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拙林 于 2009-3-11 04:26 PM 编辑
1998到2008是潘全海在个人绘画风格上聚沙成器的关键十年。 在这十年中,他完成了从一个学院新秀到成熟艺术家的蜕变。 其中三个方面的突破引领着他进入了一条崭新的,能够越走越宽和持续发展的艺术轨道。 回顾潘全海这十年的创作和探索,我们看到这成就背后一个年青艺术家沉稳执著的品质,和对创新永无止境的追求。
( 一 )
潘全海毕业于北京中国民族学院油画系,对中外艺术史上的各种流派和风格都有着自己独到而深刻的领悟。 这种严谨的基础训练和学术背景,为他日后树立博采众长的个人风格提供了无限的养分。 然而学院派的背景也常常成为许多艺术家终身难以跨越的藩篱。 来到美国后,他不断地反思和挑战过于传统的学院教育带来的束缚,成功地让自己一步步走出了学院派的框框,完成了最艰难也最关键的突破,那就是超越了唯美的画风。
“唯美的'美'和美学意义上的艺术美是相关联的,但又不能等同。 '美'的很可能是艺术,但艺术却不仅仅是'美'。 唯美较多关注的是赏心悦目的直观快感和画面形式构成的'完美'感。 其主要追求较多地建基于某些风格层次,如秀美、柔美、富丽美的'美'之上,也就是,还没有越过风格这一层次,而直捣艺术之美的本质。”(高名潞《近年油画发展中的流派》)
潘全海早期的作品很注重这种画面形式构成的完美感。作品不仅赏心悦目,而且格调高雅,无论笔触,色彩,还是构图都极具功力,突显了画家敏锐丰富的感受力和鲜明独特的个人气质。 这个时期的作品多为写景和抒情,画家在对景和境的刻画和塑造方面倾注了无限激情。 多数作品都传递着一种对环境对象的非常个性化的感性体验,象一首首优美的抒情诗。 潘全海早期的睡莲和静物花卉,与后期的相比较,显得感性,诗意,富有活力。
这些带着唯美风格的画很受画廊的亲睐,然而潘全海并没有停留在这个层次。 2007年他开始创作一幅高72英寸,长1000英寸的巨幅睡莲, 在这幅睡莲中,我们看到作品的精神内涵已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 它明显超越了对一草一木的个性感受,渗透着画家对生命宇宙的深刻感知。 这幅作品在审美体验上试图通过直觉把握宇宙自然之间一种理想的精神实体,显示了一种崇尚自然,崇尚生命的超验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情怀。
这个突破一方面得益于出国后眼界的开阔,另一个更直接的原因是潘全海在人文题材方面的实践。 06到08年间,他为战争和宗教题材的创作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当他从众多宗教之争,文化之争,和意识形态之争的资料中回到熟悉的睡莲和花卉中时,他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有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也自然而然地流进了他的作品,赋予他近期的睡莲和静物一种更为深厚的人文底蕴。
(Figure 1: Large Water Lily, 局部)
( 二 )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开始,中国当代艺术逐步走上了世界艺术的舞台。 其中两种艺术最受西方的欢迎,一种是表现文化差异和异国情调,另一种是表现 '后社会主义'时期人的精神状态。 尤其是后者,在最近几年中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文化奇迹,成为席卷全国的艺术潮流。
在这个潮流面前,潘全海的选择显示了一个成熟艺术家的智慧和眼光。 虽然旅居海外,但他拒绝贩卖廉价的异国情调。 在这热闹非凡的十年中,他选择了自甘寂寞,远离潮流,把自己埋进了中外大师的各种风格中,思索着东方和西方艺术交融汇合的最佳切入点。 这个思索的成果造就了他的第二个突破,个人风格的突破。 笔触成了他创新的起点。 潘全海的油画笔触有德库宁的表现力,也有中国书法的灵动性。 这个创新让他找到了开启中西结合之门的钥匙。
德库宁是对潘全海影响最大的西方画家之一。 作为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领军人物,德库宁讲究油画笔触中的自发性特征,他粗旷大气,快速狂暴的笔触对潘全海影响深远,帮助他打破了中国油画中拘泥,婉约的风气的束缚,在画风上走上了奔放,大气的个性化道路。 为抽象表现主义所推崇的自发性特征也是潘全海作品中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特征,他的画面上常常有出乎人意料之外的部分。 那些未经调和的颜色,借着挥洒的笔触,在画布上留下无法预料的效果,常常给人以神来之笔的感觉。 潘全海常在一些旧画上作修改,把旧的颜色打磨掉,画上新画,但旧的颜色又在新画中留下痕迹,使画面更丰富,更有层次。 这也是德库宁的一个创作特征,这种从'过去'遗留下的痕迹,强调着一种曾经的存在,一种记忆的反复和堆积。
潘全海的油画笔触融合了德库宁的表现力和中国书法的气韵,既有西方表现主义的奔放,又有东方艺术的内敛和含蓄。 创作于05年的'蓝眼睛'是那个时期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在这个作品中,笔触,色彩,造型,以及创作激情都找到了交融汇合的最佳方式。 它向我们展示了潘全海在人物造型和刻画方面扎实的功底,在整体表现力方面充沛的潜力和爆发力。 画面上迅速挥洒的笔触提示着那个充满激情的创作过程,让人在一种饱满的节奏感中浮想联翩。
风格上的突破得益于潘全海深厚的功底和严谨的创作态度。 这种能够在浮躁热闹的尘世中自甘寂寞的艺术修养和个性,使他在一个又一个潮流面前作出正确的选择。 同时他又是一个极其敏感,非常善于捕捉和积累的画家。 如果按着时间的顺序仔细观察其某一个时期的作品,我们常常会发现,前一幅画中灵感的闪现,会在下一幅画中变成种子,开出更美的花来。 这些良好的创作习惯加上过人的观察力和感悟力,使他这些年在探索的路上越走越沉稳,越走越自信。
(Figure 2: 蓝眼睛, 2005)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