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小站 2.0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964|回复: 4

[原创·其它] 十年磨一剑:走近潘全海和他的油画艺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11 15:36: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拙林 于 2009-3-11 04:26 PM 编辑

1998到2008是潘全海在个人绘画风格上聚沙成器的关键十年。 在这十年中,他完成了从一个学院新秀到成熟艺术家的蜕变。 其中三个方面的突破引领着他进入了一条崭新的,能够越走越宽和持续发展的艺术轨道。 回顾潘全海这十年的创作和探索,我们看到这成就背后一个年青艺术家沉稳执著的品质,和对创新永无止境的追求。

( 一 )


          潘全海毕业于北京中国民族学院油画系,对中外艺术史上的各种流派和风格都有着自己独到而深刻的领悟。 这种严谨的基础训练和学术背景,为他日后树立博采众长的个人风格提供了无限的养分。 然而学院派的背景也常常成为许多艺术家终身难以跨越的藩篱。 来到美国后,他不断地反思和挑战过于传统的学院教育带来的束缚,成功地让自己一步步走出了学院派的框框,完成了最艰难也最关键的突破,那就是超越了唯美的画风。

           “唯美的'美'和美学意义上的艺术美是相关联的,但又不能等同。 '美'的很可能是艺术,但艺术却不仅仅是'美'。 唯美较多关注的是赏心悦目的直观快感和画面形式构成的'完美'感。 其主要追求较多地建基于某些风格层次,如秀美、柔美、富丽美的'美'之上,也就是,还没有越过风格这一层次,而直捣艺术之美的本质。”(高名潞《近年油画发展中的流派》)

          潘全海早期的作品很注重这种画面形式构成的完美感。作品不仅赏心悦目,而且格调高雅,无论笔触,色彩,还是构图都极具功力,突显了画家敏锐丰富的感受力和鲜明独特的个人气质。 这个时期的作品多为写景和抒情,画家在对景和境的刻画和塑造方面倾注了无限激情。 多数作品都传递着一种对环境对象的非常个性化的感性体验,象一首首优美的抒情诗。 潘全海早期的睡莲和静物花卉,与后期的相比较,显得感性,诗意,富有活力。 

          这些带着唯美风格的画很受画廊的亲睐,然而潘全海并没有停留在这个层次。 2007年他开始创作一幅高72英寸,长1000英寸的巨幅睡莲, 在这幅睡莲中,我们看到作品的精神内涵已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 它明显超越了对一草一木的个性感受,渗透着画家对生命宇宙的深刻感知。 这幅作品在审美体验上试图通过直觉把握宇宙自然之间一种理想的精神实体,显示了一种崇尚自然,崇尚生命的超验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情怀。

          这个突破一方面得益于出国后眼界的开阔,另一个更直接的原因是潘全海在人文题材方面的实践。 06到08年间,他为战争和宗教题材的创作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当他从众多宗教之争,文化之争,和意识形态之争的资料中回到熟悉的睡莲和花卉中时,他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有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也自然而然地流进了他的作品,赋予他近期的睡莲和静物一种更为深厚的人文底蕴。


(Figure 1: Large Water Lily, 局部)


( 二 )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开始,中国当代艺术逐步走上了世界艺术的舞台。 其中两种艺术最受西方的欢迎,一种是表现文化差异和异国情调,另一种是表现 '后社会主义'时期人的精神状态。 尤其是后者,在最近几年中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文化奇迹,成为席卷全国的艺术潮流。

          在这个潮流面前,潘全海的选择显示了一个成熟艺术家的智慧和眼光。 虽然旅居海外,但他拒绝贩卖廉价的异国情调。 在这热闹非凡的十年中,他选择了自甘寂寞,远离潮流,把自己埋进了中外大师的各种风格中,思索着东方和西方艺术交融汇合的最佳切入点。 这个思索的成果造就了他的第二个突破,个人风格的突破。 笔触成了他创新的起点。 潘全海的油画笔触有德库宁的表现力,也有中国书法的灵动性。 这个创新让他找到了开启中西结合之门的钥匙。

          德库宁是对潘全海影响最大的西方画家之一。 作为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领军人物,德库宁讲究油画笔触中的自发性特征,他粗旷大气,快速狂暴的笔触对潘全海影响深远,帮助他打破了中国油画中拘泥,婉约的风气的束缚,在画风上走上了奔放,大气的个性化道路。 为抽象表现主义所推崇的自发性特征也是潘全海作品中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特征,他的画面上常常有出乎人意料之外的部分。 那些未经调和的颜色,借着挥洒的笔触,在画布上留下无法预料的效果,常常给人以神来之笔的感觉。 潘全海常在一些旧画上作修改,把旧的颜色打磨掉,画上新画,但旧的颜色又在新画中留下痕迹,使画面更丰富,更有层次。 这也是德库宁的一个创作特征,这种从'过去'遗留下的痕迹,强调着一种曾经的存在,一种记忆的反复和堆积。

          潘全海的油画笔触融合了德库宁的表现力和中国书法的气韵,既有西方表现主义的奔放,又有东方艺术的内敛和含蓄。 创作于05年的'蓝眼睛'是那个时期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在这个作品中,笔触,色彩,造型,以及创作激情都找到了交融汇合的最佳方式。 它向我们展示了潘全海在人物造型和刻画方面扎实的功底,在整体表现力方面充沛的潜力和爆发力。 画面上迅速挥洒的笔触提示着那个充满激情的创作过程,让人在一种饱满的节奏感中浮想联翩。 

          风格上的突破得益于潘全海深厚的功底和严谨的创作态度。 这种能够在浮躁热闹的尘世中自甘寂寞的艺术修养和个性,使他在一个又一个潮流面前作出正确的选择。 同时他又是一个极其敏感,非常善于捕捉和积累的画家。 如果按着时间的顺序仔细观察其某一个时期的作品,我们常常会发现,前一幅画中灵感的闪现,会在下一幅画中变成种子,开出更美的花来。 这些良好的创作习惯加上过人的观察力和感悟力,使他这些年在探索的路上越走越沉稳,越走越自信。

  
(Figure 2: 蓝眼睛, 2005)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1 15:3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年磨一剑:走近潘全海和他的油画艺术

本帖最后由 拙林 于 2009-3-11 04:21 PM 编辑

(续上)

( 三 )


          在当今的中国艺术圈里,有一种'去西方化'的思潮,有些中国画家放弃了油画特有的表现力,在画面加入了通俗的中国符号,以求一种表面的中国化,在那样的作品里,没有东方的审美和情怀,有的只是一个时代仓促的背影。

          在潘全海的油画里,西方还是东方的选择显得更从容不迫一些。 虽然贯穿着不懈的探索和尝试,但没有对效应迫不及待的追求。 今天的社会,对效应的追求左右着人们的思维,很多人都忙着'做当代艺术'。 但在潘全海的作品中,我们仍能体会到艺术是严谨的思考,反复的实践,层层的积累,和慢慢的沉淀。 纵观这十年的创作,中西方艺术的融合始终是潘全海感兴趣的课题,他把这方面耕耘的基础建在了对中国美学的深刻认识和对西方技法的充分掌握上。 东方的元素和西方的技巧在潘全海的作品中有着一个漫长的交融互渗的过程。

          在睡莲的创作中,潘全海有意识地与莫奈拉开距离,并在中国水墨画如八大山人的作品中寻找构图的灵感,这使他的睡莲在整体上有较东方的观赏视角。 在这样的构图布局中,加上带着书法神韵的笔触,便营造了一个富有东方绘画意境的画面空间。 这些元素使潘全海的睡莲流露着东方特有的诗情画意。

          许多东方的元素在潘全海的作品中年复一年的积累沉淀,仿佛在等待着一个蜕变的到来。 2006年,潘全海创作了一个名为'秋影'的静物系列,在这个系列中,我们听到了这个蜕变的前奏。 '秋影'带来了姗姗来迟却也最关键的一个元素:色彩。 这个系列中的色彩远离了早期鲜艳,丰富,明亮的风格,也洗净了多年来色调中马蒂斯的痕迹。 它的色调虽然简洁,却有着无比丰富的层次,在深深浅浅的淡紫,浅白,深墨色之间,用油彩营造了一个水墨的意境。 '秋影'带来了一种恬淡,素雅,和飘逸的气质,它象一根丝线,把原来散开而各自发光的东方元素穿在了一起。 面对'秋影'中翩翩起舞的花草,我们仿佛能听到一缕东方的丝竹之声从画面的深处传来。

          说'秋影'中的色彩姗姗来迟并不是说潘全海之前的作品缺乏色彩,恰恰相反,丰富鲜活的色彩一直是他作品的耀眼之处。 而在最近的五六年中,色彩渐渐地成为与笔触并驾齐驱的风格元素。 这个时期的色彩逐渐摆脱了事物固有色的束缚,由纯净明亮变得柔和,变得微妙。 到'秋影'系列,他的色彩已充分具备了一种对情感和心理的驾驭能力。 这种色彩的心理意义在现代艺术中至关重要,而对色彩天生无比敏感的潘全海在这方面已超越了许多与他同时代的中国画家。


(Figure 3: 秋影, 2006)


( 四 )


          最近两年,潘全海把全部精力投入了人物肖像和人文题材的创作。 从07年的'心灵之窗'系列开始,他的人物肖像画出现了新的面貌,一种新的风格正在一点点破土,发芽,抽枝。 虽然有着抽象表现主义的许多影响,潘全海从未彻底放弃形象,他的画在一定程度上始终保持着事物的具象性,这在早期的人物画中尤为明显,近期的创作则更重提炼和重构客观事物的基本元素。 在这种提炼和重构的过程中,他寻求着在抽象和写意中保持某种细腻的情感元素,在表现主义的大气和野气中揉入一丝东方美学的文气和灵气。 这是两种文化在情感表达和思维的深层内蕴上企图进入彼此,以达到一种新的有机的结合。 

          07年以前,潘全海尝试了各种不同的人物题材,'心灵之窗'帮他找到了一条属于他自己的通向人物内心的创作途径。 '心灵之窗'系列比较以前的肖像画更抽象,更远离人物对象的固有形式和色彩,画面上异常突出的是一双放大的眼睛和一双神经质的手。 而最打动人的是这人物的眼神,这是一种感情内涵极其丰富的眼神,没有具象的,写实的脸部刻画,却把一种细腻而深邃的内心语言传递了出来。 08年的'阿富汗女孩'则把这种眼神更向前推进了一步。 阿富汗女孩的脸几乎占了整个画面,她的眼神则更直接,更准确无误地扎进观众的内心,其感染力毫不逊色于Steve McCurry 的摄影原作。 而不同于具象的摄影,抽象的绘画语言把作品的精神内涵作了进一步提炼,摆脱了摄影难以摆脱的关于'这一个女孩'的特指性暗喻。 

          潘全海在美国潜心耕耘的这十年是硕果累累的十年。 美国这个现代艺术的大本营,既给了他开阔的艺术眼界,又给了他远离潮流,远离纷扰的创作空间。 今天眼前的这一个个成果不仅呈现了昨天,更预示着一个个令人期待的明天。

   (Figure 4: 心灵之窗1号:, 2007)


   (Figure 5: 阿富汗女孩:, 20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2 01:4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拙林

谢谢你的介绍,开眼界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2 11: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3# 星光


星光好!  

很久不来了,最近PROJECT比较忙,不过眼下能有工作忙已不错了。 这是我第一次尝试写艺术评论一类的文章,请大家多多指教。 认识潘全海让我知道了一个中国的艺术家在美国奋斗是多么地不容易。 真正的创作完全没有我以前想象的浪漫,却更象殉道。 因此由衷敬佩那些坚持理想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8 13:3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才看到这个。我不懂画,但能感觉出他的风格的与众不同。什么地方有他的画作可看?油画作品小幅照片往往看不出原作的整体风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天涯小站

GMT-5, 2025-11-19 11:24 PM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