71.htm
  馬致遠及其《天淨沙》  
    -中貞-  


  曲子的句式有時很獨特,句內的詞言不一定俱有必然的有機聯繫,這與詞作的某些句子類仿,如《天淨沙》的句子就很特別,有時幾個詞放在一起成為一個句子但這些字句之間沒有必然的上下之聯繫。這給我們評曲時帶來一定的方便,但對於同一首曲牌,有些詩人所作的曲品,其句子內又有明顯的有機聯繫,這又給我們評曲時帶來一定的困難,以至於使我們不得不將那些不合句法的作品列入變格中。因此對於特定的一個曲牌,其斷句看起來並沒有明確的定規,若以馬致遠的《天淨沙》為例,其斷句應為(請參閱朱賜麟《古詩讀法》):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平沙,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按朱先生的斷句法,湯武《天淨沙--閒居雜興》也應可按以上的斷句法分為以下的句讀式:

 

            近山、近水、人家,

            帶煙、帶雨、桑麻,

            當役、當差、縣衙。

            一梨兩耙,

            自耕自種生涯。

感觉上是注重前三句的分断.

供大家参考,讨论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4 13:4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懂诗,更不懂洋诗。
很喜欢看高手论诗。两位心平气和,慢慢切磋,我给你们倒杯酒,润润嗓子。 ...
fancao 发表于 2009-11-21 01:51 PM


凡草说得对: 很喜欢看高手论诗。两位心平气和,慢慢切磋,探讨无须"声高"么. 俺做回搬运工, 为二位/大家节省时间, 加速讨论.

俺不懂诗,更不懂洋诗, 不过, 有点兴趣, 偶尔照葫芦画画而已. 如今资讯发达, 以前要掏腰包的信息而今几可唾手可得, 不费吹灰之力. 那就不能埋没了这可贵的宝藏.

看来争论的焦点是在于元曲天净沙如何断句, 以及如何用英语保真 (借用了音响术语: 高保真 High Fidelity) 地表现出来. 特别集中在最后一句: 断肠人在天涯 --- 是二二二还是三三.

俺整体看下来的个人的感觉是, 目前似乎不存在一个标准答案, 因为直接讨论这一"命题"的材料少之又少. 逻辑是, 若果222断句仅是因为大部分天净沙的作品都是如此的话,即从字面上的意思来判断,那后者也并非一定不成立. 但几乎所有介绍这个词牌的说明又却只限定了字数, 韵脚和平仄格律, 而没有直接限定最后一句的顿错. 而强调"断肠人"与"断肠/人在"的双方又多少诉诸于字面和诗意层次的理解, 那就是说, 各执一词了. 事实上, 从资料来看, 这个分段也(至少)是有过争执的. 问题在于, 其实这已经转成了文言文如何断句的性质了. 至于英译的传神, 那就更见仁见智了. 俺同意"英诗应该由英美人士来评断"(大意)的说法. 当然, 这个人至少应该懂古诗词. 大家说对吧.

顺便说明一下, 俺认为前面引的那篇讲评, 几乎没有涉及上面的焦点细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4 14: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云天相告!要不我还不知道。

就事论事,先回凡草的话: 我也不知道这首散曲唱的时候是怎么断句,因 ...
Chang_Le 发表于 2009-11-21 07:15 PM


常乐兄博学!

书上的确是这么说的。
元曲曲牌分属十二种不同的宫调,但常用的是五宫四调。"天净沙“为九宫之一。
那些曲牌名大都很雅致。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4 14:3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见解 于 2009-11-25 12:50 AM 编辑

俺以前其实也考虑过222试. 但同时就事论事, 此曲似乎33并无不可. 断肠人/在天涯, 与, 天涯沦落人肝肠寸断, 应该说无本质区别吧. 至于到了英语形式, 哪一种更合适, 就更"模糊"了.

因为大家比较倾向于前者, 为节省时间, 突出焦点, 就不去引用那方面的素材了(大家如有请尽管放上来便于探讨问题).

下面有几段摘抄, 均涉及到222/33之争论.

其实这首曲, 在国内/台湾也只是中学(大约七年纪)的内容. 下面这一篇辅导, 就是为中学生服务的:

文言文断句考点解析
分类:课外阅读 作者:周俊根 字数:1926 来源: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第22期

http://www.qikan.com.cn/Article/zwkc/zwkc200822/zwkc20082224.html

  [考点精讲]
  一、主谓之间须停顿。例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这两句应读成“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因为这两句的主语分别是“七八个星”和“两三点雨”,谓语分别是“天外”和“山前”。在“星”和“雨”后作短暂停顿,能显示出句内的主谓层次结构。再如:“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也应读成“断肠人/在天涯”。

  二、动宾之间应停顿。例如:“问今是何世”(陶渊明《桃花源记》),应该读成“问/今是何世”,因为这句话的动词是“问”,“今是何世”为“问”的宾语,即问的具体内容。这个宾语的结构为主谓短语,如果读成“问今/是何世”,就改变了句子结构,读破了句子。

  三、动补之间有停顿。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章》),此句应读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再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此句应读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两句均为介宾短语作动词的补语,读时要注意动词与补语之间的停顿。

  四、名词作状语时的停顿。名词作状语是古汉语语法特点之一,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语之间不应该割裂开来,而应该连读。


其次, 一位陕西武功的文学学士曾经挑战"33"的"一般认为, 《天净沙·秋思》一曲中"断肠人在天涯"一句诵读时三字一顿。" --- 这至少说明了它还是有一定量的应用的:

http://www.qikan.com.cn/ArticlePart.aspx?titleid=yjxk20080334

浅议《天净沙·秋思》的断句
分类:教学研究 作者:申公元 字数:2248 来源:教育研究学刊 第3期

  作者简介:申公元(1962-),陕西武功人,毕业于宝鸡师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并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摘要】 一般认为,《天净沙·秋思》一曲中"断肠人在天涯"一句诵读时三字一顿。对此本文运用大量曲例,从曲调格式,抒情方式及抒情力度等方面提出否定,进而证明了原词应是两字一顿的观点。

  【关键词】《天净·沙秋思》 曲牌格式 抒情方式 情感力度 二字一顿
  shallow argument 《day clean sand ·autumn thoughts 》of break a sentence
  shen gongyuan

  【abstract】general think, 《day clean sand ·autumn thoughts 》"break bowel a person at limits of the earth" in one song three words for 1 to cantillate read.to this, from the melody format, sentiment way and sentiment strength's etc. put forward negation, then certificate original phrase should is two words of standpoint.

  【keywords】《the day be clean ·sand autumn thoughts 》 song card format sentiment way emotion strength two word



文言文的剖析大家尤其是两位先生更是行家里手, 就不班门弄斧了. 还有一些资料, 也不多引了, 大同小异.

下面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待此焦点. 既然问题还在于如何翻译才是正确处理, 而且也能(一部分)说明原来的断句考虑, 正好找到几首译文, 俺认为还是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的.

1. Duke University Press: Chinese Poetry, 4th printing 2003. Editor & Translator: Wai-lim Yip
(p.12)

http://books.google.ca/books?id= ... %20road&f=false



2. 上面大概是位香港人译的, 另外还有一位地道的英国人, 很有中文的功底. 不知大家觉得他的译文如何.

这三首译文似乎很POPULAR, 不怀疑两位都已经读过了.

http://www.eywedu.com/Yilin/yilin/content/ylin20070617.html

 

主体性、主体间性与《天净沙·秋思》复译作者:李 清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大家马致远的经典之作,几个世纪以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经久不衰。
  
  [越调]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下面先列出《天净沙·秋思》的三篇译文来做比较和评论。
  
  译文一,Tune: Tian Jing Sha
  Withered vines hanging on old branches,
  Returning crows croaking at dusk.
  A few houses hidden past a narrow bridge,
  And below the bridge a quiet creek running.
  Down a worn path, in the west wind,
  A lean horse comes plodding.
  The sun dips down in the west
  And the lovesick traveller is still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丁祖馨、Burton Raffel译)
  
  译文二,Autumn Thoughts
  Dry vine, old tree, crows at dusk.
  Low bridge, stream running, cottages,
  Ancient road, west wind, lean nag,
  The sun westering
  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
  (Cyril Birch译)

  
  译文三,Autumn
  Crows hovering over rugged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the day is about done. Yonder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ling stream, and on the far bank, a pretty little village. But the 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t road, the west wind moaning, his bony horse groaning, 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 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
  (翁显良译)


这里有 Cyril Birch 的介绍.
http://www.cuhk.edu.hk/rct/30th/bio/cb.html

复译作者:李 清的尝试:
主体性、主体间性与《天净沙·秋思》复译作者:李 清
  语言艺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发展,翻译需与时俱进,文学翻译也不例外,而文学作品的复译则体现了这种需要。翻译中的主体——原文作者、(原)译者、复译者、读者等之间,主体本身与他们所认知的对象——原文、(原)译文、复译文本等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
  下面是本文作者从主体间性角度尝试复译该小令。
  
  译文四,Tune: Tian Jing Sha
  Autumn Thoughts
  A dry vine is on an old tree hanging,
  A lonely crow on a branch shivering,
  A shabby cottage past a bridge hiding,
  Still water below the bridge running.
  Down the worn ancient road
  The fierce wind moaning,
  A lean horse plodding,
  The scarlet sun setting.
  At the very edge of the world
  The homeless traveler's heart breaking.
  
  首先,如译文一,“越调”译为“Tune”,“天净沙”作音译处理,为“Tian Jing Sha”,“秋思”译为“Autumn Thoughts”,如译文二。为了保持原文的韵律美,作者用目的语的“ing”做韵脚,以求最大限度保持原文一韵到底的韵律特点;在句子结构方面全部将状语提前,并将重复的系动词省略;全文用现在进行时态,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瘦马”皆作单数翻译,以凸显孤独凄凉。整个篇章如同一幅淡彩重墨的中国画,除了落日,其他的一切几无色彩;又作足够留白,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Still water (is) below the bridge running”源自英语谚语“Still waters run deep”(静水流深,意为沉静或寡言者,或有强烈情感,丰富知识或非凡智慧等之意),可使读者联想到诗人沉静寡言之下的丰富情感。在英文中,西风是送暖的春风,相当于中文的“东风”,所以“西风”在此只译为“fierce wind”,以解决由地域差异而导致的文化差异问题。“夕阳西下”译作“The scarlet sun (is) setting”,作头韵和尾韵兼顾翻译处理,描绘如血残阳,保留原文情景动感和文字琅琅乐感,也是文中唯一着色之处。近尾声处,“homeless”暗指诗人浪迹天涯,形单影只的悲凉境地。全文最后以“breaking”戛然而止,似断弦之音,体现原文收尾的震撼之力。

  如更强调兼顾原文与译文形式一致,可将译文四进一步简化为:
  
  译文五,Tune: Tian Jing Sha
  Autumn Thoughts
  A dry vine on an old tree with a lonely crow shivering,
  A cottage past a small bridge with still water running,
  A lean horse on the ancient road with fierce wind moaning.
  The scarlet sun setting,
  The homeless traveler's heart is at the world edge breaking.
  
  (李清: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邮编:230036)


期待大家的评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4 15:0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云天 于 2009-11-24 07:46 PM 编辑

回复 25# 见解


见解的手真快! :)

刚才被打了个岔。 接着胡诌。

那两段唱肯定不是古韵。 古时要有录音机就好了。 :)


绣针儿停待多时:    “儿”大概是“衬”字,即“正字”外添加的字,多为虚字。


不懂瞎讲。

=====================

逸士先生同廖教二位的探讨读了受益。
JJ 的新帖慢慢学习。

====================

线上诸君感恩节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4 15:48:26 | 显示全部楼层
Cyril Birch的翻译是典型的供学者研究汉语诗词结构的译法,不是供一般读者读诗的。我们在编翻译教程中都会提到。马里蓝大学很快要出一个英汉翻译的网上教程,其中也提到这一手法,并指出这不是通常的译诗之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4 19:3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云天 于 2009-11-27 10:56 AM 编辑

JJ 的新帖,读了受益。谢!   (偶人懒,引的LINK 还没瞧。)  
逸士先生同廖教的美译都欣赏了。

那谁说前院太荒芜。 期待逸士先生同廖教多贴多评。


参照线上众多美译,偶瞎涂两笔凑个热闹。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Autumn Thoughts to the Tune of Tian Jing Sha
Ma Zhiyuan
Translated by Yuntian

Withered vines clinging to an old tree, crows return at dusk.
Beneath a small bridge a creek flows, passing by a cottage.
Against west wind a scrawny horse trudges on an ancient path.
The setting sun sinking in the west,
A traveler is heartbroken at the ends of the earth.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5 09: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见解 于 2009-11-25 09:22 AM 编辑

这一篇前面部分与上面摘的类似, 但讨论了另一个方面, 觉得比较受益, 放上来同大家分享. 作者一定参考了不少有关方面的文献, 所以应该是具有一定代表意义.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色彩斑斓的审美情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艺争鸣, 百花齐放, 是件好事。



湖南社会学 >> 《湘潮》在线 >> 2007年卷     

http://www.hnshx.com/Article_Sho ... 9&ArticlePage=1

从《天净沙秋思》的英译看文学模糊  
[ 作者:刘淑珍    转贴自:湘潮(下半月)]

[摘  要]《天净沙秋思》是广为传诵的元曲作品,本文从这一部作品的三种英译入手,阐述了什么是文学模糊,文学模糊产生的原因,以及文学模糊对文学作品欣赏的意义。
[关键词]《天净沙秋思》;模糊性;文学模糊

     《天净沙秋思》是广为传诵的元曲作品,以下是这首作品的三种英译本:

                          【越调】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①:            TUNE:TIAN JING SHA

     Withered vines hanging on old branches,
     Rerurning crows croaking at dusk,
     A few house hidden past a narrow bridge
     And below the bridge a quiet creek running.
     Down a worn path, in the west wind,
     A lean horse comes plodding.
     The sun dips down in the west
     And the lovesick traveler is still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丁祖馨、Burton Rafflel 译)


译文②                 AUTUMN THOUGHT

    Dry vine, old tree, crows at dusk.
     Low bridge, stream running, cottages,
     Ancoent road, west wind, lean nag,
     The sun westering
     And one with br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
                          (Cyril Birch译)

译文③                      AUTUMN

    Crows hovering ov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 the day is about done. Yonder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ling stream, and on the far bank, a pretty little village. But the 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t road, the weat wind moaning, his bony horse groaning, 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 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
                        (翁显良译)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对同一首作品,却出现了完全不同的三种译文。我们暂且不考虑译者的文化差异,即使同一文化背景的译者也给出了不同的译文,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来看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几枝枯藤,多少棵老树,又有几只昏鸦?小桥是竹桥,木桥还是石拱桥?人家又是几户人家?这些均是未知数。“枯藤”和“老树”的空间距离如何,“老树”和“昏鸦”是何种关系,“小桥流水”和“人家”又有多远,我们不得而知。至此,我们恍然大悟,原来原文向我们传递的就是模糊的信息。正是因为这种文学的模糊性使我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同一作品有不同的理解。那么,什么是文学模糊?文学模糊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文学模糊对文学作品欣赏有何意义呢?本文将就这几个方面做一简单论述。

一、文学语言模糊性的产生

    模糊性作为语言的本质属性,自1903年以来一直受到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在国外,有代表性的学者包括Pierce, Lakoff, Labov, Channel, Williamson, Keefe等。在国内,伍铁平先生,于1979年发表的《模糊语言学初探》,开创了我国模糊语言学研究的先河。那么,什么是语言的模糊性?所谓模糊性,是指一个概念的中心区域基本上确定,而外延界限不明确的属性。它是客观世界自身内在的模糊性和作为主体的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的有限性以及不确定性在语言表达上的反映。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

    而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大量存在。战国时人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邻家女时写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个女子究竟有多高、肤色究竟如何、到底有多美,这一切从语言文字上无从得知。汉乐府《陌上桑》中写罗敷的美貌:“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没有从正面写罗敷究竟有多美,而是从侧面描写,引起读者的无限遐想。 苏东坡有一首题画诗,“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即此诗,定 非知诗人”。意思是主张诗贵含蓄,不能把诗意都在字面上泄露无遗,应该意在言外,字面上好像是说这个意思,而实际包含的却是另外一个意思,也就是“诗论家”们常常称道的“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含蓄手法。这是模糊语言运用的一个典型。


(到下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5 09:0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见解 于 2009-11-25 09:18 AM 编辑

从《天净沙秋思》的英译看文学模糊  
[ 作者:刘淑珍    转贴自:湘潮(下半月)]


http://www.hnshx.com/Article_Sho ... 9&ArticlePage=2



二、文学模糊产生的原因

那么,这种模糊性是怎样产生的呢?
首先,写作的主体、客体以及写作的过程都具有模糊性。任何一部作品都是写作主体(即作者)反映客观事物和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其中必然蕴含了主体的情感因素,而情感是心灵中的不确定的模糊的部分,情感的模糊性必然带来写作者思维的模糊性。“只恐双溪舴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如梦令》)愁如何测量?无法测量。李清照试图用“舴蜢舟”装载,生动新鲜,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在写作过程中,写作客体往往处于一种模糊性的存在状态。模糊概念的发明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查德(LAZadeh)教授指出:“现实中的物体类别之间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因此,他主张正视事物中客观存在的模糊性,而不必去无谓地追求不可能的明晰。

其次,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往往具有模糊性。作品一旦发表,就不再为作者个人所拥有,而成为许多读者解读的文本。文本与读者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互动关系,文本的价值是作者创作意识与读者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文本中有许多空白,召唤读者去发挥想象力。文本反映的思想内容往往具有多义性,读者会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知识储备、认知方式去理解和把握,自然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色彩斑斓的审美情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红楼梦》里林黛玉进贾府时宝玉眼中的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虽然这段文字从肖像、行为到心理都描写了,但也是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林黛玉,不会也不可能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论。
再次,汉语本身内涵丰富,具有不确定性。汉语词汇的伸缩性很大,内涵的自由度很大,同义词、近义词很多,一词多解、一词多用,既增加了语言的复杂性,难解性,也增加了语言的趣味。如,善、恶、优美、和谐、丑陋、漂亮等词,很难有准确的定义,只能靠读者自己去感悟。

三、文学模糊对文学作品欣赏的意义

首先,模糊性语言能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模糊的语言是促使读者进行审美再创造的一种“刺激”。 鲁迅的作品中就有大量的模糊语言,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我” 猜测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时这样写到:“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再见了,我的蟋蟀们!再见了,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我”作为一个小孩子,当然“都无从知道”,但“诱发”和“刺激”我们去思考,在思考中到,我们体会到告别百草园在“我”心里所引起的震动以及“我”对百草园的依恋之情。

其次,模糊性语言给读者提供了更为阔大的想象空间。模糊,给意象的确认提供了若干个选择,人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模糊尽量地变为清晰,使朦胧尽量地变为明确,从而充分实现阅读的个性化。这种个性化的阅读是在语言模糊性的引导下实现的,更为阔大的想象空间,让艺术更有魅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全曲仅28个字,却列出了12个意向,其中仅在最后两个意向“断肠人”与“天涯”之间出现了一个“在”字。“枯藤”与“老树”是何种关系,是绕于树干,还是悬于树枝?“老树”与“昏鸦”是何种关系,是栖息树上,还是绕树飞翔?“小桥流水”与“人家”又是什么关系?这一切作者都没有交代,从原文文本的结构也看不出来。对读者来说意向间的关系是一种模糊的、不确定的开放关系。正是这种开放性的结构使读者得以展开想象的双翼在模糊的空间自由翱翔。

再次,模糊性语言增加了作品的美感。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是一种诗意的美,这种美感有一种难以言传的妙趣,是一种言外之意,却“余音袅袅,不绝于缕”。语言的模糊性为读者阅读时加入自己的感情因素提供了条件,使作品的美能够深入人心。《红楼梦》以其精湛的艺术,描绘了封建“末世”一个典型贵族家庭的兴衰过程,展示了宝玉和林黛玉、宝钗他们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反映了广泛深刻的社会生活,成为一部中国十八世纪封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其中,《红楼梦》艺术上的巨大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塑造成群的有血有肉的个性化的人物形象。而书中人物语言之所以能够准确地显示人物的身份和地位,能够形神兼备地表现出人物的个性 特征,除了作家对古典书面语言的精粹和北方口语的高度提炼加工之外,还在于作者在书中娴熟地运用了大量的模糊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构成故事情节,揭示题旨内蕴。书中模糊语言成功的运用的范例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就如第34回,在宝玉被打后,宝钗来探望他时,“点头叹道:‘早听人家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这急收的半句咽住的话,也是模糊化的语言。它表现了宝钗对宝玉多少深深的亲切与关怀之情;又显示出一个大家闺秀特有的软怯娇羞、轻怜痛惜之情,可以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显而易见,这样模糊语言的运用,实际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潜台词”,它是“无声胜有声”,可以增强语言的含蓄性,加大表达内容的信息量,也因此可以强化表达的深度,更好地刻画出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产生别具一格、摄魂褫魄的艺术魅力。

文学语言的模糊性作为文学作品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不等同于思想上的“糊涂”, 而是给人一种朦胧美,是语言艺术美的精灵。它对扩大作品审美感染力,使读者获得动人的美感和意境的升华,使主旨小说意蕴深厚,让人物典型形象丰满生动,起了特殊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方珠.翻译多元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张虹.模糊与文学翻译--试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不同英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3]樊艳萍.从古诗的英译看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浅评许渊中先生的〈天净沙秋思>[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1):125-128.
[4]茆东莲.从〈天净沙秋思〉的英译看文学翻译的多样性[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5]栾晓虹.〈天净沙秋思〉三种英译浅[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作者简介:刘淑珍(1978—),女,安徽行政学院贸易经济系教师,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来源:《湘潮》(下半月)2007年第5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5 09: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见解 于 2009-11-25 12:16 PM 编辑
JJ 的新帖,读了受益。谢!   (偶人懒,引的LINK 还没瞧。)  
逸士先生同廖教的美译都欣赏了。
...
云天 发表于 2009-11-24 07:38 PM


与大师共舞, 精神可嘉, 顶一把.    译的好, 但留待大师们点评吧.

云天, 那些 LINK 只是给出一个实际出处, 以示不是"空穴来风". 说明问题的部分, 都已摘出, 若不想深入, 就不必阅读全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5 12:5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云天 于 2009-11-25 12:58 PM 编辑

回复 34# 见解


谢见解评分。

愚云岂敢”与大师共舞“。
读了这么多, 涂两行献拙凑兴而已。  前院难得这么热闹。     还请大师们不吝指教。  :)


“文学语言的模糊性作为文学作品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不等同于思想上的“糊涂”, 而是给人一种朦胧美,是语言艺术美的精灵。”
美妙境界!  
诗词本身用语常常是模糊的。 译时只好八仙过海了。 :)
谢见解好摘。 受益匪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5 13:01:20 | 显示全部楼层
Happy Thanksgiving to al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天涯小站

GMT-5, 2025-11-20 09:38 PM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