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Reader86 于 2025-8-6 11:45 AM 编辑
2022年4月16日,东风着陆场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屏气敛息,目光紧紧锁定在那个即将开启的返回舱上。
当舱门缓缓打开,人们看到的是一个面色苍白、身体极度虚弱的王亚平。此刻的她,连抬一下胳膊都显得异常吃力,两名工作人员架着她,才让她勉强能够站立。
谁能想到,这位在太空创造了无数奇迹的女航天员,背后竟藏着如此多不为人知的牺牲。
牺牲太大了!中国首个出舱女宇航员谈太空之旅:落地后路都走不了
回想起 2021 年10月16日,王亚平与翟志刚、叶光富一同搭乘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向着浩瀚宇宙进发。
这是她第二次踏上太空之旅,怀揣着对未知的探索渴望,也肩负着沉甸甸的使命。
这一次,他们要在轨驻留长达 6 个月,这对每一位航天员的身体和心理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太空的日子里,王亚平经历了太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就拿那次长达约 6.5 个小时的出舱活动来说,那简直就是一场与艰难环境的生死较量。
出舱前的准备工作就繁杂得让人头皮发麻,要穿上重达百斤的舱外服,这可不是一般的衣服,它要保障航天员在复杂的太空环境下能够正常生存和工作。
仅仅是把自己塞进这套装备里,就得耗费大量的体力。王亚平身材较为清瘦,对她而言,穿上这百斤重的舱外服,每一个动作都仿佛有千斤重。
进入太空后,那是一个完全不同于地球的世界,没有了熟悉的重力,一切都变得轻飘飘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轻松。
在太空中,她要在机械臂的支持下,配合开展各种复杂的作业,像机械臂悬挂装置与转接件安装。
而这需要极高的精准度,在失重状态下,哪怕是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
还有舱外典型动作测试等作业,每一项都需要全神贯注,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在长达 6 个多小时的出舱工作中,王亚平一刻也不敢放松,她的精神高度紧张,身体也在持续消耗着能量。
回到舱内的她,累得手指都麻了,整个人瘫倒在座位上,连动一下的力气都没有。
长时间的出舱作业,不仅消耗了她大量的体力,还让她的身体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可这还只是她太空生活中的一部分挑战。
在太空的183天里,长期的失重环境对她的身体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肌肉因为缺乏重力的刺激,开始逐渐萎缩,原本强壮有力的双腿,变得软绵无力,仿佛失去了骨头的支撑。
骨钙质也在不断流失,骨头变得脆弱,这对她的身体机能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除了身体上的折磨,心理上的压力也如影随形。在狭小的空间站里,与外界的联系有限,周围是无尽的黑暗和寂静,那种孤独感时常会袭来。
但王亚平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她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坚持了下来。
在空间站里,她和队友们一起开展了多项太空实验,还进行了两次太空授课。
特别是第二次太空授课,她在太空课堂上,用自己和女儿一起折的小纸花展示水膜张力实验,那画面至今仍让很多人印象深刻。
她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航天员,更是一位传播科学知识的使者,用自己的行动激发着无数人对太空的向往。
终于到了返回地球的那一刻,返回舱在进入大气层时,要承受极高的温度和强大的冲击力。
舱内的王亚平紧紧地抓住把手,感受着身体随着返回舱剧烈地颠簸。
当返回舱缓缓降落在东风着陆场,舱门打开的瞬间,阳光洒了进来,可王亚平却无法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精神抖擞地走出舱门。
她的身体已经虚弱到了极点,肌肉萎缩、骨头脆弱,双腿根本无法支撑她的身体。工作人员看到她的状态,心疼不已,赶忙上前将她抬出了返回舱。
回到地球后,王亚平面临的是漫长而艰苦的恢复过程。她要重新适应地球的重力环境,进行各种康复训练,让萎缩的肌肉重新恢复力量,让流失的骨钙质慢慢补充回来。
这个过程充满了痛苦和汗水,但她始终没有放弃。
在康复训练中,她咬牙坚持,每一次的努力都是为了能够重新站起来,重新找回曾经那个健康、充满活力的自己。
王亚平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航天事业背后航天员们的巨大牺牲。
他们为了探索宇宙的奥秘,为了实现国家的航天梦想,远离地球,在太空忍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折磨。
王亚平用自己的行动,为中国女性树立了榜样,也为中国航天事业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她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永不退缩。
https://www.msn.cn/zh-cn/news/other/牺牲太大了-中国首个出舱女宇航员谈太空之旅-落地后路都走不了/ar-AA1JVRwK?ocid=msedgdhp&pc=U531&cvid=6a8a3b5c7b4546ebe566ce8214c2e639&ei=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