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小站 2.0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928|回复: 4

[原创·其它] 一篇旧作: "寂夜听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23 14: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客按: 和叮叮等因"雪夜过寒林"而说起余光中先生, 顺便提到余先生的"听听那冷雨". 于是想起以前等有篇旧作"寂夜听雨"-不仅仅是"声声敲梦到天明"呢:)

一篇旧作: "寂夜听雨"

乐飞提到"听雨"(注1), 我不只一次地听那雨声.

每个人听出的"雨声"可能是不同的. 即使是同一个人, 不同的时候, 听出的声音也可能不同.

惯能听风辨雨的义山, 就是那个"茂陵秋雨病相如"(寄令狐郎中), 曾经"高楼风雨感斯文"(杜司勋), 也敏感到"红楼隔雨相望冷"(春雨)和"更作风檐夜雨声"(二月二日), 最后竟然想得到"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可能夜因雨而寂吧? "夜雨"往往引发游子的思乡之念, 不仅仅是凡草的"云桥暮色"和"冷月疏林";-)

"巴山夜雨涨秋池", 千百年来, 多少人产生过共鸣?

雨夜让人浮想. "匡庐烟雨藏前世", 是真的呢.

"何惧苍天雪雨风"(振翅欲飞), "雨过天晴终有日"(和诗友风雨欣闻战报), "骤雨飓风将过去, 把盏干杯"(浪淘沙艰难抉择再和诸诗友)

是江西那个前代诗人的手笔?

雨是怀旧的, "雨脚但如旧"(杜甫 九日寄岑参), "乱雨萧萧似旧时", 正如怀旧的人. 人会"睹物思香"的:-)

这不, 看见花, 哪怕是张照片, "前夜偏猜风雨足, 暗香犹自透千家"(题芳华花摄). 这"暗香"似乎强化了记忆:

"小园前夜听风雨, 一缕清香犹透纱"(又是一年).

以至于, 最后产生了条件反射, "便思前夜潇潇雨, 重洒甘霖润旧人"(答风雨一真)

都说诗人是敏感的, 我却不是诗人.

"应是雨催诗"(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 不是诗人的我, 也能依样"画"出些感受来.

有时是闻声起意, "更深三鼓未闻钟, 雨打东窗律偶成"(八庚韵题夜雨二首其二); 有时是见"色"生情, "昨夜东风吹满树, 梨花带雨入西门"(门前花落似雪). 但更多的时候, 是闲地的"风雨"引起的:

"无意修为万年种, 经逢好雨即生芽"(诗种)
"风雨声中对诗酒, 不言寂寞不言寒"(答瘦舟)

所以, 当你见那"殷勤昨夜雨"("最谢殷勤昨夜雨"), 说不准真是东州的"风雨"暂时借了"遮星伞", 来逛"西州"("前夜偏偷遮星伞, 东州风雨逛西州")和你开个玩笑呢:-D

不过话说回来, 有时听听那夜雨, 真的可以多些平静.

"雨打寮门作梵声", 听着听着, 就可能"睡美雨声中"(白居易 秋雨夜眠)了. 可不是嘛, "不觉窗前生边鼓, 声声敲梦到天明"(八庚韵题夜雨二首其一).

更说不准,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夜来秋雨后,秋气飒然新"(白居易 雨后秋凉), 无论春秋, 都给你一份额外的惊喜.

注1: 看见乐飞上在华夏诗苑的"寂夜听雨", 忍不住"浮想联篇"了:-P 文中所引, 除注明外, 以及三处余酒的作品(江西), 皆丁行者自己所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28 18:03:52 | 显示全部楼层
行者不是诗人,那谁还会是?

听雨的确却是透着寂寥的,也许,年纪到了。。。。
(这些天春雨棉棉,幸好春花都正含苞待放,等待的日子不会太长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28 18:4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芳华有日子没"见"啦, 先问声好:)

原来这篇在"闲地"是跟在乐飞的文后的.

本客的博客里有个"旧作重读"系列, 呵呵, 遇到类似的话题, 一时没新辞, 就翻出旧的来充数用的:)

这篇就是前些时间, 和一些诗友说到"春夜喜雨"以及余光中先生时翻出来的.

另外, 本客有个青岛诗友老刊, 有篇"初冬归乡夜雨":

崂山冬雨夜寒生,暖语酣樽父子情
万点窗前听不厌,声声入梦到天明

刊兄说, "记得那日近晚回乡,父子对饮,叙谈半夜,窗外雨声淅沥不绝".

呵呵, 就又翻出些旧货出来:)

关于"听雨", 蒋捷曾在虞美人"听雨"里讲"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等三个境界.

P.S., 本客确实不是诗人. 写新诗的那些应该算吧? 里太白(李拜六/郁文)和海子他们应该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29 12: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写的好。古诗词里有些意象是永恒的,朝代更换江山易手都无法影响,相反诗人们一次次拓出了更深远的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30 13: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4# sanxiu

呵呵, 谢谢sanxiu赏读. 同意.

许多好的作品, 多读有不同的理解. 事实上, 诗词就有多层含义的-一般人多看在表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天涯小站

GMT-5, 2025-11-21 12:40 AM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