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无疆行者
本客按: 这两句出自安舟老师厚石先生的一首七律.
“关中诸葛思王猛,江左夷吾识谢安”
这里的”诸葛”, 当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 “夷吾”, 应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名夷吾). 这一句可以理解成”诸葛王猛/夷吾谢安”并举, 但似乎”王猛谢安”更符合厚石先生的原意, 即”关中诸葛”指王猛和”江左夷吾”代谢安. 两人都是东晋前秦对峙时期的精彩人物. 西晋灭后, 东晋南迁, 保“江山半壁”, 偏安于江左, 既成就了”王谢”, 也延续了以后所谓的”六代之宫”(六朝, 指东吴, 东晋, 宋, 齐, 梁, 陈六个以金陵为都的朝代).
说到这王猛, 真是个”赫赫有名”的人物. 既有文韬, 又具武略, 为前秦苻坚平定北方立下汗马功劳, 也曾给后人演绎过什么是著名的”魏晋风度”(见”扪虱而谈”). 其事迹见于《晋书"王猛传》, 这里是用”狗”闻出的一点简要的介绍(作过文字的整理).
王猛(公元325年~375年), 字景略, 青州北海郡剧县(今山东寿光东南)人, 后来移家魏郡(在今河南河北交界处). 十六国时期前秦(苻坚)杰出的汉人政治家和军事家, 深具谋略并善于用兵. 和东晋大将桓温(公元312年~公元373年)一起曾演绎了一段颇显”魏晋风度”的”扪虱而谈” (见《晋书"王猛传》). 后人评价王猛, 多认为其”文比管仲, 武胜孔明”, 但也有责其作”汉奸”(以汉人之身而事胡)的.
回头再看谢安. 东晋南渡, 成就了著名的”王谢”家族. 王氏的开山是王导(公元276年~339年), 也有”江左夷吾”之称. 但后来居上的是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的谢安(公元320年~385年). 谢安, 字安石, 约和王猛王羲之(约公元321年~379年, 一说303年~361年)同时. 和王氏一样, 谢氏家族代有名人, 谢安之侄谢玄(公元343~388年), 字幼度,指挥过著名的淝水之战(公元383年东晋与前秦在今安徽寿县一带进行的一次大战). 此战不仅使东晋继续偏安, 也产生了几个成语, “投鞭断流”, “草木皆兵”和”风声鹤戾”, 被誉为以少胜多的典范. 苻坚不顾王猛生前的一再反对, 坚决南进, 却如当年的曹孟德一样, 仅“赢得了仓惶北顾”. 谢安谢玄叔侄的大名更是如日中天. 八百年后, 陆游有组”追感”诗, 其中一首说, “诸公可叹善谋身, 误国当时岂一秦?不望夷吾出江左, 新亭对泣亦无人”(《追感往事》其五, 有版本变”亦无人”为”更无人”), 既叹当朝, 又思二谢, 已是后话.
因和诗有关, 就顺便地说, 谢玄的孙子谢灵运(公元385~公元433), 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 成了诗人, 但袭爵了康乐公, 后世习惯称他为谢康乐, 又称”大谢”. 至此, 江左谢氏以文名. 后来族中又有”小谢”, 谢眺(公元464~公元499), 字玄晖,祖籍陈郡夏阳(今河南太康),在南齐作诗人, 后世把他和谢灵运并举, 称为”小谢”(李白曾有诗云, “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 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