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小站 2.0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096|回复: 8

烟雨湖山六朝情 — 南京掌故(旧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20 20:3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earain 于 2009-4-22 01:22 PM 编辑

金陵虎踞龙盘王气太盛,楚王灭越之后,就埋几千斤金子以压王气。故称,金陵。不过不必作挖金梦,当年每次爬紫金山,都指望一脚能揣个金块出来,这梦儿时就破了。老先生们早就说了,那年头,金铜不分,埋金几千斤,其实是埋铜几千斤,2千年来也烂光了。

即便如此,埋金百年后,金陵仍然王气冲天。千古一帝秦始皇,也是心头难安。于是再挖秦淮河,以断金陵龙脉。

金陵的冲天王气恢宏龙脉就此被毁。但是,残存之气脉仍然是令天下英雄竞折腰。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合称六朝〕相继建都。其后,又有南唐,明初,太平天国,民国建都南京。 故南京又称是六朝烟雨,十朝古都。

但建都南京者,皆偏安一隅,其运不长。毛泽东得天下时,也曾经点选国都,弃南京而不用,其一,江浙是老蒋的根据地。其二,恐怕也是信了南京的宿命。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西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后人还有词:“问金陵,埋金旧处,王气几全消。”

东吴:

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东吴依据地利,顽强支撑。直到西晋楼船烧断横江铁链顺流而下,金陵王气方才黯然收去。

晋:

其后,西晋内乱,八王用兵,北方尽失。北方世家贵族及一些司马氏王室纷纷南下,大贵族王导王敦渡江而至,拥立司马睿,定都金陵,建立东晋。所谓“五马渡江,一马成龙”,“王与马共天下”。

流落南方的北方显贵,常在新亭聚会,北望故乡,堕泪不已,此即“新亭堕泪”。若干年后,大将祖狄,渡江北伐,击楫立誓,收复中原。与新亭堕泪客形成对照。词曰:“百年歌舞,百年酣醉,回首洛阳花石尽……更不复,新亭堕泪……问中流,击楫何人是 …”。

其后北方尽属秦,秦王苻坚发大兵几十万,伐晋,晋朝野震惊。宰相谢安临危不乱,发兵7万,由其子弟谢石谢玄领兵与苻坚战于淝水。

晋军是由谢安招募北方逃难的农民训练而成的精锐,号称北府兵。吃苦耐劳,外加苦大仇深,又训练有素。面临十倍强敌,军容严整,旌旗招展,刀枪映日。吓得秦王苻坚疑神疑鬼,连对岸八公山树木都看成是晋军的军阵,此即“草木皆兵”的由来。

结果两军决战,秦军人多但军心不稳,其中大都由被苻坚征服的各族人等组成,原本心怀二志。而晋军置之死地而后生,以一当十,大败秦军。苻坚望风而逃,风声鹤唳也以为是追兵将至。

晋军大胜,捷报飞传金陵。谢安正与友人下棋,看完战报后轻轻放在一边,不动声色。友人忍不住,问战事如何?谢安淡淡地说“小儿辈已大破敌军“。送走友人后,谢安才高兴地手舞足蹈。

两晋这段历史,其实也是中国少有的门阀贵族政治的时期,其时,门阀高者如王导谢安家族,地位甚至在皇室之上。“旧时王谢堂前燕“说得就是这段故事。秦晋之战的大功臣,谢安之侄,谢玄本是纨绔子弟,爱佩挂香袋。谢安颇为忧虑,设计打赌赢了谢玄的香袋,烧了去。谢玄以后发奋努力,终成一代名将。

宋齐梁陈

其后,宋篡晋,又被齐篡,接着的梁,陈,都是在金陵演绎同样的故事。权臣篡位,大盗移国。

但其时,对北方而言,南方相对稳定,文风鼎盛,今传有昭明太子编纂的昭明文选等。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一位不通文墨的将军在皇帝的庆功宴上,当文人墨客鼓噪之时,脱口而出的诗。“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此诗一出,举座皆惊。

陈亡国之君,陈后主,就是吟唱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的那位,爱美人,秀发光可鉴人的张丽华,不爱江山。隋兵破城,陈后主与两个贵妃躲在井中,隋兵说再不出来就扔石头了,陈后主只好吊在绳子上给拉了上来。隋兵还说,这皇帝怎么这么重?原来是陈后主和两个贵妃三个人吊在一起,这井就是胭脂井。中学语文老师说胭脂井就在北极阁山上。那时上学放学天天爬北极阁,也没见到过这胭脂井。

隋领兵元帅隋太子杨广和大将李渊争夺张丽华。李渊争不过,干脆杀了张丽华,美其名曰,怕杨广也被祸水所害。杨广怀恨报复李渊,李渊远走太原避祸。杨广半路劫杀李渊,秦琼路过,救了李渊。后来,李世民策动李渊据太原造反,建立大唐。秦琼也成为唐开国大将。

南唐

唐以后,五代十国,天下大乱,江南大部归南唐,又定都金陵。南唐传三代,前两代帝王葬于金陵,即南唐二陵。南唐后主李煜又是位吟词诵曲爱美人不爱江山的主,被北宋所灭,押送北方。李煜的老爹就比李煜强,既写词也还治国,写过“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佳句。而李煜亡国后的词,字字血,声声泪,则又胜过其老爹多矣。后因李煜哀伤错杀大将以致失国,招致宋皇猜忌,被杀。又有野史说,杀李煜是为夺李煜的皇后,小周后。李煜曾经写过一首情词给小周后,那叫一个缠绵悱恻。如此国君,只落得故国愁思,如一江春水,绵绵不绝。



此后,宋元相续。元末,群雄纷起,朱元璋剪灭群雄,派大将常遇春逐元残余至大漠,定都南京。南京的坚固城墙就是此时建立的。朱元璋建国后,诛杀功臣。大将徐达为明第一功臣,南京有大功碑就是为徐达而立。徐达在莫愁湖畔楼中,与朱元璋下棋,既不能赢棋,又不能让棋。徐达费尽心思,在棋盘上下出“万岁”(繁体〕二字。朱元璋大喜,把楼和湖都赐予徐达,这楼就是胜棋楼。胜棋楼上今存一联,“烟雨湖山六朝梦,英雄儿女一枰棋”说的就是这段故事。

后来徐达生病忌食鹅,朱元璋偏偏赐鹅给徐达,逼徐达自尽。徐达爵封中山王,其子孙世袭定国公,世代为南京留守之职,镇守南京,徐达墓在太平门外。

朱元璋长子早逝,传位长孙,又分封诸子为王,以为朝廷屏障。建文帝惧怕诸叔王权重,削除藩王实力,“逼“反北京的四叔,燕王。燕王发兵南下,名靖君侧,实夺皇位。城破,建文帝举火自焚。南京航空学院就建于明故宫遗址,最近还挖出明太庙遗址。读书那时,没想到脚下踩着明太庙。

国士方孝孺以死报建文帝,拒绝为燕王起草诏书,还坚持言论自由,给燕王写了个大大的“篡“字。燕王要杀方孝孺九族。孝孺说杀十族也不怕。燕王杀方孝孺九族加上学生凑满十族。

燕王迁都北京,南京仍保有朝廷六部,为明之陪都。明末,闯王进北京,崇祯自尽。福王于南京即位,建立南明小朝廷,欲效南宋旧事,偏安江南。一时间,南京冠盖云集,秦淮河上桨声灯影,繁华无限。清豫亲王多铎挥军南下,南明君臣自缚请降,南明国灭。

清及太平天国

以后,明灭清起。郑成功仍尊明为王,率大军泛海而至朔江而上,攻打南京,久攻不克。清守将谎称,按清律守城者守过一定时日,即使失地,其家属无罪,恳请郑成功宽以时日。郑成功上当,错失战机,清军援兵一到,内外夹攻,郑成功大败而去。

以后,南京又屡经战火。太平军顺江而下,直逼南京。清两江总督笃信菩萨,慈悲为怀。大开城门,放难民进城。太平军伪装难民混进城中,坚城不攻自破。此后,太平军建都南京12年,凭借坚城与湘军血战,最后气数尽大势去。湘军攻破南京,放火烧城,以掩盖其掠夺,“十年壮丽天王府,化作荒庄野鸽飞”。当年太平军起,有童谣唱到“十二英雄撒手归”。李秀成等人揣度不已,以为应在太平天国殿前十二检点身上,最后却是应在太平天国命存12年上。

(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0 20:3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

最后,民国建立,再度定都南京,迎奉国父遗体葬于中山陵。

抗战军起,上海兵败,日军直逼南京。李宗仁,白崇禧认为应该放弃南京,宣布南京为不设防城市。因为现代战争中,南京三面环山,一面靠江。地形之险不足阻挡日军,而一旦战败,无处可退。但蒋介石认为南京是国都,不战而退,无法向天下人交代。以唐生智为总司令领兵抗敌,老蒋的心肝,全副德式装备的教导总队都拿出来,死守紫金山,血战南京。后来跑到缅甸去的李弥,当时死守雨花台中华门,失守后退,碰到宋希濂。宋希濂说唐生智有死命令,后退者杀无赦。李弥无奈又杀回去。但是当时几处城破,唐生智终于下令全军突围,几支迎着日军兵锋冲出去的军队都突围成功。但是,退往江边期望渡江的部队遭遇灭顶之灾,日军进行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守军败退至江边再无路可退,唐生智曾经决心率守军与南京共存亡,渡船已被调到江北。当时。宋希濂率一军镇守江北,听得大江南岸哭声震天,全军血泪迸流,誓死复仇。后宋希濂率71军与日寇血战富金山,10天死拼不退,把日军牢牢地压在山下,成就富金山大捷,实现了誓言,报了南京之仇。宋希濂的起家老本36师,就由参战前的1万余人,锐减到八九百人。如果说国民党不抗战,那是胡说。后来宋希濂为两岸和平统一奔走,被人骂做是鹰犬将军。

汪精卫在南京建立伪政权,江主席的大学好象就是那年代在南京读的。当时,唐僧的灵骨被日本人偷走了,汪精卫没办法只好和日本人交涉,又要了回来。在九华山盖了宝塔供奉。小学时,上体育课常常去九华山爬山,以为那塔很古老。汪精卫死后,葬于梅花山。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派御林军74军,炸了汪精卫的墓,焚骨扬灰。当年舍命刺杀摄政王“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的热血青年,晚节不保,汉奸卖国,终于落得如此下场。

再往后,那就是毛泽东的百万雄师过大江了,“虎踞龙蟠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如今南京是否还有王气龙脉存焉?

(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0 20:38: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小站论坛让转cnd旧帖子不?看到桃熟流丹的诗词和方老师的文章,说到很多的南京典故古迹,估计不是南京人对那些典故古迹不会熟悉。我把cnd南京线上3个南京掌故的旧帖子转来,给桃熟流丹的诗词做个背景注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2 11: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站论坛允许转贴,但要求在全盘照搬的时候,给出原贴的连接。

本来还有要求是只有在焦点论坛下,才能以转贴开线,但现在好像也没人太注意这点了。你上的这些东西也是你的原创,也就没人计较那么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2 11: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海雨转的自己的旧帖原创,给不给连接应该无所谓的吧。:)

隔了几年重读海雨的说古文章,竟然还是能在心里掀起同样的波澜。

小站论坛允许转贴,但要求在全盘照搬的时候,给出原贴的连接。

本来还有要求是只有在焦点论坛下,才能以转贴开线,但现在好像也没人太注意这点了。你上的这些东西也是你的原创,也就没人计较那么多了。 ...
漫人 发表于 2009-4-22 12:06 P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2 11:47:42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的作品,建议不要标注为“转贴”,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因为“转贴”这个词本身有承认他人版权的含义。你可以用“旧闻重帖”一类的词句,表明你是原文的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2 14:29:58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西晋内乱,八王用兵,北方尽失"和"风声鹤唳", 本客有"次韻王臣八章", 选一-其他诗友包括桃熟流丹也有说及六朝人物的, 待传.

其四"曇戡談酣南"詠六朝(含"五胡")人物

八王身後起都曇,咶噪關東久未戡
履底飛雲三嶽隱,灞前捫虱一時談
國行嚴法吏應肅,馬踏中原聲正酣
長嘆人歸武侯塚,遙聞鶴唳出淮南

NOTE: 都曇, 一种羯鼓也. 本客另有"关中诸葛思王猛, 江左吾夷识谢安"(厚石先生句)一文说及王猛和王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2 14:3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陵王气尚可, 惟少帝气也:)

日军登陆杭州湾, 不仅上海不保, 也危及南京.

内战时, 即使南京能保有后防, 面对强大的北方军团, 正面侧面(西)也难确保. 当时小诸葛白崇禧说的也是"守江必先守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2 21: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7# 无疆行者

本客按: 这两句出自安舟老师厚石先生的一首七律.

“关中诸葛思王猛,江左夷吾识谢安”

这里的”诸葛”, 当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 “夷吾”, 应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名夷吾). 这一句可以理解成”诸葛王猛/夷吾谢安”并举, 但似乎”王猛谢安”更符合厚石先生的原意, 即”关中诸葛”指王猛和”江左夷吾”代谢安. 两人都是东晋前秦对峙时期的精彩人物. 西晋灭后, 东晋南迁, 保“江山半壁”, 偏安于江左, 既成就了”王谢”, 也延续了以后所谓的”六代之宫”(六朝, 指东吴, 东晋, 宋, 齐, 梁, 陈六个以金陵为都的朝代).

说到这王猛, 真是个”赫赫有名”的人物. 既有文韬, 又具武略, 为前秦苻坚平定北方立下汗马功劳, 也曾给后人演绎过什么是著名的”魏晋风度”(见”扪虱而谈”). 其事迹见于《晋书"王猛传》, 这里是用”狗”闻出的一点简要的介绍(作过文字的整理).

王猛(公元325年~375年), 字景略, 青州北海郡剧县(今山东寿光东南)人, 后来移家魏郡(在今河南河北交界处). 十六国时期前秦(苻坚)杰出的汉人政治家和军事家, 深具谋略并善于用兵. 和东晋大将桓温(公元312年~公元373年)一起曾演绎了一段颇显”魏晋风度”的”扪虱而谈” (见《晋书"王猛传》). 后人评价王猛, 多认为其”文比管仲, 武胜孔明”, 但也有责其作”汉奸”(以汉人之身而事胡)的.

回头再看谢安. 东晋南渡, 成就了著名的”王谢”家族. 王氏的开山是王导(公元276年~339年), 也有”江左夷吾”之称. 但后来居上的是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的谢安(公元320年~385年). 谢安, 字安石, 约和王猛王羲之(约公元321年~379年, 一说303年~361年)同时. 和王氏一样, 谢氏家族代有名人, 谢安之侄谢玄(公元343~388年), 字幼度,指挥过著名的淝水之战(公元383年东晋与前秦在今安徽寿县一带进行的一次大战). 此战不仅使东晋继续偏安, 也产生了几个成语, “投鞭断流”, “草木皆兵”和”风声鹤戾”, 被誉为以少胜多的典范. 苻坚不顾王猛生前的一再反对, 坚决南进, 却如当年的曹孟德一样, 仅“赢得了仓惶北顾”. 谢安谢玄叔侄的大名更是如日中天. 八百年后, 陆游有组”追感”诗, 其中一首说, “诸公可叹善谋身, 误国当时岂一秦?不望夷吾出江左, 新亭对泣亦无人”(《追感往事》其五, 有版本变”亦无人”为”更无人”), 既叹当朝, 又思二谢, 已是后话.

因和诗有关, 就顺便地说, 谢玄的孙子谢灵运(公元385~公元433), 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 成了诗人, 但袭爵了康乐公, 后世习惯称他为谢康乐, 又称”大谢”. 至此, 江左谢氏以文名. 后来族中又有”小谢”, 谢眺(公元464~公元499), 字玄晖,祖籍陈郡夏阳(今河南太康),在南齐作诗人, 后世把他和谢灵运并举, 称为”小谢”(李白曾有诗云, “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 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天涯小站

GMT-5, 2025-11-19 01:54 PM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