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小站 2.0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697|回复: 9

[批评] 流动漂移的能指符号:<<相亲记>>里的“父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25 17:4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流动漂移的能指符号:风信子中篇小说<<相亲记>>里的“父亲”

风信子于2006年第一次写小说就发表了中篇<<相亲记>>,而且回国女相男的题材也比较新颖。作者以简明流畅的笔调刻画了女主人物孟秋丰富的情感世界,通篇小说宛如天真少女内心的坦诚独白,纯净透明,温暖动情。孟秋既聪慧端庄又浪漫清纯的鲜明形象,赢得不少读者的一致好评。与此同时,有的读者也发现,小说里的相亲发生在20世纪九十年代,既不涉及物质世俗事务,也无年青人之间正常的情欲或性意识,显得有些不食人间烟火,脱离实际。另外,也有编辑指出:孟秋回国做两件事,扫墓和相亲,联系在哪里?父亲仅仅出来亮了一个相,没有进一步的描写,因此在故事层次和人物个性方面都挖掘不够深入。基于读者和编辑的这些阅读反馈,本文旨在考查病亡的真实父亲(所指符号)如何以一系列隐喻和换喻的形式,转变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父亲(能指符号),在精神和感情上继续发挥着父亲的积极作用,同时说明<<相亲记>>没有搀杂任何物欲和情欲的原因所在,以及扫墓和相亲的必然联系。

语言学和精神分析理论指出,隐喻是隐藏的比较,是用一个能指代替一个被抑制的能指,意味着被压抑的愿望的意义取代了文字表面的意思;换喻是用一个能指代替另一个能指,意味着缺乏。隐喻涉及两个不同概念域之间的关系,换喻涉及同一个概念域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语言符号,“父亲”不仅具有人伦意义,而且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相亲记>>里,父亲因亡故而空缺的这一位置或作用,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继续由其他具有父亲功能的能指符号填补、占据,这些能指时而是人,时而是物,有时又是一个名称或一种话语。也就是说,能指“父亲”是通过不间断的隐喻和换喻来获得的。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这些隐喻和换喻分别是墓地/墓碑(换喻),海峰这个人物(隐喻)和孟秋这个名字(隐喻)。

小说一开始,现实所指的生理意义上的父亲已经快病故三年,但值得注意的是,先于文本创作而存在的孟秋父亲的形象却始终弥漫于小说的字里行间。身体的缺席和死亡不仅没有影响具有象征力量的能指“父亲”的存在,而且“父亲”在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中至关重要。可见,父亲的“缺席”既是小说情节的潜在因素,又是小说结构的催化剂。第一个取代能指“父亲”位置的是墓地/墓碑。孟秋回国度假三周有两个任务:第一是扫墓,第二是相亲。从先祭奠,后看对象这一次序,可以知道父亲于孟秋是何等的重要:“回国的第二天,孟秋一个人就去了父亲的墓地……接着去和墓地管理处商量换墓碑的事”。

墓地和墓碑均成了“父亲”的能指。重新立碑,表明了孟秋对父亲地位的郑重确认。先扫墓才名正言顺,接下来孟秋才能心安理得去相亲。墓地/墓碑的在场替代了父亲的缺席,墓碑----能指“父亲”(不是 以具体的面目在场,不再指个人,而是一个概念)象征组织原则,冥冥之中规范着孟秋的行为标准。墓地是父亲的居所之地,是父女俩对话交流的场所。每次去扫墓时,孟秋都有许多话要对父亲说。第一次去墓地时,“她(孟秋)在心里对父亲说,你看会有个什么样的人在等着见我呢?”。来到墓地,就等于来到了父亲跟前。似乎面朝墓地/墓碑时,孟秋才能全神贯注和父亲独自交谈,进行心灵上的彻底沟通。墓地/墓碑俨然成了“父亲”的能指或代称,孟秋可以敞开心扉,向它们吐露连母亲都不知晓的内心秘密。墓碑的背面刻了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脍炙人口的爱情诗“我愿意是急流”。这是父亲年轻时代最喜爱的诗歌,也是他追求永恒爱情的美好见证,父亲的一切,从肉体到精神,全部归入了墓地和墓碑。

返回美国的头一天晚上,孟秋最后一次来到父亲的墓地。这一次,相亲对象海峰也出现了,因为他不仅要与孟秋会面,更重要的是去墓地认识父亲,这是一种认同父名/父命的仪式或象征。从墓碑重新竖起的那一时刻起,新老交替的任务完成了,从今以后,海峰将填补父亲的缺失,正式取代父亲的位置。

在墓地入口处和海峰会了面,两人向孟秋父亲的墓位走去。海峰也带了一束花来,是白色的菊花!孟秋很感激他的细心和善解人意。新墓碑已然被运到了墓位,老的墓碑早一天也已被运走,两个墓地管理处的工人等孟秋验看了碑上的文字,就开始竖起碑来。

孟秋对父亲念念不忘,感情至深,海峰对此欣然认同支持,两人可谓志同道合。如同孟秋,在墓碑前面,海锋也向父亲鞠躬,接纳了父亲原则,接纳了父亲纯洁的理想爱情,同时也自然抛弃了肉身的快感和自发的情欲,这也是小说没有孟秋与任何男子情爱描写的深层心理原因。所以说,读者在小说里看不到任何有关身体的欲望,只有对“天长地久,穿越生死”的爱情的期盼,和对一种平凡普通、稳定凝重的男女关系的向往。

第二个担任能指“父亲”的是海峰。海峰在小说情节中是孟秋的相亲对象,但大部分时候,他则秉受了“父亲”作为亲人的象征功能。孟秋第一次与海峰见面时,他是以一个与爱情/情爱无任何关联的、更有点象兄弟或朋友的面目出现:“几分钟后,倒真有个骑车的大男孩停下来锁车。说他是个大男孩,是因为他肤色很白,双颊便因此显得红扑扑的,微卷的头发整齐地梳了个分头,一件拉链衫很认真地直拉到领口”。海峰看上去很年轻,书生气十足。在孟秋面前,他像自己的兄弟,又像是可爱的朋友。在海峰身上,孟秋也许看到了父亲年轻时候的形象。海峰的外表与“认真”、“整齐”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他的内在人品。海峰富有朝气,温文尔雅,有条不紊,可以和父亲比肩。和海锋见面之后,在孟秋接下来的四次相亲中,叙述者对其他对象一开始就介绍了长相、身高、职业和家境,应该说这些外在的条件是与自己的亲人毫不相干的,因为亲人之间已经有爱,不用谈及各自的经济物质状况。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个门。这四次相亲由于缺乏自家人的亲情和朋友间的亲和,统统以失败告终。因此,以其说孟秋回国相亲,倒不如说她去寻找亲人---一个可以相亲相爱的人。

除了外表气质像孟秋的家庭成员,海峰第一次约会时的神态举止也自然流露出家庭般的温暖以及亲人间特有的关爱:

----“你爱喝什么样的咖啡?”海峰随便地问到。
----“你饿不饿?我们是先找地方吃点东西还是先逛逛?”海峰的声音及时响起。
----“看样子这雨一时半会儿是停不了的。我们没伞,今天这街是逛 不成了。” 海峰看了几秒钟的天,又看了几秒钟孟秋,接着说:“我帮你叫辆出租回你阿姨家吧,好吗?”

父亲带给孟秋的是对流水年华的亲切回想,而海峰同样具有父亲这一独特能力,他把孟秋带入往日的美好时光,一种对过去点点滴滴的不由自主的回忆。无论是在老咖啡馆聚谈或是在城里骑车,海峰都引发孟秋忆旧的浪漫情怀,而且,在孟秋眼中,海峰自己也是一个爱“怀旧的的大男孩”。他(海峰)带着孟秋骑车穿过大街小巷,然后又到江边:

孟秋一边骑着车,一边看着一条条弄堂里忙碌的人群,沿街的小店,坐在自家门口拣菜的老人,嬉闹的孩童,忽然间就觉得好像是回到了中学和大学时那些在自行车轮里流过去的岁月里。还有那深巷里的花香,鸟语,雨雾,和那些雨伞下“像丁香一样结着幽怨”的姑娘们。在扑面而来的充满了潮气的江风里,孟秋不知怎地忽然想起了戴望舒的这一首诗。

而随后和孟秋见面相亲的时候,另外四个相亲男子缺乏的也正好是那种能够唤起孟秋回首往事的能力。

孟秋有关父亲的深刻回忆,主要来自裴多菲的爱情诗“我愿意是急流”和电影“人到中年”。诗歌和电影都是父亲追求永恒爱情的美好心声:

孟秋记得有一年和父母一起去看电影“人到中年”,当里面的男主人公在妻子的病床前        含泪朗诵这首诗时,父母亲的眼睛都湿润了。孟秋那时还小,不完全懂得一首诗为什么        能让很少流泪的父亲如此激动,看完电影回家的路上,孟秋一直在向父亲追问关于这首        诗的事情。孟秋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父亲和母亲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然后父亲告诉她,这首诗也是他的最爱。其中那一段:“我愿意是废墟,在峻峭的山岩上,这静默的毁灭,并不使我懊丧只要我的爱人,是青青的常春藤,沿着我荒凉的额,亲密地攀援上升。”,当年他曾抄在了笔记本的扉页上,送给了大学里和他同班的母亲。

父亲、孟秋和海峰对诗歌有着共同的爱好----裴多菲的爱情诗“我愿意是急流”是父亲的最爱;孟秋和海峰一起在弄堂骑车时会忽然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而海峰也用陶渊明的诗句在谈话中和孟秋一道对答。他们活在现实物质环境的同时,也活在一个充满诗意和温情的世界。相似的文艺气质把他们三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海锋和父亲一样,可以与孟秋知己般的促膝谈心,增进彼此了解。海峰和父亲,心地纯正、善良,都对未来充满理想、信心和希望,在气质、品行和人格方面极为相似。海峰因64事件坐牢,但  

“他并没有懊悔,没有抱怨,依然拥有着一颗真纯浪漫的心,依然保有现在这样平静快乐的心情,依然对明天充满憧憬和好奇,依然对生活有着极大的热情。孟秋想,一个充满了浪漫梦想的灵魂,没有苦难可以将它困住,没有囚笼可以阻止它飞翔”。

从小说可以看出,父亲经历过文革,海峰也遭遇了64事件,他们的性格有相通之处,在孟秋身上都引起自然和谐的共鸣。孟秋“觉得在父亲去世后的这几年里,第一次找到了一个可以真正称为朋友的人。在海峰对她敞开了自己最隐秘的过去后,孟秋觉得可以完全地信任他,就象信任自己”。

去世之前,父亲曾和孟秋约好,要认真讨论各自对爱情婚姻的看法,不料父亲突然病故,未能如愿。然而最后一次去墓地时,海峰已经站在父亲的立场,为父亲代言,表示父亲若能活到今天,仍然会对爱情始终如一,从而替父亲实现了生前没能和女儿完成的对话。孟秋回国见到了两个人:躺在地下的缺席的父亲和活在世上的在场的海锋,他们都脱俗不凡,都是她的精神寄托和感情依靠。小说结束时,读者可以知道孟秋终于找到了亲情和爱情合二为一的男朋友:海锋。海峰出场 和在场的真正意义是父亲作用的延续和超越, 从今以后,海峰将是 孟秋的心灵慰藉和依靠。

人们总以为愿望是意识层面的,事实上大部分未能实现的愿望蜇居在潜意识,而潜意识同样具有语言的结构方式,即文字可以表达潜意识的愿望和忧虑。<<相亲记>>里孟秋的愿望在叙事上的体现,与她深层的心理结构是互相对应的。孟秋这个名字与“梦求”谐音,也暗合“寻找父亲”,它包含孟秋对自己父亲的认同和愿望,也就是梦中追求父亲心目的理想爱情。

父亲生前是孟秋的知心朋友,因父亲亡故而引起的缺失使孟秋需要寻找另外的精神和感情之父。缺失的空位总需要被满足或替代,父亲的去世使孟秋失去了人生当中最重要的男人,一个能在生活上关怀她,精神上安慰她的人。孟秋是由“缺席”造成的愿望主体,她开始她的精神追求时,很容易在潜意识中把她碰上的第一个心中满意的男子认定为父亲形象的替代物。于是,海锋作为孟秋愿望的对象,在相亲过程中轻而易举承当了这个能指父亲。由于各方面和父亲相似,海峰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地成为父亲的“移情”和“化身”。在海峰身上,孟秋获得了双重的满足---爱情和亲情。

如果说充当能指父亲的墓地/墓碑和海峰象征“父之名”,那么孟秋(梦求)就隐喻着“父之愿”。“父之愿”有两层意思:一是父亲自身的愿望,二是对父亲愿望的愿望,也就是父亲愿望什么,孟秋就愿望什么。下面这段话明显表达了这两层意思,因为孟秋的愿望正是父亲当年自己的愿望,而且孟秋愿望的存在依赖于父亲愿望的承认或许可。父女的愿望重合交叠,交相辉映。孟秋所梦求的爱情之路正是父亲曾经走过的----单纯平凡而又恒久美好:

“父亲,你能否告诉我:这世界上还有没有一种虽然普通,但却能让人砰然心动的爱情?这样的爱情可能会平淡琐碎,但它可以天长地久,穿越生死。岁月的磨难,人事的更迭,生死的分离,在这样的爱情面前,都算不得什么,对吗?父亲,请告诉我,我真的还可以耐心地等,等待这样的爱情悄然来到我的身边”。

孟秋(梦的追求)指向精神理想的纬度,和世俗毫不沾边,这也是小说没有物欲和情欲叙述的原因所在,同时也符合孟秋的国内成长背景和国外的学习工作环境。设若加上这些欲望叙述,那会与孟秋追求爱情和亲情的愿望背道而驰,从而失去了“父之愿”的内在真实。和海锋的相遇和相交是“父之愿”的必然回应和延伸。<<相亲记>>是关于愿望对象从失去到拥有的故事。从“扫墓”到“相亲”,在心理层次上实际上是一个递进同质的关系。“相亲”的真正内涵是“寻找父亲”,因此也是“扫墓”的隐喻。孟秋这种潜意识里对父亲的心理需要和渴望,造成了对已故父亲的一系列能指替代。因此,从所指变成能指的符号的“父亲”在能指链中得以自由移动:从墓碑到海峰再到孟秋。这样,尽管肉身的父亲已不在人世,但作为能指符号的父亲却能始终贯穿于整部小说。   

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针对人们交流的意识层面,指出所指与能指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的,并且且是约定俗成的,但是这种对应关系已被巴尔特的文化符号理论和拉康潜意识中能指的漂移学说修正甚至颠覆,因为一个所指可能会有多个能指与它对应,一个能指也可以指向好几个能指,这些现象在小说里面都有所反映。<<相亲记>>在故事内容写出了孟秋生命中曾经对她影响深刻的一个男人--父亲,与现在和她 偶遇的另一个男人--海峰之间的共同之处,而在语言形式上则喻示了 从所指“父亲”到能指“父亲” ,再由后者继续向其他能指---墓地 /墓碑、海峰和孟秋的滑动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6 12: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etro 于 2012-10-26 01:04 PM 编辑

这书没读过。有这么多文学分析,有机会读一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7 12: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哇,先磨真是专业户!八月这篇被你说活了。不知八月自己怎么看,认可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7 12:30:56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八月写的? 她不是教授吗? 还有时间写中篇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7 15:46:43 | 显示全部楼层
fancao 发表于 2012-10-27 01:08 PM
哇,先磨真是专业户!八月这篇被你说活了。不知八月自己怎么看,认可吗? ...

凡草,你到家了?歇口气给我们聊聊你的旅行吧,应该很有故事的吧?

这篇文章先磨前些天电邮给我看过了.怎么说呢?文学理论我是一窍不通的,但看他这么分析这篇小说,挺有意思的.按先磨另外贴的那篇文章里的理论(那篇我倒是看懂了一点点),我觉得他这是在做文本阅读和分析了.

说实话,当年我构思这篇小说时,想得可远没有他分析的这么多.而且因为是初学,最早构思的和最后写出来的差别很大.前些天看他这篇文章时,我已经仔细回忆反省了一下:是不是我潜意识里有他分析出来的一些想法,于是在写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就这么安排了情节和故事的结构了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7 15:48:32 | 显示全部楼层
retro 发表于 2012-10-26 01:02 PM
这书没读过。有这么多文学分析,有机会读一读。

这篇东西只在几个有限的网站帖过:当年的老龙坛,闲地,刀子铺,和伊甸园.我在小站的日记里也有全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7 15:49:35 | 显示全部楼层
waspking 发表于 2012-10-27 01:30 PM
真是八月写的? 她不是教授吗? 还有时间写中篇啊?

蜂王,这是2005到2006年之间写的.那时候我还没换到现在的工作,比较有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7 21:4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八月风 发表于 2012-10-27 04:49 PM
蜂王,这是2005到2006年之间写的.那时候我还没换到现在的工作,比较有闲. ...

厉害, 那赶紧辞了回去写吧! 评价这么高! 别埋没了人才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8 02:3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八月风 发表于 2012-10-27 04:46 PM
凡草,你到家了?歇口气给我们聊聊你的旅行吧,应该很有故事的吧?

这篇文章先磨前些天电邮给我看过了.怎么 ...

有些故事,慢慢来吧。倒时差呢,很痛苦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8 08: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没有读过八月的此文,先看到这篇挺深入的分析文章,赶快去读原文。
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天涯小站

GMT-5, 2025-11-19 09:03 AM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