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小站 2.0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318|回复: 3

“子见南子”/ “卓”/ 报告文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12 00: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傅额生 于 2010-4-11 09:38 PM 编辑

前些时见《新京报》文章《子见南子,从八卦到庸俗》,感叹时下的编剧导演为抓眼球信口开河。

好奇googling,发现关于“子见南子”的典故,唯有《论语》是最可靠的出处。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子则自辩以‘天厌之’。但是子路为什么不高兴? 《论语》并没有说。

在电影《孔子》问世之前,我对“子见南子”的印象,来自批林批孔时期官方提供的典。那时我读中学,听见的“子见南子”是:南子在当时权倾卫国,达官贵人都往朝谒,但是孔子故意在南子出游时去拜访她,自然不遇,而这样一来,他于礼节上又不缺失。记得批孔势力以此来证孔子的虚伪。至于南子的淫荡意向,当时的典里并没一字提及。不知这里有人对此还有印象没有。

一年前,网上一男网友对一女网友说,他曾给她留言而她没回。女士并没见留言,于是用“子见南子”反诮回去,显然用的是批孔时期的典。如今这典故与时俱进了,南子被赋予了自荐之意。倘或男网友以为女网友借南子自荐,这女士就冤死。呵呵,正是哪个庙里都有屈死的鬼。

三年前一冬烘和一晚生阖家同游香格里拉,导游名卓玛。闲谈间,冬烘称“捉”玛,晚生称“浊”玛。最后大伙都注意到二人读“卓”字的不同,这二人频繁地、着重地发着“捉”和“浊”的音,形同PK。其实冬烘错了,因为时下的新华字典注卓字读“浊”。冬烘挺冤,在他上学的时侯,卓字确念“捉”,有196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为证。

对一个字的读音可以约定俗成,对一个人的德行怎可信口雌黄。好在不管子见南子为了什么,天厌之或天怜之,这位大成至圣先师的光辉都不可磨灭。陈世美则没有那么幸运,据传他是个清官,遭奸人陷害,编个秦香莲给他,令他落得千古骂名。

由此又联想到大陆先前的报告文学这种不负责任的文学形式。凡是报告文学,都由作者在真人真事之外加上自己的主观臆想。对于作者喜欢的人或是官方肯定的人,还好,至多是精彩或肉麻的马屁而已。在历次内斗和“运动”中失势的人则不然,常被不负责任的文人用报告文学丑化。曾见过许多报告文学,连其文中主人公的思想活动都编个细密,我不由得想问作者,您是怎么知道的呢? 是被丑化者告诉您的吗?不可能啊。

我越来越喜欢读考证翔实的文章。去芜取精,去伪存真,由说话负责任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2 01:45:38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写得有意思。

去看看这个链接里面的评语。

http://www.tianyaxiaozhan.com/ho ... do=blog&id=827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3 19:40:3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http://chenzhijian.spaces.live.com/blog/cns!6A98905250C6C233!467.entry

《论语·雍也》二八 子见南子

6·28 子见南子(1),子路不说(2)。夫子矢(3)之曰:“予所否(4)者,无厌之!天厌之!”

【注释】 (1)南子:卫国灵公的夫人,当时实际上左右着卫国政权,有淫乱的行为。(2)说:音yuè,同“悦”。 (3)矢:同“誓”,此处讲发誓。 (4)否:不对,不是,指做了不正当的事。

【译文】 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如果我做什么不正当的事,让上天谴责我吧!让上天谴责我吧!”

【小思】



这个故事很有趣,算是孔子难得的八卦。所以一直以来讨论的很多。虽然孔子后裔曾经振振有词的声明说孔子并没有见过南子。但大家都宁愿相信有见过。

《史记·孔子世家》就有很生动的记载:

(孔子)反乎卫,主蘧伯玉家。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无厌之!天厌之!”

当时孔子暂住在卫国,受到卫灵公的礼遇。结果灵公夫人南子就主动想见见孔子。南子这人名声很不好,大概是有狐媚之道,把卫灵公迷得不知东南西北,也颇会弄权。倒是有几分武则天的意思。我们在前面还提到过,她还和当时美男子宋朝有私通行为。可谓名声狼藉。

对于这样的人,孔子大概唯恐避之不及的。可孔子又是一个很遵循礼的人,不敢失礼。(后来阳货就是利用了这点,而见到了孔子一面。)所以孔子只要硬着头皮去了。南子倒是格外客气,行了大礼。

难道两人就隔着帘子这么致礼一回就完了?也许就是如此而已。南子为什么想见孔子呢?可能还是因为孔子名声极大,她有好奇心吧?

出来之后,更有趣。子路就很不高兴,于是孔子就赌咒发誓。反应有点过激呢。论语里面,“子路不说”的事情还不止一次,一般孔子都会有些辩解和说法。但反应这么激烈以至赌咒,还是唯一的一次。于是这个故事就颇有点越描越黑的意思,也引发了后人很多的推测。我觉得都不足道。我估计孔子也是恼火和后悔,诸般情绪都有,才引发了过激的反应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5 14: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孔子只要硬着头皮去了>>只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天涯小站

GMT-5, 2025-11-19 02:32 PM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