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小站 2.0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Ningna

北影《红楼》跟片记(1-9)(连载未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13 22:24: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二楼 于 2015-8-14 02:34 AM 编辑

进来了
那我做头牌,哈哈,看到了。

80年代耗资300万建景真的是大手笔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4 07: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等着看后面的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6 12:4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ingna 于 2015-8-16 08:57 PM 编辑

道具:


带铜镜的两用铜盘:



活顶子斗笠:



胭脂膏、铜盆、铸铁熨斗



纸、墨、砚台与加水的小罐小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8 21:4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ingna 于 2015-10-1 11:35 PM 编辑

(九)优美之表达

谢导每天都在思考,思考怎样为曹公的优美文字找到与之相配的电影表达方式。他后来讲,一生拍的影片中,《红楼梦》是拍的最为辛苦的一部,从60岁到65岁这五年都贡献给它了。

来剧组前,我和大多数电视观众一样,认为电视剧和电影是差不多的东西,只不过一个在电视中放,一个在影院里看。此次跟片的最大收获是对二者不同的视觉表达有了较深体会。同为闭门羹一戏,电视剧的表达激动、煽情、直白:怡红院紧闭的大门似三个惊叹号,“啪啪啪”三次推向观众和林妹妹,产生强烈视觉冲击力,同时音乐大作,慷慨激昂。黛玉受到打击,用绢子捂紧嘴,呜呜呜哭着往家奔,被来找姑娘的紫鹃扶回去。谢铁骊的表达要优雅含蓄许多,个人认为,细腻深邃,更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拍完黛玉在怡红院门口吃了闭门羹后,我们转移到潇湘馆去拍一组镜头来渲染情感。当谢导看到照在石甬竹径上的月光条条斑斑,突然灵感一闪,他苦思数日而不得的 “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立刻有了符合人物主观感受的镜头语言表达:缕缕月光穿过竹林和围栏在地上留下道道“霜痕”;黛玉踽踽独行孤凉的背影;竹叶飒飒的夜空;月亮映在清波微漾的寒塘中…画面转到潇湘馆室内,桌上是林妹妹写的寄人篱下的悲叹:“忆父母兮,双亲已逝;思故乡兮,欲归无家…” 黛玉枯坐在床头,“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长久的苦闷和着新添的情愁汇成流不断的两行清泪……

那两行泪是陶慧敏好几天努力的成果。拍完戏她松了口气,开心地告诉我们:“哭出来了,是我自己哭出来的!”我问,“全得真哭?不是可以点眼药水吗?” "假的要露馅的呀",要么“泪珠”从干干的眼眶中“毫无来由”地滚下来,要么一只眼淌“泪”,另一只眼无动于衷。哈哈,“假的就是假的,伪装应当剥去”,要不怎么说真情实感最可贵呢。陶慧敏很快又开始愁眉苦脸,因谢导要她在去看望挨打后的宝玉时把眼睛哭成“肿桃儿一般”。虽说演潇湘妃子哭是基本功,但几场哭戏连一块儿,还是愁煞还泪人。

闭门羹的后面紧接黛玉葬花,而葬花戏已在春天拍完,我错过了。我问陶慧敏,与她演的越剧葬花相比,电影的表演有何不同?她认真地想了想,说,道具都一样,也是花锄、花帚、绢袋等,但是表演要生活化一些。她提到导演新添的一个小小细节,给我印象很深:去葬花的路上,黛玉看见刚出土的尖尖嫩笋,忍不住蹲下,用手爱怜地轻轻抚摸… 我若有所悟,旧生命的离去伴随新生命的到来,乃万物生生不息的亘古规律。这一笔新颖脱俗,因为黛玉的情感并非单纯的一悲到底,其中有悲喜交织的各种复杂。绿色春笋的生机盎然,使红消香断的悲剧更为震撼人心。


傍晚。皓月当空,碧天如洗。陶慧敏和几个小演员跑来,要我给她们讲几句“外国话”听听。我望望天上的月亮,想起一首忘了出处的英文小诗:

The moon is high,
The sky is blue,
And I am here,
Where are you?

“什么意思?”“大概是‘人约黄昏后’吧?”正说笑着,远远看到赵导在出外景的车前朝我招手: 要不要去跟“晴雯撕扇”? 我连忙跑过去,爬上车。

《红楼梦》中有很多属于挂历月份牌的“美人图”: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醉卧,美在形态,美在神态;海棠春睡,白雪红梅,晴雯撕扇,美在情境,美在意境。电视剧在拍美人图故事的时候,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对话和交待事儿上。电视想明白了,只要人物外形打扮得像书中的样子,再拿着原著当剧本,电视观众也就满足了。至于画面的美感质感,情景情境的艺术投入,以电影的标准来看,那是能简就简,凑合马虎的。比如“晴雯撕扇”吧,一张睡凳放在一丛芭蕉下,上放两块垫子一个枕头。(看到这儿,我在想,贾家如能如此节俭,岂会败掉?就这么个乘凉地儿,晴雯还觉得挺了不起,讲什么“我这身子也不配坐在这里”...)这场“夜戏”是白天拍的,虽然用了深色滤镜,虽然加了夜晚的虫鸣,虽然在芭蕉叶下,却没能挡住毒日头的穿帮直射…“强扭的瓜不甜”,还是那句话,要想经得起推敲,唯有真实。

话说我跟着赵导、晴雯、麝月、宝玉来到了怡红院。院中的四角亭被布置成主子乘凉的凉亭,一张铺了凉席的枕榻搁在里面,舒适又凉爽。圆圆的月洞门挂上了挡蚊虫的透明细珠落地帘。灯光师架好灯,将淡蓝色的模拟月光打在珠帘上。藏在角落里的风扇吹出习习凉风,帘子微微晃动,碎银子似地闪着光。枕榻旁的茶几上放了个晶莹透亮的水晶缸,一位道具老师背来“卖冰棍” 式的土冰箱,把里面湃着的鲜红荔枝连同冰块一起倒进缸里。两位美女,晴雯和麝月,从纸箱里挑了折扇,比划动作;宝玉在摇头晃脑地 “...这就是爱物了” 背台词。我坐在凉亭的一角,看着月洞门、珠帘、枕榻、凉席、荔枝、美人构成的美图,感觉人在画中。影片的编剧是“二谢”:谢逢松与谢铁骊。谢逢松老师是位诗人,国家一级编剧。“二谢”联手,一个诗情,一个画意,珠联璧合。这场戏从傍晚开始拍,拍了整整六个小时,到夜里两点才收工。


又是一个傍晚。我路过休息室,听到里面隐隐传出电视剧红楼的片头音乐。探头一瞧,老厂长汪洋一个人摇着扇子坐在电视机前。我打完招呼赶紧坐下: 又是晴雯的戏--“晴雯补裘”。少时读红楼,这“金翠辉煌,碧彩闪灼”的“雀金裘”曾引发我无限的遐想。史上真实的“雀金裘”应是“机杼夺天工”的江南造,曹公为了显其名贵,杜撰成“哦啰斯” 国造。据考,它的制作工艺极其复杂。金线是利用纯金的延展性经反复锤打,打成极薄极薄的金箔,再把金箔剪成极细极细的金线。先拿金线界出经纬底子,然后用孔雀绒绕在细蚕丝上分段扎好的羽线织在金底子上。成品“雀金裘”深翠花纹里金光浮动,华丽异常。

电视剧里那件“雀金裘”,色彩张扬,料子平薄,没有羽线的绒感。不过,此物太具挑战性,可遇而不可求,咱主要看表演。只见那晴雯用红红的长指甲从一大把粗粗的黑线(孔雀羽线?)中勾出一根, 穿进一颗粗针的针眼里, 然后就在多情婉转的“晴雯歌”中粗针大线飞快地“钉扣子”。我傻了眼: 这就是大观园“针线王”的神奇技艺?

满腔的失望化作了对谢导的期望。第52回的晴雯补裘我是没机会跟了,现在最多拍到第30回。一个下午,趁着剧组主创老师们在聊天,我抓住时机请教谢导。谢导讲,先要找到一块金线织底的、上有深色彩翠图案的呢子。为了这块东西,剧组现在还在“上穷碧落下黄泉”呢。我问,如果最后实在实在找不到怎么办?“有办法的,可以在一块呢子上加工图案嘛”。我又问,要不要请个女红高手当替身给观众“界线”露两手?谢导笑道,晴雯的补裘手艺是被曹公“诗化”了的,实拍的效果不会好。还是给观众留点美好的想象空间吧。谢导对表演的设想也很“诗化”: 我们不用“羽线”,我们用漂亮的、上镜头的、好看的--金线。织补前,让一个演员,比如麝月,与晴雯拈一根假的、细极了的“金线”,在手中搓捻;搓好线两人拎起来这么迎着烛火一照,金线闪出一星金光--这个镜头得用真的线,否则没有反光的。然后,晴雯病得七荤八素眼睛都模糊了穿不上针,麝月帮着穿针备好线…我们让演员用优美的生活化的戏剧表演来完成。镜头呢,虚实相间,真真假假……

谢导有意思,翘着兰花指对着“针眼” 穿针引线,搞得很象回事儿,真是乐死人。

我还提了个我关心的问题: 后面会拍诗会吗? 我好想看姑娘们作诗的戏。“诗词歌赋是拍摄的难点”,谢导讲。电影语言本身有局限,有些东西无法或者很难“翻译”成画面。“那像电视剧那样打上字幕呢?”“你就打上字幕观众一下子也看不懂,你也不能说停下来解释这些诗句啊。”这些只能有所回避。就是拍,也不能直接拍海棠、菊花;你对着一盆海棠拍半天,观众也不可能体会“淡极始知花更艳”什么的。花又不会动,可电影是动的艺术。要拍,得拍个“会动的”,比方说柳絮,柳絮被风吹起来漫天飞舞,优美有诗意…拍什么和怎么拍我们还要再想想。怡红院占花名儿(怡红夜宴)倒是有个办法来拍的:可以让每个人物和她对应的花卉一左一右分割画面…比如袭人,就可以“人面桃花相映红”…

谢导后来果然拍了柳絮。人物的一系列诗会活动融在于文华的“柳絮词”独唱中:贴在墙上的诗题;宝玉看门外柳絮飞扬;紫鹃为黛玉披衣;轻烟缭缭限时用的“梦甜香”;宝玉看湘云、宝钗答诗题等。神思悠远,余韵悠长。最后歌声在“好风凭借力,送我上轻云”的风筝画面中结束。

谢导认为,最适合电影表现的其实是太虚幻境。赵导和摄影老师向我介绍,太虚幻境是在棚里拍的,布景基础是古代山水画,虚无缥缈中的亭台楼阁远远近近,影影绰绰。其中的舞蹈借鉴了敦煌壁画里的飞天。仙女仙歌仙乐仙舞,亦梦亦幻、美轮美奂。可是,谢导回想起来总觉得遗憾:我们现在的特技水平还不高,想象力打了折扣,尽管弄了很多二氧化碳干冰制造仙境的云雾,却最终未能突破“舞台”的框框…如果有先进点的特技,就可以发挥得更好。谢导再一次要我注意这方面的外文资料…

电影是遗憾的艺术,你永远会想,假如可以重来…

春笋:


开诗社:


撕扇:


柳絮词:


雀金裘:


分割画面:晴为黛副


太虚幻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8 21:5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宁娜写得绘声绘色。好看!还没看过电影红楼梦,现在要去看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9 09: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描写的出神入化,好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9 10:3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早说了要去看电影红楼,到现在也没开始.和依然一样的感受,看了你最近写的,现在下决心要去找了来看.

问你一句,你觉得时隔这么多年,以现在的高科技特效,以及有更多资金投入等等,国内现在有没有可能有人愿意重拍电影红楼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9 15: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事很有趣,写得也好。却不知在哪里能看到这个电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9 19: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hang_Le 于 2015-9-9 07:16 PM 编辑


这是宁导给的电影链接,在本线第3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9 19: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夜雨 发表于 2010-8-1 11:55 AM
这是89年版电影红楼梦的BT种子。下载的内容是14个rmvb文件,每个文件的大小在150MB左右,总共2.34GB。质量 ...

这是风头给的BT种子,也在本线第3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9 21: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ingna 于 2015-9-9 10:31 PM 编辑

八月,你看了2010版新红了吗,特技和道具都很好。但是现代西方式的唯美主义味儿太浓,还有电脑味儿,民族味儿反不足。

总算快完工了,记得当初是在你们的一再鼓劲下才坚持写下来的。

点评

没看过.等周末一起去找找看.等着看你的结尾.:-)  发表于 2015-9-10 10:37 A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0 20: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ingna 于 2015-9-29 09:09 PM 编辑



赏花时




ZT:凌云虚心 《赏花时》

很难形容我对这首曲子的钟爱,第一次听到,就惊叹不已无法忘怀,四处求觅。
即便89版《葬花》《题帕》音乐再多人不喜欢,这一首小曲也堪称经典,在王立平的作品面前丝毫不逊色。

芳官的声音,明朗而秀雅,先是钢琴滑动、提琴回旋,继而是悠扬的笛声、空灵的铜铃,加上流淌的古筝,组合成了这个89版中最让人惊艳的《赏花时》。

剪辑上,将鲜花与美人交集的画面,更是将这次怡红夜宴花签的蕴意予以充分表达。
满园春色,
牡丹宝钗、芙蓉黛玉、
荷花晴雯、海棠湘云、
红杏探春、老梅李纨、
桃花袭人、荼蘼麝月、
红梅宝琴(迷离)、兰花妙玉、
睡莲集体沉睡.

赏花词———王涓爱演唱

屋外春深花绽红,屋内夜阑酒正浓。
有花应赏,有酒当歌,
人间天上一般同。
人间天上一般同。

开到荼縻花事了,一年容易又秋风。
恨匆匆,良辰美景
送春红,恨匆匆,
良辰美景总成空。


整段音乐如梦如幻,人间仙境般的配乐,银铃般的嗓音,明朗优美动人,
真是“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1 23: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1 23: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ingna 于 2015-9-29 09:07 PM 编辑

宝姐姐看宝玉(96:21;本人出现的镜头:96:46)

点评

你给的连接我看不到。在油管上找到另一个连接。你是说你的镜头在第五部里的40分钟多?  发表于 2015-9-28 10:16 A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29 20:05:28 | 显示全部楼层
Ningna 发表于 2015-9-12 12:14 AM
红楼梦电影版05

晴雯撕扇:01:34; 本人红楼一婆:40:42

八月,新贴个视频。

点评

还是看不成。但我大概知道你在哪一场戏里有镜头了。这个周末有时间我去我找到的连接里去试试。:-)  发表于 2015-10-2 12:36 A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天涯小站

GMT-5, 2025-11-20 12:12 PM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