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小站 2.0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851|回复: 49

[原创·其它] 【原创】草根镇游学记---小炉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23 19:3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炉匠 于 2008-12-23 07:39 PM 编辑

最近原创,写于2008年4月 没在CND发过,搬到这来。
-----------------------------
(一)
在学术界里混,每人每年都要应邀到几个大学去讲学术报告,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学术交流,看到自己的长处弱点。2008年复活节周末前,我去草根镇医学院演讲。草根镇地处米国内地,要坐支线飞机去。到了吧儿地膜机场,那飞机却没来,无端晚了一小时,等得好无聊,就拿出纸笔写点中文吧。想来炉匠多年游学却从未记下点什么,那就写个游学记实吧。
2008年12月23日补记  今年还去了几个地方,想有空都写一点,留个个人奋斗史。

大香肠

写着等着,那飞机终于来了。这种巴西Embraer公司制造的ERJ145喷气飞机又细又长,尖尖的头,翘翘的尾巴,活象一根上海香肠,站在机舱里要歪着脖子,以免头顶天花板。虽然只有50个座位,却十分经济实惠。不但适合边远地区广大穷人的旅行,也能满足一小撮亿万富翁的专机需要,因此在米国很受欢迎。从2003年起,Embraer公司又和哈尔宾飞机制造厂合作,玩起了中国制造,从此哈尔滨生产的ERJ就大量出现在很多国家的支线航空线上。

坐下不久飞机就在浓浓的雨雾中起飞了。舱内冷风嗖嗖,我就学家里猫的样子,把鼻子缩在大衣领子里面打个盹。只睡了一小会,大香肠就开始剧烈地颠簸起来,想来是快到了,已经降到低空的雨云里。窗外黑黑的什么也看不见,只能任凭大香肠象摇煤球般的上下颠簸,每次做自由落体状的时候机舱里都会响起一阵小声的惊呼,好像在给驾驶员叫好。不知摇了多久,就在晕得忍不住马上要吐的时侯,轰隆一声巨响,大香肠终于落了在跑道上,随即发动机迅速反喷减速,航站楼也隐隐看清了,旅客们就纷纷拿出手机哇哩哇啦地叫起来。

草根镇

走到机场出口,就见到礼车公司的小伙子举着大牌子接我。小伙子胖敦敦毛绒绒圆头圆脑,长得似泰迪熊一般。飞机晚点,可怜他西服革履在门口白白站了一个半小时。泰迪熊撑起一把黑伞,毕恭敬地拉开后车门安排我坐好,才绕到另一边去开车。离谋(limo)劈开铜钱大的雨点和鹅毛大的雪片,疾行在州际公路上。后来才知道这倒霉的坏天气让半个米国北方都泡在水里。

高速上开了一个小时,下来又在小路上开了半小时,好不容易才到了。这鬼地方这么偏僻?泰迪熊说,据说当年建校选址的时侯那当官的也是从州府出发,开呀开呀开累了,就下车钉个桩子说“就建在这了”。这当然是玩笑话。草根镇医学院为周围三个大医院提供实习生住院医,医院都得靠这些奴工廉价劳动力来维持,因此医学院当然要建在合适的地理位置上,不可以乱来。建在荒山野地还有个好处是地价低。那医学院不象大城市的医学院那样挤在一片高楼里,而是随随便便建起一个个小楼,解剖系,生理系,病理系,胡乱依着地势而建,再互相把楼联结起来。走在里面一会是三楼,一会是二楼,象个迷宫。外面则是洼地为湖,剪好草坪种好树,修上延绵的自行车路,比公园还公园。

在楼门口与泰迪熊握别的时侯往他手里拍了一张大票,念他等我辛苦。小伙子也训练有素地将其掩在厚厚的掌中,丝毫没让接我的教授看见,大概是系里订车的时侯已经预付了小费。请我的是神经科学系,有六个教授。和俺一样,在医学院供职的教授每年只有一两个月教学,其他时间则躲在实验室里搞研究。。(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3 20: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傅,可以一稿多投。当然先睹为快是很感激地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3 20:33:53 | 显示全部楼层
炉匠趣文,喜欢。期待下集。

想象着高高大大的炉匠学家里猫的样子,把鼻子缩在大衣领子里面打盹,是个什么样子?

还会发出懒猫那呼噜呼噜的鼾声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4 01:31:03 | 显示全部楼层
炉匠看起来跟我是大同行。哪天上我们医学院来演讲吧,起码我们这里离机场近,站楼顶上,飞机起降啥的都基本看得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4 01:48:45 | 显示全部楼层
炉师傅,给你一条站内短讯。请查一下。
(请超级版主们不得偷看。):Q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4 02: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令人陶醉的学术活动
  到了地方,不免打尖住店,当夜发生的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咱先按下不表。咱先说次日:
  这游学的第二天是最繁忙的。从早上开始,就与教授们一位一位地会谈,了解他们的研究情况。中午自然是和研究生们一起吃饭忆苦思甜,并现身说法地鼓 励他们坚持下去就是胜利。下午还是一个组一个组地访问,一直忙到演讲前十分钟才有时间预习讲稿。讲完后随即到办公室去签字拿润笔,晚上则是与教授们一起去 个好饭馆扯闲天。一天下来十分紧张,大脑高速运转,要靠咖啡因提神。不但要强记下各组的工作并在讨论中谈自己的看法,寻找可能的合作,还要顺便把各位的小 名也记住,以便晚上喝啤酒时拍肩膀称兄道弟。

  这草根镇医学院的神经系有个难得的优点,就是其六个教授的研究方向都集中在听觉生理方面。这样,几个人就是在楼道里相遇也能讨论非常专业的问题,这是其他学校中罕有的优势,故这个系在米国研究听觉的领域中很牛B。

  依照米国的传统,听觉研究的课题主要集中在耳蜗和脑干的神经核团,脑皮层里神经网络与音乐共鸣之类的浪漫课题还排不上边。草根镇医学院的几位就属于传 统研究的大家庭,靠解剖,形态和电生理手段来进行研究。啥东东一认真就出罗生门,虽然已经研究了进百年,仍有许多关键问题未解决。

话要说得乐观点嘛,进展还是有的,对社会贡献也很大。举个例子来说吧。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米国的小同学们就喜欢震耳欲聋的音乐,这样他们听到了五六十岁,牙口还好好的耳朵却不灵了。治疗永久性听觉损害就是老军医也没啥办法,只好 要靠搞基础的来引路,这就让研究听觉生理的有个好好的饭碗端着。原来耳朵里感觉声音的是一些小毛毛(在骨膜内中耳的耳蜗里,可不是外耳道里的黑毛毛喔)。 这些毛毛好娇嫩,声音一大就会死翘翘。毛毛一少听力自然会一落千丈,就是华陀再世也不能死而复生呀。可搞生理的也不是吃白饭的,他们想毛毛死了下面的神经 还在,只要把声音在耳朵外面变成电流,再用电流去刺激听神经,照样可以得到听见声音的感觉。于是就发明了大名鼎鼎的人工耳蜗。据说三通道就能听电话,五通 道就能欣赏交响乐,简直是科学奇迹嘛!

中国农村虽没有那么多终极音乐的发烧友,可医生爱开比较贵的药,伤风感冒也给你开几千元抗生素。医生虽然先富起来了,可同学们抗生素吃多了小毛毛就受 不了。所以现在人工耳蜗也都普及到中国的省级医院了。

现在都到了二十一世纪了,每个小男生小女生都在耳朵里面塞个小耳机,叮叮咚咚响着音乐。那高保真耳机可真是个邪恶的发明,外面的人虽听不见什么,但耳道里面却可能有瞬间极高的声压,能造成永久 的听力损害。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人跟耳朵里的小毛毛死磕,看来研究听觉的人铁饭碗再端半个世纪一定没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4 17:50:52 | 显示全部楼层
炉匠好! 看您妙语连珠, 在下不胜羡慕。。。看来医学院钱多。 俺们专业从7-8年前开始已没有润笔(是润唇吧?)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5 02: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令人陶醉的学术活动
  到了地方,不免打尖住店,当夜发生的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咱先按下不表。咱先说次日:
  这游学的第二天是最繁忙的。从早上开始,就与教授们一位一位地会谈,了解他们的研究情况。中午自然 ...
炉匠 发表于 2008-12-24 02:13 AM


我一个好朋友也是做这方面研究的。不过,他是研究那耳蜗里的小毛毛损害以后引起的耳鸣的。

写得有趣,期待下一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5 02:5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想起从前有人根我说他是研究“牛肉science"的。。。
写的有趣。
第一次和炉匠打招呼,问声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5 03:3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夜雨,八月,小南,蜂王,方华,星光 一一问好。八月在那个医学院?搞哪方面?各位圣诞快乐。先下了,明天再帖后面两段(还在改错字)。你们想看咱就努力写好,以后收到星光的洋插队选集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5 04: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炉匠好。相比你那“令人陶醉的学术活动”,我更感兴趣你按下不表的“惊心动魄”的前夜故事。别卖关子了,赶快来表一表吧。:)支线飞机我也不幸坐过一次,唉,不提也罢。

我在山地医学院,站在楼顶,东看飞机起降,西看日落群山。有数了吧?:)本来搞的专业和脑子神经没有太大关系,怎乃最新的一只老鼠模型有了突破,现在需要补课学习有关hippocampus的知识。炉匠对脑子的那一部分熟吗?也许能帮忙指点迷津一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5 17: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炉匠,

圣诞快乐!俺今天早上6点, 在床上翻个身, 头一阵天旋地转, 好不吓人!以后“实验”几次, 跟眼睛开闭没关系, 跟左右方向也没有关系。。。俺是第一次有此经历。
狗了一下, 好像是Benign Positional Vertigo的可能性比较大。。。不知以后会不会自己好了。 好像没有什么药可以治疗的。 你搞神经的, 会比维基知道更多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6 02:5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炉匠 于 2009-1-14 12:17 AM 编辑

草根镇游学记(三)讲报告的今昔
下午四点,阶梯教室里坐了不少人。是该咱亮亮看家本事的时候了。俺在草根镇的报告和在其他地方报告的基本风格相同。就是在开始时要深入潜出,照顾外行,引起大家兴趣。讲到中间时要积极与听众互动,鼓励大家提问,以免睡倒一大片。在结尾时还要用最新的结果造成一个高潮,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掌握时间,准时结束。大家都很忙,该完不完罗里罗嗦很不礼貌。讲完还要努力迎接那些真人大牛们的深刻的问题。知知为知,不知为不知,不懂的要谦虚,切勿对那些没有结论的问题下结论。
具体来讲一场报告50分钟左右,大概有30张幻灯片。太多了听众消化不良,任你在上面满嘴跑舌头,下面却听得大眼瞪小眼。因此每张幻灯至少要让听众看一两分钟。关键的幻灯片更要细讲,需要3-5分钟。 在30张幻灯中前几张应该引导听众复习一下教科书知识,并讲出报告的主要提纲。然后立刻切入重点,讲清问题所在。。。
   搞学问的人辛苦一年,能在报告中添一两张新幻灯就很不错了。因此每年的报告只需小改动,不必改头换面。 这样十几年下来,报告讲起来都是下意识,不准备也能讲个滔滔不绝,基本没有心理压力。
可是十几年前,炉匠刚出道时就没那么潇洒了。那时讲得少,怯场。往往头天还要先背几遍,讲的时候别别扭扭地正装领带。一次去一个不远的城市报告,正好一位国内老同志在我实验室里访问,他说还没去过那个长春藤,就一起去玩一趟吧,反正火车车票也不贵。当晚入住一个十分舒服的酒店,可老兄头一沾枕头,震天的呼噜就响起来了。可怜俺翻来复去数了一夜羊,早晨闹钟响时还没睡着。起来一照镜子,简直就没人样了。没睡好讲的时候当然更紧张了,第一张就卡了壳。好在听众十分放松友好,俺才慢慢恢复常态。
那时为了找工作,报告不行立即下课,未免紧张。有人就建议我在开讲前先讲个笑话,这样自己就不紧张了,听众气氛也能活跃些,一试果然有效。但在讲一个很重要的报告时竟出了大问题。那天俺因为堵车晚了几分钟,就先道歉外带讲一个教皇堵车的笑话,不想讲完后竟然一片安静,几秒后才由那院长带头笑了。后来才知道那是一个天主教大学,是听不得教皇笑话的。
今日已与世无争,讲报告的目的已经是纯洁的学术交流了。那十几年前的紧张,想起来竟恍若隔世。
说了半天,各位看官肯定十分纳罕,你的报告到底讲了些什么呀?
“玄出”
我想我的毕生精力都会花在研究大脑皮层神经电路产生智力的原理上。这可是神经生理的象牙塔啊。人脑虽说很复杂,有百亿神经细胞,可每个神经细胞也就有个单片机那么点智力。为啥百亿神经细胞堆在一起就能出贝多芬,莎士比亚?个中奥秘还无人知晓。我比较认同一种理论,说脑子的智力是一种群体行为。大量神经细胞简单,机械的活动组合起来,就能“玄出”高度复杂的智能。这么说太让人摸不到头脑,咱就吐血奉献,举个例子来说吧。
  你见过非州草原上的白蚁窝吧?有一人多高,里面豪华包间无数,有御敌,通风散热,培育后代等等许多高级功能,没有它整个白蚁部落就会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死得一个不留。可是研究一下它的结构,是由千千万万个小泥团堆起来建成的。每个白蚁叼来一粒土,按照一些简单和机械的规矩粘在某些位置上。日复一日,就堆成了这样一个大厦。你要是去访问一下白蚁MM,问她们这么终日辛劳的目的是啥。她们准会告诉你,我没有目的,只知道每天要不停工作,叼起的泥要按规矩放在前面一个白蚁的旁边,等等。至于建设那大厦为什么?那没有一个白蚁能知道了。呵呵,依她们的智力来讲也是不可能知道那僻护整个种群的崇高革命目的。在大脑里面也是这样,没有一个神经细胞知道你在想什么压力士多得,莎士比亚。神经细胞只知道机械地执行一些指令,接受,发送一些从别的神经细胞来的信息。因此,人的意识和智力就是象那白蚁大厦一样的建筑,没有图纸,没有设计师,没有一个建筑和享用它的个体知道它是什么,它想达到什么。
  靠,这么一说不是满可怕的嘛,我在想什么我自己脑子里没有任何一个细胞知道,知道我的思想的是一个鬼魂,一个没有实体,在大脑中无家可归的状态函数,就是我自己。您这一怕,俺的饭碗就端住了。这种由简单操作生成复杂思想的过程叫emergent process ,那是鬼子话,中文不太好翻,我把它翻成“玄出”。您听了先别瞪着眼睛说玄,咱们国人都知道毛主席,他老人家从马克思那趸来黑格耳的哲学,其中有一句叫“量变到质变”就是讲的这么一回事。神经细胞多了,简单机械的运动就“玄出”了思想。
  研究大脑和玄出,是整个人类的大课蹄,俺就是其中一个小炉匠,干点添砖加瓦的工作。俺文化低,提不出什么划时代的理论。但我有一双巧手,可以用实践检验理论家们的真理。当然啦,对意识的理解可能并不需要神经科学。比如说,今天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就像飞机上作爱,一日千里。说不定哪天网上会“玄出”个鬼魂来。所以人类可能先造出互联网,然后由互联网上玄出的高级意识再反过来理解研究人的意识。就像人研究白蚁大厦一样。看来俺这饭碗端到退休也不见得有个分晓。
    网上的大牛们常常喜欢讨论什么意识决定论,什么薛定格猫, 贝尔不等式和Alan Aspect实验等等。导出的道理就是人的意识是物理里面一个很特殊的东东。那咱再给添点乱吧:那猫猫的死活要靠玄出来决定。脑子里全是神经细胞,信息在里面全是机械运算,走到那一步波就坍塌了?看来还是在玄出之时,宇宙才分裂成两个。我玄晕。
    前文说道,炉匠这次游学第一天的夜里还有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这故事不是和翻车的美女特工MM人鬼相恋,而是另有隐情,录在下面可以让各位看官更好地了解我的拿手好戏。且听下回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6 07:34:58 | 显示全部楼层
12# waspking 蜂王头天晚上有没有喝酒?

我有一次在朋友家泡SPA。同去的一个女孩非塞给我一瓶啤酒,说是解热。结果第二天早上一翻身,就像落入无底黑洞,很恐怖。 有一周吧,慢慢好了。 希望你也是暂时的症状。 不过能看医生,还是去跑一趟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6 07:39: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不太会回帖。 大红的背底也更加地看不清楚。

炉匠这头俩段,我可在别处见过。嘿嘿。。。久没见了。问个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6 08:29:3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小中。 要是暂时就好了。 我也生来是小炉匠的脾气。 今早拿自己做实验, 没有昨天多, 但小楼梯时还有点晕, 还吐了(不过是口水而已)。 看来这状态去澳洲也够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6 10:28:26 | 显示全部楼层
蜂王,吃点OTC抗motion sick 的药,看看是否有效。但也建议你去看看医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6 10:30:5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炉匠。 今天家庭医生不上班。 只好等到礼拜一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6 10:3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傅,“百亿神经细胞堆在一起就能出贝多芬,莎士比亚”吗?按常规说,是不能。能出的是例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6 15:2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aspking 于 2008-12-26 03:35 PM 编辑

emergent process翻成“玄出”很好。 那emergent property呐? 玄妙?
俺们的小蜜社会也是有很多emergent properties的哪。 那天咱们合作一回。 20年前用mathematica试过一次cellular automata来模姨小蜜, 好像当时32MEG的内存都要上千的。。。俺两个礼拜学会了mathematica, 写了些CODE, 但那个合作的物理学家说俺太笨, 不干了。 俺说你懂mathematica, 俺懂小蜜, 不正好合作吗? 可惜他不听俺的。 不知他现在还活着不。 他说他有病毒侵犯了他的心肌, 活不了几年。。。那天有时间写写他, 是一个大怪人(晚上5点上班, 到早上4点下班, 好避免别人。 不教课。 锁门要来回转动门把50回左右, 说是Compulsive possessive disorder, 自己没法控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6 17: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狗了一下, emergent properties的翻译, 有: 聚现特征, 突显特性, 突生性质, 涌现性.
都不如意。。。
how about “群之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7 01:4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傅,“百亿神经细胞堆在一起就能出贝多芬,莎士比亚”吗?按常规说,是不能。能出的是例外。
昨夜雨 发表于 2008-12-26 10:33 AM

好,终于能引能回了。

这问题的答案至少值个若贝尔。按常规叠加是不能的,必须要有“玄出”。“玄出”的现象
我们天天见,看来自然界中充满意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7 01:56:36 | 显示全部楼层
emergent process翻成“玄出”很好。 那emergent property呐? 玄妙?
俺们的小蜜社会也是有很多emergent properties的哪。 那天咱们合作一回。 20年前用mathematica试过一次cellular automata来模姨小蜜, 好像当时 ...
waspking 发表于 2008-12-26 03:29 PM


你这想法很超前嘛。可惜我不会写Code。我个人认为线性元件组合运算是不行的。一定要有图灵机不可计算的元件或关系才能玄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7 02: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草根镇游学记(四)任务不可能
      炉匠这次游学还担负着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是帮助一个研究组解决个技术问题。搞神经电生理的技术比较复杂,这是因为神经电信号小之又小,稍微不注意就会淹没在噪声里。同样的仪器,有人用得很好,文章不断。可另一组就能白忙活半年而毫无建树。有这些大困难,就有了那让些工匠耍小聪明的市场。
    话说这草根镇的一个教授一年前来到炉匠实验室,依样画葫芦建了一套成像系统。可建成半年多了却总不能工作。这次炉匠去游学,就正好帮她看看是否有啥地方搞错了。
     要想在两天里修好一个复杂的实验系统,简直是个任务不可能。很多环节都可能出问题,一步找错了时间就都白扔了。为此,我特意嘱咐她在我到达的那天下午不先去旅馆,直接进实验室,可以一直干到当天夜里。第二天游学虽无时间,但可以让她的学生做个实验,我抽空来看看。第三天再尽可能利用上飞机前的半天继续工作。
     由于来的时候大香肠飞机晚点,我到时天都快黑了。一进实验室,学生已经准备好了实验。标本是小鼠脑干中听觉处理的一个神经核团。有人认为这个核团把声音中的频率信息转换成空间排布的神经活动,理论出了多年,却还没有被实验直接证明。所以那教授要建立一套成像装置以便验证这个重要理论。
    正如所料,学生把标本放在台上没有信号,只看到巨大的噪声。我对记录进行了快速富立叶变换,发现噪声功率集中在30 赫兹左右。这个线索对找到毛病很重要,因为30 赫兹噪声最可能是马达转动带来的机械震动;而如果噪声在60 赫兹,那就是交流电源带来的干扰。噪声若在120 赫兹,则是来自屋内的日光灯。米国楼里有很多隐藏在楼板之间的空调用风扇,马达固定在楼板上,每分钟1800转,就带给楼板强烈的30 赫兹震动。可震动虽然强烈,但我们有世界上最先进的防震设备,按理讲应能完全消除这钟高频震动。但在这儿防震系统却没有效果,看来一定是啥地方错了。
     用手按按防震台,它确实没有漂浮起来。连忙伸手给制造商打电话。按照那边工程师的指引,一步一步做了几个测试,那边工程师判断是压载太轻,超过了可调整的范围。我们算了一下,除去仪器的重量,还要再放上100磅重物才行。要买100磅铅砖并不难,但要在我访问的这两天到货就是不可能的了。这个问题不解决,我就不知道除了震动噪音外是否还有别的问题。如果防震台调好了还不解决问题,再让我来一趟可就没这个时间了。那教授说,我儿子锻炼用的杠铃有好多片,加起来可能有一百多磅。我说太好了,那你回家去取吧,我们在这儿等你。
    这时我并不知道天已经全黑了,外面还下着冻雨加雪,更不知到她住在二十哩外。可怜的教授把雨刷打到最大,小心翼翼地开了两小时才回来。我们把150磅的杠铃一片片全放上去,可是防震台仍然不动。时间已经很晚了,在加州的制造商也早该下班了。我心怀侥幸地拨通电话,幸好,虽然员工们早走了,可那老板戴维却还在办公室里鼓鼓捣捣地没走。
  这老戴维我早就认识,属于那种身怀绝技吃手艺饭的人。与俺惺惺相惜,常常电话里侃侃雕虫小技,一聊俩小时。十几年前他从拿撒(NASA,米国航天局)退休,却仍不甘寂寞,自己办了个小公司,生产史上最牛的防震台。可是能让这种超级防震台大显身手的原子力显微镜在世界上没几台,老兄的高科技产品弦高和寡,卖不出几台,只能惨淡经营。恰好偶那时刚搭摊子建实验室,正愁没有好的防震台。看到老戴维的产品不尽欣喜若狂,立马买了一台。随后还帮助老戴维开发了一种专为生物实验室的型号。引得搞生物的炉匠们纷纷来购买,老戴维歪打正着,赚了个肚圆,也和我成了朋友。
一听老戴维的声音俺就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来不及问候就一股脑把问题说出来。老戴维引着我一步一步地调整,我躺在台下一手擎手电一手拿电话,不时地还要放下电话拿起扳子罗丝刀。都快夜里十点了,俺们俩渐渐地黔驴技穷,那台子竟还是纹丝不动。偶默念着毛主席的教导,“情况越是撮火咱们就越要冷静”。耐着性子用手电一寸一寸地照着,心想着那机关就是再复杂,偶的火眼金睛也一定能看出个破绽(俺老师一般念成“破腚”)。突然,从机件的缝隙中看到一丝红色,马上心中一亮。原来精密机件在运输时多半会用保护螺栓锁好。为了便于识别,这种螺栓一般都做成红色。是不是安装的时候没有把保护螺栓拆下,那机件当然不会工作啦。把这个想法告诉老戴维,他也恍然大悟。说那防震台里,除了保护螺栓没有别的红色元件。这说明在当初安装的时候根本没把保护螺栓拆下,那当然怎么调也不行。
  他接着说,“类似的事情以前也发生过,那是一台运到长岛用于物理研究的大防震台,足有4 吨重。也是把上面仪器都装好了却怎么也不动,害得从世界各地来的物理学家们干等了好几天,直到公司去人才解决。唉,使用手册上黑体字印得明明白白,可是用户却根本不RTFM,俺也木办法” (RTFM是英语粗话,意为“读他娘的使用手册”)。老戴维还在絮絮叨叨地事后诸葛,我却躺在台下心中一股无名业火呼腾腾地按奈不住,劈头打断他说“你就不会印一些橙色标签,贴在台表面上,提醒用户装台时候先拆螺栓?”“ 唔,好主意”。我又不礼貌地抱怨了几句才把电话挂了。可现在问题更严重了,台上已装满仪器。要想都搬下来,掀开台面拆掉保护螺栓再把仪器装回去,两天时间绝对不够。我当时钻在牛犄角尖里,非要当晚解决不可,全然不顾明天日程安排得满满的,还要讲报告,还要从早到晚游学一天。

    看到台上仪器虽多,但台面是一块很结实的钢板,也许可以用蚂蚁搬泰山的办法升高台面,拿出螺栓。我们几人用一把大扳手把台面的一角撬起,垫进一片杠铃。再去撬另一个角,再垫高。如此反复把四角轮流一点一点地垫高,终于使台面升高到可以伸进一把扳手,拆下了那四个害人的保护螺栓。装好后再测试,那30 赫兹震动噪声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第三天,我们终于把那套成像系统调好了,我也安心地坐上了回程的大香肠。
(全文完)

(2008年5月于马里兰,七月首发于西西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7 09: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aspking 于 2008-12-27 11:07 PM 编辑

不是呀。 Sante Fe institute has a "swarm" 软件, 可以产生群体的“智力”行为, 通过简单的相互作用的规则。。。我的CODE当时可以通过负反馈自动产生“采蜜蜂”, 用的RULE 很像解释水螅平时有一头, 砍头后又生头的activator-inhibitor摸型.

Game of Life 是一个可以产生"突显"的游戏, 也是一种cellular automata
你这想法很超前嘛。可惜我不会写Code。我个人认为线性元件组合运算是不行的。一定要有图灵机不可计算的元件或关系才能玄出。
炉匠 发表于 2008-12-27 01:56 A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7 13:04:01 | 显示全部楼层
草根镇游学记(四)任务不可能
他接着说,“类似的事情以前也发生过,那是一台运到长岛用于物理研究的大防震台,足有4 吨重。也是把上面仪器都装好了却怎么也不动,害得从世界各地来的物理学家们干等了好几天,直到公司去人才解决。唉,使用手册上黑体字印得明明白白,可是用户却根本不RTFM,俺也木办法” (RTFM是英语粗话,意为“读他娘的使用手册”)。老戴维还在絮絮叨叨地事后诸葛,我却躺在台下心中一股无名业火呼腾腾地按奈不住,劈头打断他说“你就不会印一些橙色标签,贴在台表面上,提醒用户装台时候先拆螺栓?”“ 唔,好主意”。我又不礼貌地抱怨了几句才把电话挂了。可现在问题更严重了,台上已装满仪器。要想都搬下来,掀开台面拆掉保护螺栓再把仪器装回去,两天时间绝对不够。我当时钻在牛犄角尖里,非要当晚解决不可,全然不顾明天日程安排得满满的,还要讲报告,还要从早到晚游学一天。
炉匠 发表于 2008-12-27 02:20 AM


师傅把那么复杂的防震台都能debug出来,这点引用技巧就难倒您哪?

BTW,Nobody like RTF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7 14: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咳,上网,用电脑,学软件的秘诀也是RTFM。可惜啊,十个人有九个半都不愿意做。本人算是那半个,也经常搞个半懂不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8 17:3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认为这个核团把声音中的频率信息转换成空间排布的神经活动,理论出了多年,却还没有被实验直接证明。所以那教授要建立一套成像装置以便验证这个重要理论。”
很有意思,你这个成像仪是CT 还是MRI?灵敏度/解析度有多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9 20:0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听大学者潇洒调侃,怎么也和整天捣鼓汽车,锅炉,抽油烟机的炉匠形象联系不起来

还是那个请求:上玉照,看看到底哪个是真实的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0 10:03:58 | 显示全部楼层
28# fancao
不是CT 也不是MRI。是把神经电变成光,因此时间分辨率比fMRI高千倍,空间分辨率高百倍。缺点是 invasive, 不能在人上用,只能研究老鼠脑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30 20:56:33 | 显示全部楼层
礼拜天开始好像头不晕了, 所以以为去看医生也差不出东西来, 就没有打电话。。。今天才发现血压特高(150/100), 头也很轻。 也不知为什么多年一直正常的血压突然会这么高。。。在国内吃一个月也不会这么快见效吧?

看来还得去看医生,不过可能明天他们又不上班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31 01:02:05 | 显示全部楼层
蜂王多保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31 01:42:22 | 显示全部楼层
28# fancao
不是CT 也不是MRI。是把神经电变成光,因此时间分辨率比fMRI高千倍,空间分辨率高百倍。缺点是 invasive, 不能在人上用,只能研究老鼠脑子。 ...
炉匠 发表于 2008-12-30 10:03 AM

听起来很有意思,能不能再科普一下,这个电光转化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光谱能级在哪一段?
fMRI的灵敏度很低,成像时需要多次累积,故而时间和空间分辨率都受到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1 02: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电光转化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光谱能级在哪一段?
fancao 发表于 2008-12-31 01:42 AM

电光转化的基本原理是将一种特殊分子结合在神经细胞膜上,膜电位变化时分子受电场作用改变光吸收或荧光光谱。这样可用测量光来测神经电。光谱多在可见或近红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31 12: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礼拜天开始好像头不晕了, 所以以为去看医生也差不出东西来, 就没有打电话。。。今天才发现血压特高(150/100), 头也很轻。 也不知为什么多年一直正常的血压突然会这么高。。。在国内吃一个月也不会这么快见效吧 ...
waspking 发表于 2008-12-30 08:56 PM


蜂王

你前面的症状也有可能是锥底动脉压迫引起的一时脑供血不足。照个颈椎的X光片子就能诊断。到了这个年龄,有时会有颈椎骨质增生。

不过,你的血压,得去看医生好好查查。

人到中年,一些疾病开始找上门来,大家都得小心一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31 12: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炉匠

请到《天涯忆旧时》线上看先磨对你文章的点评,评得很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31 12:24:51 | 显示全部楼层
电光转化的基本原理是将一种特殊分子结合在神经细胞膜上,膜电位变化时分子受电场作用改变光吸收或荧光光谱。这样可用测量光来测神经电。光谱多在可见或近红外。 ...
炉匠 发表于 2008-12-31 02:03 AM

明白了。这个波谱段的灵敏度好多了,可以用来快速追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6 12:31:59 | 显示全部楼层
炉匠,你是研究神经生理的,正好请教你一个问题。

就我个人而言,这世界上最大的奥妙莫过于思维的机制了。在科学的范畴内,这个问题有解吗?

在禁用invasive approach的前提上,如何用实验来证实理论?(不错,imaging可以是一个手段,但imaging的结果最多给你一些clue,却不是proof。依靠病人可能是另一个手段,但是缺少重复性是个大问题。)由于人和动物的显而易见的差别,我不认为仅靠动物实验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6 19:38:39 | 显示全部楼层
炉匠,你是研究神经生理的,正好请教你一个问题。

就我个人而言,这世界上最大的奥妙莫过于思维的机制了。在科学的范畴内,这个问题有解吗?

在禁用invasive approach的前提上,如何用实验来证实理论?(不错,ima ...
赏石 发表于 2009-1-6 12:31 PM


赏石好,你提的是个好问题,可能没解。所谓 “解”是指能被人类的思维和逻辑来理解。如果问题太复杂,超过了人类大脑的能力,就没解啦。用实验嘛,可以用动物的脑来研究。人和老鼠的脑在微观尺度上是很相似的,很多原理机制也是相同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8 10:34:41 | 显示全部楼层
炉匠好。

你说的我都同意。

现代生物学,尤其在分子生物学的兴起之后,研究的重心都落在了微观机制上,取得了令人眩目的成果。这点没有异议。

我比较迷惑的是,象思维,这样一个系统属性,能够通过微观机制得到解释吗?我只是觉得,一块块的积木,一旦搭起来之后,就已经不再是积木了。以宇宙为例,虽然分解到最后,都是粒子;但不同的构架(条件)下,有新星,也有黑洞。

我曾经是(也许现在也是)一个“科学万能”的相信者,现在有点悲观。发觉自己常常不自觉的在哲学思辨中寻找庇护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8 15:24:44 | 显示全部楼层
40# 赏石
是这样啊。所以要用辨正唯物主义 “指导” 自然科学,要量变到质变,要玄出。科学不是万能,可是没有科学,只有神学哲学,是万万不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8 15:2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了,这叫也正也邪。

(赚分的,不必认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8 19: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了,这叫也正也邪。

(赚分的,不必认真。)
赏石 发表于 2009-1-8 03:27 PM

赚分的,不必认真 (ZT)
网管大人宽限,到中级就不灌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 20: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喜欢炉将这篇。

那你的意思是人脑和蚂蚁群的功能相似。这叫什么来着---swarm intelligence, 集体智慧, 群体智慧?

俺看了National Geographic 7/2007 那期上,讲这个问题,很有趣。

“网上的大牛们常常喜欢讨论什么意识决定论,什么薛定格猫, 贝尔不等式和Alan Aspect实验等等。导出的道理就是人的意识是物理里面一个很特殊的东东。那咱再给添点乱吧:那猫猫的死活要靠玄出来决定。脑子里全是神经细胞,信息在里面全是机械运算,走到那一步波就坍塌了?看来还是在玄出之时,宇宙才分裂成两个。我玄晕。”

你这一段,看得俺玄晕,但是俺最喜欢看这样的东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 01:50:14 | 显示全部楼层
44# Reader86
谢读者MM推荐的文章,很有趣。不愧是个好读者。
又,关于量子力学和意识之关系,有啥好科普也给推荐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3 11:2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eader86 于 2009-1-13 07:05 PM 编辑

45# 炉匠

“现在都到了二十一世纪了,每个小男生小女生都在耳朵里面塞个小耳机,叮叮咚咚响着音乐。。。”

你这是什么意思?耳机不塞耳朵里塞什么地方?难道要我们握手做爱,用头发来嗅香臭,把眼镜带在肚脐上。哈哈哈。。。I got you.

详细说明您的想法, 炉匠教授。

俺也想听听教皇堵车的故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3 11:47:39 | 显示全部楼层
44# Reader86
谢读者MM推荐的文章,很有趣。不愧是个好读者。
又,关于量子力学和意识之关系,有啥好科普也给推荐一个。
炉匠 发表于 2009-1-12 01:50 AM


谢谢夸奖。

读了好的科普一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3 23:3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量子力学和意识之关系,有啥好科普也给推荐一个。
炉匠 发表于 2009-1-12 01:50 AM


Henry Stapp "Mindful Universe", Springer 20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 23:39:39 | 显示全部楼层
48# 瘦舟
谢谢瘦舟,能给科普一点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3 23:50: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用客气。久仰炉匠教授大名,今日幸会,很高兴。这本书是给非物理专业而有一般科学训练的人士写的,您读绰绰有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天涯小站

GMT-5, 2025-11-19 05:08 PM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