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客按: 和叮叮等因"雪夜过寒林"而说起余光中先生, 顺便提到余先生的"听听那冷雨". 于是想起以前等有篇旧作"寂夜听雨"-不仅仅是"声声敲梦到天明"呢:)
一篇旧作: "寂夜听雨"
乐飞提到"听雨"(注1), 我不只一次地听那雨声.
每个人听出的"雨声"可能是不同的. 即使是同一个人, 不同的时候, 听出的声音也可能不同.
惯能听风辨雨的义山, 就是那个"茂陵秋雨病相如"(寄令狐郎中), 曾经"高楼风雨感斯文"(杜司勋), 也敏感到"红楼隔雨相望冷"(春雨)和"更作风檐夜雨声"(二月二日), 最后竟然想得到"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可能夜因雨而寂吧? "夜雨"往往引发游子的思乡之念, 不仅仅是凡草的"云桥暮色"和"冷月疏林";-)
"巴山夜雨涨秋池", 千百年来, 多少人产生过共鸣?
雨夜让人浮想. "匡庐烟雨藏前世", 是真的呢.
"何惧苍天雪雨风"(振翅欲飞), "雨过天晴终有日"(和诗友风雨欣闻战报), "骤雨飓风将过去, 把盏干杯"(浪淘沙艰难抉择再和诸诗友)
是江西那个前代诗人的手笔?
雨是怀旧的, "雨脚但如旧"(杜甫 九日寄岑参), "乱雨萧萧似旧时", 正如怀旧的人. 人会"睹物思香"的:-)
这不, 看见花, 哪怕是张照片, "前夜偏猜风雨足, 暗香犹自透千家"(题芳华花摄). 这"暗香"似乎强化了记忆:
"小园前夜听风雨, 一缕清香犹透纱"(又是一年).
以至于, 最后产生了条件反射, "便思前夜潇潇雨, 重洒甘霖润旧人"(答风雨一真)
都说诗人是敏感的, 我却不是诗人.
"应是雨催诗"(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 不是诗人的我, 也能依样"画"出些感受来.
有时是闻声起意, "更深三鼓未闻钟, 雨打东窗律偶成"(八庚韵题夜雨二首其二); 有时是见"色"生情, "昨夜东风吹满树, 梨花带雨入西门"(门前花落似雪). 但更多的时候, 是闲地的"风雨"引起的:
"无意修为万年种, 经逢好雨即生芽"(诗种)
"风雨声中对诗酒, 不言寂寞不言寒"(答瘦舟)
所以, 当你见那"殷勤昨夜雨"("最谢殷勤昨夜雨"), 说不准真是东州的"风雨"暂时借了"遮星伞", 来逛"西州"("前夜偏偷遮星伞, 东州风雨逛西州")和你开个玩笑呢:-D
不过话说回来, 有时听听那夜雨, 真的可以多些平静.
"雨打寮门作梵声", 听着听着, 就可能"睡美雨声中"(白居易 秋雨夜眠)了. 可不是嘛, "不觉窗前生边鼓, 声声敲梦到天明"(八庚韵题夜雨二首其一).
更说不准,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夜来秋雨后,秋气飒然新"(白居易 雨后秋凉), 无论春秋, 都给你一份额外的惊喜.
注1: 看见乐飞上在华夏诗苑的"寂夜听雨", 忍不住"浮想联篇"了:-P 文中所引, 除注明外, 以及三处余酒的作品(江西), 皆丁行者自己所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