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小站 2.0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990|回复: 24

[原创·散文] 巴黎散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23 01:3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小曼 于 2010-6-23 02:40 AM 编辑

巴黎散记



“你在巴黎待多少天?”
“嗯,两天。”
“才两天!哦,那太短了,巴黎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呢。”
“嗯,巴黎是在我的想象里的,你知道吗,我看巴黎的现在,读过去的巴黎。”说完,我扬了扬手中的书《Walk through the lost paris》。微笑。
他继续用浓重法国口音的英语试图和我说一个法国谚语,提到向前迈一步之类的话,可惜,未能成功表达,但我理解他的意思。我所看到的巴黎太肤浅。
“那你明天有空一起吃个饭吗?我告诉你巴黎的秘密。”
“不行,明天我就要回我的国家了。”
“什么,你才玩了两天,你就回去啦?”
“不,我走了很多路了,我从罗马出发的,接着是佛罗伦萨、威尼斯,一路走了过来,几乎是一次Grand Trip。”
他脸上露出惊异的神情,然后说:“难道你是马可波罗?”
我大笑,“是的,我是马可波罗,可惜,这个地球上已没有陌生的土地。”

(一)
同行的H为了等候那迷人的晚霞在埃菲尔塔的上空浮现,在犹太区的一家餐厅吃了午饭后,就和我分开,自己搭地铁走了。

而我则沿着塞纳河岸,从圣母院走到莎士比亚书店,又走到新桥稍作休息,回忆电影里那一对活得既魔幻又无望的恋人,曾在这条桥下度过的时光。看烟花、喝酒、跳舞、画画….直到女孩的世界逐渐失去了光。桥上竖着一座青铜雕像,一个穿着盔甲的男人骑着一匹马。这男人很面善,仿佛在罗马某个广场见过。

巴黎也曾是罗马人统治下的地方,而许多年前,西堤岛还四分五裂。世间的一切,如果不是在重聚,就是在别离。

云开云合,河上的光线在变幻。我从石凳上起来,离开新桥,接着往前走。卢浮宫已经出现在河的对岸。这一边的左岸,人行道上隔几百米就有人摆摊,卖的都是法语旧书。

一本都不认识。

离开了卖书人,我继续漫步。我要沿着塞纳河走一段。尽管这一路下来,已经看过那么多条河,如环绕罗马城的台伯河、守护佛罗伦萨的阿诺河、流经布达佩斯和维也纳的多瑙河、分隔布拉格的伏尔塔瓦河,但我对河流还是情有独钟。

世界上大多数迷人的城市都有一条河流贯穿其中,让女人们在这里浣纱、洗衣、淘米、沐浴和放纸船,男人们在这里沉思、饮马和自尽。有把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别忘记了,这条河曾谋杀过许多人,1832和1849年,因为排污系统污染了塞纳,造成两次霍乱大流行,4万人因此死去。

塞纳河,巴黎人对你是否爱恨交织呢?

继续向凯旋门迈进,在这路上,我丢了海鸥的镜头盖。

马路上的车真多,每一辆都带着决然的心情,坚决地奔向各自的目的地。什么是生活?总有事情让你忙,从A点到B点,心中很明确。忙于生活中的巴黎人,不会为塞纳河驻步。生活于此中,又能得到什么乐趣呢?人们总是漠然身边的事物,你看,那个Haussmann竟然将大片大片的巴黎老城街区都拆去了。就因为他生活于此间,无暇欣赏它的美,让它变得适合生活的需求比适合审美更迫切。

路过奥赛博物馆,七年前,我在这里排了近一个小时的队才得以进入。梵高,莫奈,高更...有不少画家住在里面呢。今天,我却毫无恋意地经过。梵高,他住在我心里,无论去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不会忘记闪烁的星空,跳舞的树梢,黝黑的村庄夜晚。

就是这条铁桥,连通奥赛博物馆和杜乐丽花园,我又跨步上去。铁桥上安置了几张长凳,当年没有的。不少游人在桥上拍照,正像我当年一样。经过一张长凳,一个东方男孩独自坐在那里,目光随着塞纳河水而延伸。再往前的一张长凳,一个中年妇女坐在那里,低着头在一本笔记本上写字。我在她旁边坐了下来稍作休息。我喜爱散步,但不善于长途跋涉。

其实,我是在期待昨日重现。七年时光,都被脚下滔滔的塞纳河水带走了。人们说,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我是再次踏上这条桥了,风景依旧,可是,人面全非了。我转过头来看看身旁的女人,依旧专心地写字,对我的注视完全不予理会。

这个女人,就是巴黎,就是欧洲。尽管,我已经千里迢迢地来到你的腹地和心脏,我们之间的距离却因此更远了,比太平洋和大西洋加起来还要遥远。

走吧!

杜乐丽花园就在协和广场后,而她的右边就竖立着一座拿破仑雕像,其实,我是想去那里看看他的,据说这法兰西雄鹰在这个广场迎娶了约瑟芬。但花园里满地的落叶,残红如血,将我留住了。高大的梧桐树排列着生长,在公园里形成一条条天然走廊,空空落落,有个人在里面多好!我把海鸥拿出来,开始倒腾着给自己拍照。

我正玩得不亦乐乎,有个男人走了过来,很好奇地问我,你这是什么相机?这部相机很有趣。你需要我的帮忙吗?

啊,谢谢你,不过,我希望自己来,因为,这正是我得到乐趣的方式。

说完,我就跑到树下的长凳坐下来,对着镜头傻笑。咔嚓一声,我又回到相机前。

我也很爱摄影,你这个相机是哪里出的?我也有一个类似的相机,俄罗斯造的,叫XXXX,你知道吗?

没听说过。我这款相机是中国造的,几十年前的产品,所以,是个老相机了。

这个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法国男人就这样和我絮絮叨叨起来,聊完了相机聊胶卷,然后是摄影的爱好,他说他有一次专门去拍昆虫,就用他的俄罗斯120。但是摄影作品从来不示众,只是爱好!他强调。

后来,他问我:
“你在巴黎待多少天?”
“嗯,两天。”
“才两天!哦,那太短了,巴黎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呢。”
“嗯,巴黎是在我的想象里的,你知道吗,我看巴黎的现在,读过去的巴黎。”说完,我扬了扬手中的书《Walk through the lost paris》。微笑。
他继续用浓重法国口音的英语试图和我说一个法国谚语,提到向前迈一步之类的话,可惜,未能成功表达,但我理解他的意思。我所看到的巴黎太肤浅。
“那你明天有空一起吃个饭吗?我告诉你巴黎的秘密。”
“不行,明天我就要回我的国家了。”
“什么,你才玩了两天,你就回去啦?”
“不,我走了很多路了,我从罗马出发的,接着是佛罗伦萨、威尼斯,一路走了过来,几乎是一次Grand Trip。”
他脸上露出惊异的神情,然后说:“难道你是马可波罗?”
我大笑,“是的,我是马可波罗,可惜,这个地球上已没有陌生的土地。”







备注:

巴黎的新桥(Pont Neuf)是巴黎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桥。建于1578年5月31日,由当时的国王亨利三世放下第一块奠基石,陪同他的是他的母亲,著名的卡德琳-美第奇。这条桥一度叫“泪之桥”,因为,参加奠基礼的国王依然沉浸在失去两位心爱宠臣的悲伤中。

桥上的建筑,那个貌似罗马人的雕像是亨利四世的雕像。此桥在1604年12月竣工,当时亨利四世已经摄政。这条桥一诞生就成了巴黎最热闹之处,巴黎各位阶层各种职业(乐师、小贩、花农、马戏团.....)的人都汇集这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3 01:5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写了不少,一篇篇来贴吧,一下子发太多,大家看得难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3 09:0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还没去过巴黎。上周打电话给一个童年好友,他太太说他到巴黎去了,要在那里工作至少一个月,每年的例行公事。我很羡慕,也想有这样的工作。

他们在巴黎住过一段时间,也在那里保留着一间房子,但很多年前他们就选择回到广州,觉得还是国内光怪陆离的生活比较能激发他们的创作欲。“这个女人,就是巴黎,就是欧洲。尽管,我已经千里迢迢地来到你的腹地和心脏,我们之间的距离却因此更远了,比太平洋和大西洋加起来还要遥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4 00:3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巴黎是留在记忆中慢慢品味的。:)

我也想做那马可波罗,走遍世界。。。

期待你的下一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5 07:2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笔。

瞎猜一把,你在桥上等待奇迹降临,邂逅旧友,一同重温你的学生生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5 11:4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几年前去过那里,匆匆走过,浮光掠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06:42:1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不见的城市》里,马可波罗是个妖言惑主的家伙。他仗着旅行经验丰富,见识多广,就哄那深宫为牢的可汗,给他描绘了一个个存在或者不存在的异域之城。
庞大的帝国,无限的疆土,是所有国王的梦想。而马可波罗交易的,正是梦想。


(二)
巴黎的清晨,要到了六七点,方能褪尽黛衣,换得素白。而这两天,都是绵绵细雨,将青石板路洗得熠熠发亮。

酒店藏于座落在蒙马特高地的一栋建筑里,出了大门,就能看见高地最瞩目的建筑—圣心教堂。走上去,也只需要十来分钟,附近的街区和咖啡馆历来都是艺术青年扎堆的地方。这里是我喜欢的巴黎街区。

酒店内吃过早餐,我们决定去拉雪兹神父公墓。

巴黎的公墓不止拉雪兹神父这一个,但无疑,它是最有名气的。这里的名人比别处都多,都要有名啊。当时不知道,回家一翻资料才沉痛无比--我们错过了巴尔扎克、雅克-路易.大卫、欧仁•德拉克罗瓦和巴黎公社社员墙,至于普鲁斯特和比才倒是自己掂量再三而舍弃的。公墓占地118英亩,把他们都找出来,也不容易。维也纳的中央公墓也去过,就为了在贝多芬的坟前放一束花。两个公墓一对比,拉雪兹神父公墓的绰约风姿就突显出来了。要不说巴黎人风雅呢,连个墓地公园都格外迷人,萧萧秋雨此时,也很应景了。

公墓太大,名人也分散,于是在入口处都竖有广告牌,特意将他们的位置标出来,方便游人吊唁缅怀。我用相机拍了下来,就随着数码地图,在纵横阡陌的坟墓中寻寻觅觅。

我不知道自然界中有何种动物会给自己一个葬礼,但人类有史以来,都无比重视殡葬之礼。拉雪兹公墓是拿破仑建的,因为市内的那些集中的墓地已经造成疫情蔓延,所以决定要在郊外另建一个大公墓。可是,当初,愿意入住这里的死者还真是寥寥无几,政府自然深谙她的子民天性虚荣且好附庸风雅,在1804年将莫里哀迁来此地,从此,它才艳名远播。

生前死后,都要和名人套近乎,这就是巴黎人。

公墓里流浪猫不少,最意外是遇到一痴缠的虎斑。我先和伊窄路相逢,各自僵立,然后,我小心翼翼地回过头来,和H低声说,嗨,你快过来一下,这里有只猫。谁知道,猫字一出口,伊就应声而来,随着那千回百转的娇声呼唤,她顺势滚到我脚边,然后扭着身体,歪着头,与我的小腿厮磨。

简直是赖着不走了。

此情此景虽让人乐,心里也不免难过,伊必定饿了,才如此放下身段,百般施媚。对于一个猫而言,这是难为情的事情啊。可我们束手无策了,谁会想到在去公墓之前还要先准备好鲜鱼呢?只好狠下心来与她告别,继续寻觅王尔德去。

在途中,我们遇到了Edith Piaf。她在巴黎人的心中自是重要,从墓前的鲜花就可知。据说,她下葬当日,巴黎的交通全线瘫痪,超过四万巴黎市民涌去拉雪兹神父公墓来为他们心中的偶像送别。意外的是,在她的墓旁竟然躺着另一个音乐人:Henri Salvador。我竟不知道他已离开,和他的妻子合葬一起。我也不曾知道,原来他是生于1917年。他成长岁月,伴随着爵士乐最黄金的时代,无怪乎,他的音乐有种旷世才情在里面。那是来自世纪初的声音啊。

终于见到王尔德同学了,尽管在之前已经对他的墓有种种想象,可在见到的那一刻,还是不禁莞尔。果然是玩世不恭的王尔德。

那重要部位已经被砍下来了,有关方面认为实在有伤体面,结果却引来巴黎市民的抗议,政府只好罢休,没有再进一步行动。生前拿他没有办法,死后也只能忍受他的嘲笑。这位风流浪荡才子做什么都能得到世人包容,不为别的,就因为一部《莎乐美》。

几年前,曾读过这部《莎乐美》,写得实在惊人的美,王尔德的语言辞采可谓举世无双的。你们且看他怎么形容那陷入爱情之忧伤里的莎乐美:“How pale the princess is !Never have I seen her so pale. She is like the shadow of a white rose in a mirror of silver”。

银镜中的白玫瑰之像。即使直译过来都是带着诗意的。

他那白色大理石所造的墓碑上,印满了红唇。泉下有知,诗人该多么厌恶又无奈啊!


备注:

拉雪兹公墓还有一大亮点,是关于法国最让人唏嘘的一个爱情故事---他们的经历真可谓“至死不渝,生死相依”,比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都要动人几分。

Heloise 和 Abelard的故事,发生于12世纪。一个是家庭教师,39岁,音乐家和诗人,又帅又善于言辞;另一个是牧师之侄女,只有17岁。男主角被牧师请来家中教书,结果,没多久,女主角珠胎暗结,一年后就产下爱情的结晶。牧师震怒,让有关机构逮捕了Abelard,还将他阉了。

这对恋人从此天各一方,但两人的爱情依然靠书信维系。1142年,63岁的Abelard死了,Heloise偷偷将他的尸体运到自己所处的修道院。1164年,同样是63岁的她也死了。两人的遗体就合放在一个棺木里,从此拥有了颠沛流离的命运。

几经周折,历时千年,总算于十九世纪,被后人合葬在拉雪兹神父公墓。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06:43:2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大家来读。恭敬不如从命,上游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6 16:5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凄,而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6 23:37: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没有去过拉雪兹神父公墓,看了你的文章,心里已经是痒痒的的了。。。:)

你写的真美!期待下一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7 21: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美!
猫,像是凄美的精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8 14:35:4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们总是漠然身边的事物,你看,那个Haussmann竟然将大片大片的巴黎老城街区都拆去了。就因为他生活于此间,无暇欣赏它的美,让它变得适合生活的需求比适合审美更迫切。"

Indeed. It seems that "he" has the right to make changes. We just have the wish for no change at all.


I like these travel notes very much. Thanks XiaoM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8 14:4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语婷 于 2010-6-28 03:43 PM 编辑

"他那白色大理石所造的墓碑上,印满了红唇。泉下有知,诗人该多么厌恶又无奈啊!"


----------------------


"这对恋人从此天各一方,但两人的爱情依然靠书信维系。1142年,63岁的Abelard死了,Heloise偷偷将他的尸体运到自己所处的修道院。1164年,同样是63岁的她也死了。两人的遗体就合放在一个棺木里,从此拥有了颠沛流离的命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8 14:4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凄美,就连照片上的墨绿的色调,都给人这种感觉。又有印象派画的味道。

并不知道拉雪兹神父公墓里还有那么多名人,当年只是听到过巴黎公社社员墙的故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8 19:58:4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fancao、星光、swan.eagle、语婷、漫人几位~

小站这里很是温暖,我相信会越办越好的,大家对新老朋友的鼓励都很及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8 21:4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去过8次巴黎,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觉,这个城市是一个包容的城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30 03:3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嗯,确实,巴黎变幻莫测...如果有机会,还要再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30 03:38:3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是为了回到你的过去而旅行吗?”
可汗要问他的话也可以换成:“你是为了找回你的未来而旅行吗?”
马可波罗的回答则是:“别的地方是一块反面的镜子。旅行者能够看到他自己所拥有的是何等的少,而他所未曾拥有和永远不会拥有的是何等的多。”

                                                                       ---《看不见的城市》



(三)

经过漫漫长夜的奔驰,我们完成了时空的转移,从布拉格晴朗的天,来到巴黎幽暗的黎明。

六点,到达巴黎。地铁上已有许多上班族,脚步匆忙,面无表情。

有点纽约人的派头。不过,巴黎人在地铁里不爱看书,顶多翻翻报纸。我理解那其中的逻辑:书,不可匆匆读,要悠闲地读,躺着读,喝着咖啡读,听着音乐读.....地铁时间,很零碎,正适合发呆和想点人生哲理。

你看,表面上像纽约人,骨子里还是不一样的。

巴黎地铁坐多了,会遇到一些奇怪的人。他们一上车来就进行慷慨激昂的演说,一边说,一边挥着手在车厢里来回走,显得很有力量。我初遇见时,以为法国大革命又要来了。革命了~~七八年就来一趟~~亲爱的巴黎同胞们,让我们与罪恶的资本主义决战到底吧~~~

但是,这些貌似吉普赛人般萧条的Proletariate并没有坚强的决心,往往演说了一通,看满车厢人岿然不动,也就灰溜溜地撤了。

这样一种行乞方式,还真是够戏剧化,够巴黎的。不愧是诞生莫里哀和大革命的城市。想当年,法国大革命期间,整个巴黎就是一个巨大的舞台,多少人随便捡块高点的台阶就一跃而上开始对围观群众进行动辄七八小时的长篇演说。那是个人人都想争夺话语权的年代啊。

这样一种传统承传至今,连行乞的人都要站到道德高点,不管有钱无钱,先来给你们一通演说。

当然,这都是我的想象,毕竟,我一句法语听不懂,实在无法肯定他们在说什么。


七点多些,我们找到了藏身蒙马特高地的旅馆,天依然晦暗,风中有毛毛细雨。办理了入住手续,放下行李,洗漱用餐后,我们就往卢浮宫去了。精神矍铄,心情愉悦。尽管巴黎已经是我们旅程的尾声。

以往旅行,无论哪里,只要有大博物馆,总要进去看看,其实,从不觉得多么愉悦。唯有这次欧洲之旅,让我发现了一个秘密:一个人看博物馆太痛苦,两个人看博物馆乐陶陶。

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在比现代派更现代的当代派横空杀出前,其实都很适合拿来八卦的,以满足嚼舌之瘾。越古典的,越适合八卦。

艺术,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要世人仰望的,那样颈椎容易出问题。它不过是对人间疾苦的一种抚慰罢了。也许,教堂里的宗教绘画不少为了警世,凶神恶煞的,但再黑暗无声的中世纪,我相信,也有悄悄的耳语或者沉默的腹议围绕着一幅幅的巨著。

啊,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很强壮,啧啧,达芬奇的圣母,将少女的清纯和天赋的高贵都融合一起了,嗯,我更喜欢达芬奇的《天使报喜》,那天使穿得多么华丽啊……诸如此类的评头品足,是看博物馆的一大乐趣所在。

我相信,米开朗基罗的“大卫”之所以能成名作,和当时弗洛伦萨城好议论,好围观的妇女同胞们颇有关系。连我这个隔了几百年的人,回过头来再看这身体,都依然感受到那不折不扣的匀称和流畅,可以想象当时的弗洛伦萨妇女为之多么倾心啊。


八点多,卢浮宫才刚开门,我们就进去了,在入口买了一本中文版《指南》,然后捧着书,一边细看,一边私语,心无俗念,完全沉浸在这种乐趣里,仿佛,此时此刻,宫内所有宝藏都属于我们。

唉,拿破仑贵为皇帝,他在卢浮宫所获乐趣也不过如此,何必为此南征北战?难道他就不能环保一点?要看名画,和各国大公招呼一声,让他们送过来就好了嘛。

德乔孔多夫人的画像,比起当年,又多了一层护栏的保护。现在,要清楚地看她一眼,变得更为困难。我干脆就不凑热闹了。

在卢浮宫里无数的宝藏里,让我极期待的其中一幅是《拿破仑一世的加冕》。这位法国皇帝,连同他的名言,都为国人所熟知。但我对他的好感,现在想来,乃是源自幼时读法国文豪司汤达的名作《巴马修道院》,书中栩栩如生的描述了当时整个法国对拿破仑的崇拜之心。

文学是另一种带有倾向的历史。通过文学家之笔,可以看到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真实现象,真实人心。


卢浮宫本身,也充满故事。作为巴黎最长寿的建筑之一,它建于1202年,完成于1993年。最开始的用途是在军事上,它是菲利普•奥古斯特二世皇宫的城堡,抵御来自北方的游牧人的侵扰。

由于巴黎的扩张,查理五世又建造了一个新的城墙保护巴黎,因此,这城堡本身的用途就失效了。于是,他就改建它为皇宫,因此进行了大规模的手术。但是,后来的统治者对于卢浮宫没有多大兴趣,于是,被冷落的卢浮宫渐渐成了武器库和监狱。然后来了一位爱好文学艺术的佛朗索瓦一世,他又要将卢浮宫改建成一座华丽的宫殿,好在里面安置他的那些心爱之绘画。此公甚至将达芬奇邀请到法国来居住,据说,大画家后来还是死在他怀抱里的。

佛朗索瓦一世的想法还未实现,他死了后,继位的皇帝又改弦更张,有了别的主意。到了后来,卢浮宫简直成了一个大杂烩式的建筑,远远不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面貌。每随着一个新皇帝的到来,卢浮宫总要经历一次修改,所以,它的模样一直处于动荡的变化中。

有一次,路易十四还将意大利建筑师贝尼尼邀请过来,而贝尼尼是个傲慢的家伙,他要把整个卢浮宫都拆了重建。法国人不堪承受,只好在大力奉承建筑师的同时,想方设法地将人不失体面地送走。于是,贝尼尼揣着荣誉和沉甸甸的黄金离开了巴黎,什么事都没做。

我想,贝尼尼再傲慢,若见到后人贝聿铭的作品,也不得不诚服:君之傲慢,在我之上。


(查理五世时代的卢浮宫)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30 03:4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巴黎,就写了这么些字。

倒叙。基本上,就是攫取两个游览重点来写,我不习惯什么都写进游记里,那样写来太累。所以,我能提供的巴黎其实很狭隘,例如,哪里好吃的,住得如何等等,都忽略掉了。

感谢大家的捧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30 07:57: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是为了回到你的过去而旅行吗?”
可汗要问他的话也可以换成:“你是为了找回你的未来而旅行吗?”
马 ...
小曼 发表于 2010-6-30 04:38 AM


哈哈,小曼,你对地铁列车上行乞者的描写真是栩栩如生啊。

想想拿破仑盛世时法国人的自豪感,就感慨万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30 07: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巴黎,就写了这么些字。

倒叙。基本上,就是攫取两个游览重点来写,我不习惯什么都写进游记里,那样写来太 ...
小曼 发表于 2010-6-30 04:41 AM


小曼,喜欢你的游记。你的布拉格一游。就没写点什么?

那也是个让我感慨万分的城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 20:3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咔咔,星光真可爱。写是写了,但我觉得,拿不出手。维也纳有一篇,嗯,我去翻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4 09: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小曼

这张照片拍得很有意境,到底是海鸥相机的作品,如今的数码高分辨率相机拍不出这样的效果了。

无独有偶,我朋友给我的一组法国照片也是以拉雪兹神父公墓为主,当然少不了王尔德的墓。

想想也好玩,要是当代中国那个作家到同性恋酒吧坐坐可能算是八卦新闻而已,要是公开和妓女厮混那肯定是要被文学女青年们唾弃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4 23:3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2# 小曼


   给大家看看。别那么谦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2 00:52:51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没有机会去过巴黎.不过,读了小曼的文字,巴黎和我的心之间的距离,已经很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天涯小站

GMT-5, 2025-11-19 01:41 PM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