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小站 2.0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347|回复: 57

上卡茨基尔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13 09: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retro 于 2014-11-13 08:26 PM 编辑

(一)

同一天里,我们一家人同时出门,去的不同地方。女儿要消灭她的年假,跟女婿一起到新墨西哥阿尔伯克基(Albuquerque)看热气球升空,上桑迪亚山(Sandia Mountains)看日落。我和老太太一行自己开车,到纽约上州爬山登高赏红叶,重阳拾趣,参观哈徳逊河画派(Hudson River School)纪念馆,探访两位历史人物。出门前,女儿为我们做好计划,安排食宿,编排行程,反复叮嘱注意事项,开车小心等等,切记云云。我把眼球翻了几圈,心想幸好没全告诉她。

从纽约市区到卡茨基尔山区路程不远,大约140英里,不过还得看车子怎走。出门前,昨夜秋风昨夜雨,早上起来,心里凉个透,身上不得不多添几件远门衣装。趁太阳还在睡觉的时候,街上人稀车少,我俩提着行李,抓紧时间上路。

车子沿曼哈顿西城区,经哈徳逊河边北上,过乔治·华盛顿大桥,转95号公路西行。奔走新泽西,弃87号高速之一马平川,绕道17号公路东拐西拐,在乡下小镇之间道上左拐右拐。从15A出口下来的时候,看到路牌上指示“Tuxedo Park”,方向盘打个满左……噢!早上太阳出来了,车厢里顿时有了暖意,晨风带着路边树木花草的芳香吹进来,我们脸上阴霾才开始逐渐消散。驱车再往前走,终于看到路边一块牌子“7 Lakes Dr·七湖小道”。我们打了个右转,过了小桥,面前就是哈里曼州立公园(Harriman State Park)。

七湖小道是一个预谋,上卡茨基尔山前之序曲,我们没告诉女儿。来之前,我们早知小道上湖光山色风景美丽,也久闻这里秋天树叶漫山遍野嫣红姹紫,心里还有一段哈里曼族家故事,到此百闻不如一见。

上世纪初,经营铁路发家的哈里曼先生在这里拥有大片土地。那时候,这地方荒无人烟,当时州政府计划建造一座监狱。哈里曼先生不想把这一方水土变成罪犯之城,建议改为森林保护公园。事情还没谈下来,哈里曼先生就去世了。他的女儿玛丽向政府提议,捐献土地10,000英亩,美元100万以完成父亲遗愿。政府也同意拿出250万购置更多土地,建造公园设施等。1910年10月29日,埃夫里尔,哈里曼先生的儿子,把土地产权证和支票交给政府。公园建成后,冠以“哈里曼”名字作纪念。

此后的100多年里,哈里曼公园规模不断扩大,现总面积已达46,613英亩。七湖小道是公园早期开辟一条南北通道,途经七个湖泊而有其名。现在公园里湖泊有31个之多,路也不再仅是一条Drive(小道)了。

评分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3 09:5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夜秋雨昨夜风”改成“昨夜秋风昨夜雨”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3 10:2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etro 于 2014-11-13 11:32 AM 编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留下来做参考,争取去看看。谢  发表于 2014-11-15 09:55 A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3 10:3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夜雨 发表于 2014-11-13 10:59 AM
“昨夜秋雨昨夜风”改成“昨夜秋风昨夜雨”看看。

遵命,成全你的。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3 10:4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夜雨 发表于 2014-11-13 10:59 AM
“昨夜秋雨昨夜风”改成“昨夜秋风昨夜雨”看看。

这系统真有点问题,改了几次,被改为原来要改的,都不敢改了,只好把整个版面重新贴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3 11: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etro 于 2014-11-15 01:43 PM 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3 11:2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etro 于 2014-11-15 01:43 PM 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3 12: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etro 于 2014-11-15 01:58 PM 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3 12:47:39 | 显示全部楼层
retro 发表于 2014-11-13 11:48 AM
这系统真有点问题,改了几次,被改为原来要改的,都不敢改了,只好把整个版面重新贴上 ...

不是软件系统的问题。软件系统最近没有变化。可能是运行环境出问题了。抱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4 09:2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哇,美文美图,好看!

期待下面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5 00: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意思,等下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5 04:4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etro 于 2014-11-17 07:00 PM 编辑

(二)

1819年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写了一本书《李伯大梦·Rip Van Winkle》。写书的时候,大话精欧文还没上过卡茨基尔山,书上开头冲口而出:“无论谁乘船上游哈德逊河,准会记住卡茨基尔山谷。”(原文:Whoever has made a voyage up the Hudson must remember the Kaatskill mountains.)

哈德逊河(Hudson River)全长315英里,在阿迪朗达克山区(Adirondack Mountains)以上一段叫Opalescent River,意思是彩石子河。通常认为彩石子河的水源,来自北面2英里外的山湖,Lake Tear of the Clouds(云朵之湖)。到了纽科姆(Newcomb),河水从亨德逊湖(Henderson Lake)流出,从这一段开始,称之为哈德逊河,是为纪念英国人亨利·哈德逊在1609年之发现。卡茨基尔山谷以后,哈德逊河水流到曼哈顿城区,在高楼大厦鸟瞰之下,无言消逝在大西洋深处。

我家住大西洋岸边,已经游弋哈德逊河多次。这次上卡茨基尔山,初衷久仰山上红叶,古语云:“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眼看门前那棵老梧桐树开始黄叶——这时候上山,该是时候了,我心里想。但又担心山上枫叶不够红,又担心被问枫叶为什么这样红?“忽然一夜刮秋风, 千树万树遍山红。”岑参的诗改得不错,可女儿听后,她眼球要比我的多转几圈。

歌德名言“生命之树常青”,比上半句“理论是灰色的”中听。树叶之所以绿色,简单地说,是因为叶片里有一种色素叫叶绿素(chlorophyll),只反射电磁光谱中的绿光波段,所以树叶在视觉上绿色。叶绿素吸收其他光波如蓝色红色,产生光合作用,生成树木生长所需的碳水化合物,同时把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如果叶绿素生长持久,光合作用反应持续,树木的叶子就看上去常青。就这么一个常理,其实用不着大师废话。

那么,植物的叶子为什么发黄?叶片里还有一种色素叫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橙黄色,平时被叶绿素所覆盖。如果叶绿素减少,光合作用中止,类胡萝卜素就露出叶面,这时植物的叶子看上去发黄。这道理也很简单,种菜的都知道。菜黄了,除了黄花菜,会掉价,但不知道类胡萝卜素对身体有好处。

到了秋天,枫叶为什么变红?枫树里还另有一种色素叫花青素(anthocyanins),只在秋季产生。花青素存在叶片的细胞液里,当气候发生变化,细胞液的酸碱度也发生变化。花青素的颜色跟石蕊试纸一样,随细胞液的pH值变化而变化,出现红橙黄绿青蓝紫,树叶颜色因此而改变。红枫叶与黄枫叶的分别,仅在分析化学看来,只是两种枫叶细胞液的酸性值之别。这原理不是人人都懂,但都知道红的漂亮,黄的衰老。医生说花青素美容效果特别好,我们上山看红枫叶是借口,想返老还童是真话。

无论如何,这只是枫叶一面之词,红黄变化,还有土地说法。《自然》杂志曾有一文章“秋天树叶为什么变红?”认为枫叶的红黄变化与土质有关。如果生长在贫瘠的地里,树木会让叶片多存些营养,营养越多,叶子越红。反之,树叶黄色。(原文:The worse the quality of soil, the more effort a tree will put in to recovering nutrients from its leaves, and the redder they get . . . The soil in the upland area was low in nutrients, and the leaves there were bright red. In the floodplain, where the soil was packed full of goodness, the autumn leaves remained yellow.)

这么说来,枯叶落到地上,叶片里的营养渗进了土里,肥沃了土地。营养被树根吸收,回馈到树木里,第二年的春天,树木重新长出青绿新鲜的叶子。哦,落叶归根,原来就这么简单!

点评

游记加科普,就像炒菜里的调味料,更加津津有味。你是分化出身?  发表于 2014-11-15 09:52 AM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5 05:4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etro 于 2014-11-15 07:00 AM 编辑

Lake Tear of the Clouds(云朵之湖)今昔(资料图片):



点评

这个湖真美啊。让我想起今年去过的加拿大洛基山里的湖了。  发表于 2014-11-21 08:53 A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5 06: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星光 发表于 2014-11-14 10:25 AM
哇,美文美图,好看!

期待下面的。

星光好,谢阅读。文是心里的,图是相机的。我现在旅游,玩的是身心过程,不太讲究眼前浮云。而且相机一般,能把远近的景物照下来就行了,没“时间”捕捉瞬间之美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5 06:3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etro 于 2014-11-15 08:16 AM 编辑
fancao 发表于 2014-11-15 01:05 AM
有意思,等下文。


仙草姐姐好。也看了你《出行随笔》,很好的素材。欧洲旅游写好不容易,因为知道的越多,懂的越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5 06:34:1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八月点评。总让我想起唐·岑参的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点评

八月的风大多时候都是暖风啊。:-) 抄段歌词:...人随风过,自在花开花又落。不管世间沧桑如何,一城风絮,满腹相思都寂寞,只有桂花香暗飘过..  发表于 2014-11-21 08:24 A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5 12: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etro 于 2014-11-16 09:09 PM 编辑



下图是广东常见的狼箕草,想不到在“七湖小道”上相见,也算是他乡遇故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0 19: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etro 于 2014-11-21 08:38 PM 编辑

(三)

车子在小道上漫步自由行,神往“秋水共长天一色”,我们也顺其“自然”,来到一个湾湾的地方,在湖边坐下来观赏。湖面上有些枯槁的水生植物飘浮,不见鱼儿在水里游动,也看不到涟漪的圈圈点点。正犯疑之际,不其意,背后吹来了一股寒冷。风压弯了岸边的芦苇,透进了心里,乱了思绪,读出来却是”而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宋人辛弃疾这首《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年轻时就背过,还记得词中教训“少年不识愁滋味”。而今知“愁”者,秋心也。

秋天里的“愁”总让人担心,怕秋后会有什么算计。上小学时,读过一篇《秋天的知了》。秋天树上的果子熟了,知了知道了,高兴得不得了。它整天趴在树上唱啊唱啊,吱……不停地唱,把正忙碌干活,准备冬天食物的蚂蚁吵死了。”唱你个秋,快存点吃的吧。不然冬天来了,饿死你这个卖唱的。“蚂蚁本来就是劳动阶级,不懂音乐,话粗理不粗。"愁什么啊?你老哥蚂蚱还不是天天的飞来飞去,好不快活呢!"知了反讥蚂蚁,"种庄稼的跟你一个见识,胡说什么秋天的蚂蚱蹦不了几天。他个头比你大,比你懂事多了。"说完,翅膀一抖,吱……知了又唱起来了。

寓言中的不幸,不幸被蚂蚁言中:冬天来了,知了被冻死了。成语说”蝉不知雪“,下雪天没到,知了就冻死了。成语还说”寒蝉凄切“,知了受冻挨饿的时候,叫声凄厉让人悲怆。唐诗人孟浩然说”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傍晚太阳下山,寒冷袭来,知了叫饿了。这时候业已深秋,悔之晚矣。听到蝉鸣悲切,”唉!知了这家伙……“蚂蚁的心碎了。

这似乎上苍跟大地有个约,个中必然有必然之间的微妙,这里面的理解,树木显然要比生灵类有悟性。秋风落叶,不管变红变黄或变作其他颜色,大树告诉林子里的伙伴们:暖和的日子将要过去。这时候光阴夜长日短,午后斜阳西照,山色逐渐昏暗,倒影在湖水里,秋色的美丽正在一点一点地褪去。王维诗曰:”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仰俯天边水际,回味秋心,想起无知少年时”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样子,脸上不禁偷偷露出一笑。

正发”愁“时,忽闻身后引擎声自远而来。待回首看去,汽车已消失在山坡的弯道里。

注:解释一下辛弃疾这首词: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写秋天,闻名的,常传诵于口的两首: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于情于景,这两者词藻语境,意境表达都很精致,文字艺术造诣极致。若思想深度,则不及这《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余以为。”愁“在这首词里,用处非常恰好传神,一字概括一生自我。作者少年时气盛,自负好强;晚年迟暮,不堪世态炎凉,却还自作安慰。辛弃疾心里吃透了愁苦,从”不识“到”识尽“,品尝其中滋味,也玩味在其中。

点评

好文美图  发表于 2014-11-25 10:16 PM
和你一起看山景,听你讲诗词,讲典故,好美的享受。  发表于 2014-11-21 08:56 AM
在哪里看到过一句话:愁,离人心上秋......  发表于 2014-11-21 08:29 A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1 08:4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etro 于 2014-11-21 10:37 AM 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1 08:56:50 | 显示全部楼层
越写越好看了,期待下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3 20: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etro 于 2014-12-2 08:32 PM 编辑

(四)

七湖小道上多搁了点时间,久候不见“孤鹜与落霞齐飞”。车子离开小道,马上冲上87号高速,朝卡茨基尔山直奔而去。

上山前,翻翻书,求卡茨基尔山有个解。最先找到一本《卡茨基尔山谷:世上最美的山区风景》(The Catskill Mountains: The most picturesque mountain region on the globe),1894年骨灰版,由一家铁路营运公司(Ulster and Delaware Railroad)发行,心感奇怪。翻开书页,纸质年久发黄,堪比秋叶,更黃;里面有很多图片,诗词和照片。读下去才知道,内容关于卡茨基尔山区铁路建设,与此关联,开篇全是卡茨基尔山简介: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和地理环境等。这本书的编排,感觉上为华尔街商人写。当时乘坐火车上山是个时髦的玩儿,能花费的都是豪客,玩的是心情和风情——书中文字体现上流社会休闲风格,谈不上高雅。

It seems to me I'd like to go
Where bells don 't ring, nor whistles blow.
Nor clocks don't strike nor gongs don't sound.
And I'd have stillness all around.

Not real still stillness, but just the trees'
Low whisperings or the hum of bees.
Or brooks' faint babbling over stones
In strangely, softly tangled tones.

Or maybe a cricket or katydid.
Or the songs of birds in the hedges hid.
Or just some such sweet sounds as these.
To fill a tired heart with ease.

Sometimes it seems to me I must
Just quit the city's din and dust
And get out where the sky is blue.
And say, now, how does it seem to you?

这是书里的一首诗,写得平平白白,说的也实实在在。1894年美国人开始发家:第一台电动式电话信号交换机投入使用;可口可乐公司卖出第一瓶饮料……那时社会还没有出现中产意义上的富裕,但肯定有一部分人暴富起来。他们手里拿着花花绿绿钞票,心里想什么——如果这是写给商贾们看的,那么诗里面返璞归真的自然赞美,至少代表了那个时期一部分有钱人的心声。这样的诗,翻几页就有一首。

书有一章,Origin of Name(名字的来源),我比较感兴趣。中文”卡茨基尔山“之名,Catskill Mountain之译。看了之后,才知道Catskill原来自荷兰语Kaatskills,Kaaterskill,Katskill,Cauterskill,Cautskill种种拼法。音节解Cats-kill;“kill”,在荷兰语里是“山溪“,”山涧”,与creek同义。由此可想,Catskill大致上是“溪水上的猫”或“猫山溪”等等之莫名其妙。后来卡茨基尔山易手英国人,曾想易名Blue Mountain(蓝山),但名气终不敌欧文《李伯大梦》里面的猫腻。直到1655年,Catskill才出现在官方正式文献里,现在民间仍有荷兰遗风。但若要追根寻源,Ontiora才是卡茨基尔山原来的名字,印第安语“天空上的群山”(Hills of the Sky)。

之所以得名“溪水上的猫”,事因“半月号”(Halve Maen),一艘三桅帆船。1609年9月15日英国人,亨利·哈德逊带领这条船来到Ontiora。

1609年4月,半月号离开阿姆斯特丹港,目的是要找到东方的契丹(Cathay,中国旧称。籍此联想香港国泰航空公司的英文名字,Pacific Cathay)。东印度公司想跟中国人做买卖,开发东半球,苦于找不到一条通往亚洲的水路。亨利对荷兰人夸下海口,说他能帮这个大忙。之前哈德逊两次闯北极,两次试图打通挪威斯瓦尔巴群岛(Svalbard)到太平洋的航道,都因气候恶劣,无功而返。这一次哈德逊背水一战,半月号走到挪威北角(North Cape),仍无法通过北极,航船只好原地折回。哈德逊不到黄河心不死,改向西强行。1609年7月2日,半月号横跨大西洋,到达北美东海岸。我找到了另一本书《哈德逊河的印第安人历史》(History of the Indian Tribes of Hudson's River),书里有半月号在这段时间里航行记述:

On the morning of September 3d, 1609, in the waters of the river which now bears his name. Lingering of Sandy Hook a week, he passed through the Narrows, and anchored in what is now Newark bay. On the 12th, he resumed his voyage, and slowly drifting with the tide, anchored over night, on the 13th, just above Yonkers, the great river stretching on before him to the north and giving to his ardent mind the hope that he had at last discovered the gateway to the Eastern seas. On the 14th, he passed Tappan and Haverstraw bays, and sailed through the majestic pass guarded by the frowning Donderberg, and anchored at night near West Point, in the midst of the sublimest scenery of the mountains. On the morning of the 15th, he entered Newburgh bay, and reached Katskill.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遗憾哈德逊没能找到中国,他帮荷兰人找到了另一条财路:从印第安人手里大量收购水獺皮毛(beaver)。1653年荷兰人干脆买下整个”天空上的群山“,改称Kaatskills。1678年“溪水上的猫”转到英国人手里,”卡茨基尔山“的名字沿用至今。

点评

跟你一起旅游,长知识了。你这样一路写下去,到最后可以放在一起,出书哎。  发表于 2014-12-23 10:09 A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4 19: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etro 于 2014-11-25 07:53 PM 编辑

书里的插图,有几幅水彩画很有诗意

点评

哇,这图漂亮。  发表于 2014-12-23 10:09 AM
这两张画太美了。  发表于 2014-11-24 10:46 P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4 19: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etro 于 2014-11-25 07:53 PM 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4 19:3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星光 发表于 2014-11-21 09:56 AM
越写越好看了,期待下篇。。。

怕的是没完没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7 15:2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etro 于 2014-12-5 08:07 AM 编辑



(五)

1825年11月,麦康纳塞斯(Macaenases),名画收藏家,在高尔曼书店(Colman's)看到托马斯·寇尔(Thomas Cole)的画。付钱的时候,麦康纳塞斯惊讶地问画从何来,竟可媲美他手上一些经典藏品,一幅只卖25美元(原价$20。当时45美元,现值1000)。这件事让约翰·特朗布尔(John Trumbull)知道了,把威廉·邓拉普(William Dunlap)叫到书店,两人当即买下《卡茨基尔山涧》(The Falls of the Kaaterskill)和《枯树与湖》(Lake with Dead Trees)。这时阿舍·布朗·杜兰德(Asher Brown Durand)恰好路过,他买了剩下来的《普特南堡之景》(A View of Fort Putnam)。

到手后,邓拉普对《卡茨基尔山涧》惊叹不已,声称超乎想象。11月22日《纽约晚报》(New York Evening Post)发表了邓拉普的文章,说任何人看了《卡茨基尔山涧》画展,都会将之比作欧洲一流大师手笔,将会惊愕地发现出自一美国年轻人之手。(原文摘录“These pictures will now be seen with delight by those that visit our Academy, and they will be astonished when they compare them with the works of the first European masters, in the Gallery, to find an American boy, comparatively speaking, for such a truly is a man of twenty two, has equaled those works which have been the boast of Europe and the admiration of the ages.”)

车子在87号公路21出口溜下来,跟着GPS导航,来到大马路(Main St. )。可能是山区信号问题,GPS有点跟不上,我们绕了几个圈子,找到了春街(Spring St.)。看到前面左边有个路口,有块牌子“Thomas Cole National Historic Site”,有个坡道,我一踩油门,车子呼的一下子窜上去,就到了托马斯·寇尔故居门前。

托马斯·寇尔出生英国博尔顿(Bolton),18岁跟家人到美国讨生活,日子颠沛流离。托马斯自小有些波希米亚人(bohemian)性格,喜欢自然浪漫,特喜欢画画。20岁那年,他碰上一个流浪画家,跟人家学画肖像,画得不太像,改画山水。他的绘画技艺基本上自学,用灵性探索,靠悟性摸索。托马斯有一个梦想,他想做画家,他作画非常用功,可无人赏识,小镇子也缺乏卖画求生环境。1825年头,穷困近乎潦倒的托马斯来到纽约,跟家人一起挤在格林威治街一个狭窄的楼阁上。心有不甘也不言放弃的他,仅凭空想象,在昏暗的房间里,作了几幅油画,拿到朋友小店里举行“画展”,被一个叫乔治·布鲁恩(George W. Bruen)的人发现了,用21美元买下他3幅。托马斯告诉布鲁恩,他想到卡茨基尔山谷去,身上钱不够,布鲁恩愿意资助他一部分旅费。这一年秋天,托马斯的霉气熬到了尽头。

卡茨基尔山高4,000英尺,这里的秋风比七湖小道的更要入心,横扫过来,卷起落叶漫天飞舞。我们在山坡上停车下来,看看栏板上简介,然后走进园子里,跟着林中小路,指示牌把我们领到一小屋门前。把门大妈搁下聊天电话,说下一轮参观时间未到,到屋子里坐会儿,先看看录像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7 16:4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 21:4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etro 于 2014-12-5 04:28 PM 编辑

(六)

身上带着卖画的和布鲁恩的钱,托马斯上山去了。“From the moment when his eye first caught the rural beauties clustering round the cliffs of Wehawken, and glanced up the distance of the Palisades, Cole's heart had been wandering in Highlands,  and nestling in the bosom of the Catskills. It is needlees to say that he followed its impulses at earliest liberty in the autumn ensuing. If it be interesting to know what were his first impressions of the romantic scenery, now made familiar to art by his pencil, it is certain that they were even more lively than he had himself anticipated. It charmed his eye, and took his captive. And what his affections so readily embraced, only became dearer to him, the more he enjoyed it.” ——摘自1865年原版《托马斯·寇尔的生平和作品》(The Life and Works of Thomas Cole):托马斯第一次看到秀丽的卡茨基尔山峦起伏,心情纵横驰骋,思绪随秋风舞动。随之,山峰在画笔下印象浪漫,比原来想象的毓秀。卡茨基尔山色迷人,他陶醉了。

另一本书《托马斯的艺术:意志与想象力》(The Art of Thomas Cole: Ambition and Imagination),1988年出版,陈述比较具体:托马斯先去了高地(Highlands),西点(West Point),然后到冷泉(Cold Sping),普特南堡遗址(Fort Putnam Ruins)。在科霍斯(Cohoes),他看到了莫霍克(Mohawk)和哈德逊两条河流的汇合。归途在卡茨基尔山上写生作画,观摩著名建筑卡茨基尔山庄,并且到附近村庄浏览卡茨基尔山景。

回到纽约家里,托马斯赶紧创作了几幅油画挂在高尔曼书店,碰碰运气——碰上了麦康纳塞斯先生。买下《卡茨基尔山涧》的邓拉普,是一位知名戏剧作家(其他两人特朗布尔和杜兰德亦是画家),后来是他把托马斯引进了纽约名流圈子,得到富豪买家青睐。

若然论画,不禁使人发问:初出茅庐,《卡茨基尔山涧》究竟有什么受到戏剧作家赞赏——尽管托马斯上山时值夏末秋初(纽约秋季为9-11月),树木尤未落叶,画面已经蒙上了一层暴风雨(或暴风雪)之前夜色彩:翻滚的黑云,呼啸的狂风,弯折的树木,冷漠的山岩……天边幸好还有阳光,明亮之处,生命之泉快要干涸仍自强不息……枯枝碎石意味着死亡……。这些舞台经典,正反戏剧元素正在《卡茨基尔山涧》激烈上演,让人惊觉:这究竟是一场自然生死大博斗之后?之中?抑或更大的风暴即将到来?


《卡茨基尔山涧》原作已经失落,摹本现存阿拉巴马州,塔斯卡卢萨的西特维尔-华纳美国艺术博物馆(The Westervelt-Warner Museum of American Art in Tuscaloosa, AL.)

点评

你写的真好,这些历史人物典故,这么美得画作,这么好的自然景色,被你糅合在一起,让人读得真是津津有味,也想上卡茨基尔山走一趟了。  发表于 2014-12-23 10:16 AM
一直在跟看,你慢慢写啊.:-)  发表于 2014-12-2 03:24 P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 18:5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etro 于 2014-12-2 07:55 PM 编辑

《枯树与湖》


《普特南堡之景》

点评

这些画真美。。。  发表于 2014-12-23 10:17 AM
这位画家的三幅画看下来,有个共同感觉,他对光线的描绘很有特色。  发表于 2014-12-6 10:36 A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23:4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etro 于 2014-12-5 11:13 AM 编辑

(七)

进小屋一看,陈设比较简陋,原是个存放杂物用具的仓库。屋子里有好些旧木器,可算是文物,上面有一层厚厚的黄漆,感觉那是岁月留下的印痕。托马斯上山N次,之前他只是这里的一个房客,1836年跟房东的姪女玛丽娅·巴托(Maria Bartow)结婚,才得以在卡茨基尔山上定居下来。1839年玛丽娅的叔叔寿终正寝,托马斯把小屋收拾一下弄成画室,墙上多了两个窗口而已。

现在小屋经一番布置,除接待访客,还捎卖旅游记念品,装帧精美的书画册子到处摆放。录像在家里已经看过了,免了吧。老太太拿起一本印刷品叫起来,“哇!好漂亮啊!”《卡茨基尔山涧》,托马斯的成名作。我说别急,更漂亮的在后面呢,先哄她。

趁参观时间还没到,我们到外面走走。远处树丛里有一个木框子,走近一看,原来是个工地,有块牌子说那是正在重建的“新画室”(New Studio)。1846年托马斯在圣诞日记里写道:“我现坐在我的新画室里。我认为自己正在极乐之中,我的艺术追求得到极大成功。”托马斯亲自设计的,不知什么原因,新画室在1973年被拆了,2010年又考虑恢复。动工时曾热闹过一阵子,现快5年了,才搭成个架子。哲人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历史文物重构,参数可以复原物件,但历史无法在原来时空维度上重塑。

园子前面,托马斯家庭生活的房子靠斜坡而起,典型联邦风格(Federal Style)。因为需要平衡斜度,房子被高高撑起,九九艳阳天里,斑驳的密林里,乳白色的外墙远近分外显耀。我们拾级而上,门前是一条宽阔的长廊,延至西侧,风景这边独好。据说小屋未是画室之前,托马斯常在这里看山作画。

导游没到,房子没门,我们在长廊外面等候。房前有一棵皂荚树(Honey Locust Tree),我抬头往树上看,“怎么不像俺老家门前那棵的?”心里嘀咕不解。广州也有皂荚树,到了秋天,树上会长出一把把形状像弯刀的豆荚子。俺小时候很想有这样的“刀子”,攥在手里,老子还怕谁?豆荚子要等到大风天,才从树上掉下来,俺常不能等,用竹竿带上钩子把它扒下来。这玩儿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可眼前这树,就是不让老子有一把“弯刀”。这棵皂荚树的皮很厚,样子很老,有可能是托马斯亲手栽下的。树下有一张残旧长椅子,应该跟房子主人有缘,是园子里一件景物。为什么不叫“皂荚树山庄”?俺又生气了。山坡上长满了青壮翠绿的雪松,而这里的地名就叫“雪松林子”(Cedar Grove)。

O Cedar Grove! when'er I think to part
From thine all peaceful shades my aching heart
Is like to his who leaves some blessed shore
A weeping exile ne'er to see it more.

诗写于1834年,托马斯还被称为诗人。他还是卡茨基尔山上的一个匆匆过客的时候,已经离不开雪松林子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07:3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etro 于 2014-12-5 08:48 AM 编辑







点评

故居保存得真不错,很有氛围。  发表于 2014-12-6 10:37 A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6 19:5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10 19:3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太老套了吧,还是喜欢这种画,比起那些印象派的好看多了。多谢介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2 08:4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etro 于 2014-12-13 09:58 PM 编辑

(八)

诗歌,画卷,静思,遑论何时,俱予心灵以其永恒之启迪,诉崇敬于凡俗一生。夫山水自然,悟其妙处,道其类也。盖慧泉之水可饮,日月风塑之物能激越潜智,垂万象之色纵景仰耳。然无常识求之,唯诗画者可及至臻奇幻瑰丽。至于日事实惠肤浅,或巧言令色,疏忽天地大爱,皆无知斯谐美矣。(原文:Poetry and Painting sublime and purify thought, by grasping the past,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they give the mind a foretaste of its immortality, and thus prepare it for performing an exalted part amid the realities of life. And rural nature is full of the same quickening spirit--it is, in fact, the exhaustless mine from which the poet and the painter have brought such wondrous treasures--an unfailing fountain of intellectual enjoyment, where all may drink, and be awakened to a deeper feeling of the works of genius, and a keener perception of the beauty of our existence. For those whose days are all consumed in the low pursuits of avarice, or the gaudy frivolities of fashion, unobservant of nature's loveliness, are unconscious of the harmony of creation.) ——摘自《浅论美国人文景观》(Essay on American Scenery)

1848年2月8日,托马斯死于肺部感染,享年仅47岁。他虽生不在美国,却要比许多“美国人”更眷恋这块土地:“It is his own land; its beauty, its magnificence, its sublimity, all are his; and how undeserving of such a birthright, if he can turn towards it an unobserving eye, an unaffected heart! ”(这是你的土地,她的美丽,她的壮丽,她的瑰丽,全都是你的;如果你待她无以关怀的目光,无以感激的心情,何以享有这里出生权利!)文章在1836年《美国人月刊》杂志上发表。当时卡茨基尔山上正兴建铁路,伐木砍树,这使他十分痛心。

文中,托马斯以第三人称作自我陈述:

他待自然以“关爱眼神”,即使闹市里看见蓝天白云,也满怀敬意。若远离滚滚红尘,仅为天空和水土的自由无垠,在阳光云影里欢畅,让他到那可爱的地方。那里山重水复,还有落日辉映,花环锦簇常常光耀人间。他如饮甘醇,真是快乐无比。经历了如此快乐,人不可以甘愿平庸,或以自私,不可以让这享受水过无痕。他凝视大能造物之贞洁,灵魂流出来的是神圣安祥的声音。当他转身面向同行者的时候,嘻嘻哈哈的响乐沉静下来,不再有熙熙攘攘。(原文:He who looks on nature with a "loving eye," cannot move from his dwelling without the salutation of beauty; even in the city the deep blue sky and the drifting clouds appeal to him. And if to escape its turmoil--if only to obtain a free horizon, land and water in the play of light and shadow yields delight--let him be transported to those favored regions, where the features of the earth are more varied, or yet add the sunset, that wreath of glory daily bound around the world, and he, indeed, drinks from pleasure's purest cup. The delight such a man experiences is not merely sensual, or selfish, that passes with the occasion leaving no trace behind; but in gazing on the pure creations of the Almighty, he feels a calm religious tone steal through his mind, and when he has turned to mingle with his fellow men, the chords which have been struck in that sweet communion cease not to vibrate.)

以此切看托马斯的作品,神圣审美色彩,在“他”画里表现极其丰富。他也极其自信,是信自其内心景愿:“And in looking over the yet uncultivated scene, the mind's eye may see far into futurity. Where the wolf roams, the plough shall glisten; on the gray crag shall rise temple and tower--mighty deeds shall be done in the now pathless wilderness; and poets yet unborn shall sanctify the soil.”(在瞭望一块未开垦的景区时,心灵目光可以看到遥远的将来:野狼将会在那儿出没;犁刀将会闪闪发亮;庙宇将会在灰岩上耸立。现无人迹的荒野里,奇迹将会出现;现仍未出生的诗人,到时将会在这片土地上歌唱。) ——称之为“灵目视野”(mind's eye vision) ——成为托马斯审视事物,判断色调的主观臆想。托马斯的巅峰时期:1833–36年,创作了大型组画《帝国之道》(The Course of Empire),1842年《生命的航程》(The Voyage of Life),被誉为史诗般(allegorical)的艺术家。当时两者俱属宏大作品,现在看来有所局限,视觉上的局限,是人所俱有之局限。

现在欣赏托马斯的人不多,他的具象写实意境不能图解现代人们复杂的心理现象——那种“超验”(transcendentalism)多第次的意识层变化。在一个静止的画面里,他极力透视事物的线性变化过程,并赋之生命体现在他的“山水”里,固执地表现他的兴亡宗教意识:In the Kaaterskill we have a stream, diminutive indeed, but throwing itself headlong over a fearful precipice into a deep gorge of the densely wooded mountains. . . which it would be easy to imagine crumbling and "time disparting towers."(卡茨基尓山的水流,近于涸竭,仍毫无畏惧地穿过峋岩,跌入密林深谷……这令人容易想到(物体)破碎和时间消亡。)就这点来说,以观察力而言,托马斯的眼光固然要比他人独到,因而他的画现仍自有其历史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2 09: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fancao 发表于 2014-12-10 08:35 PM
我太老套了吧,还是喜欢这种画,比起那些印象派的好看多了。多谢介绍。 ...


不谢。我是太,太老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3 18:2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托马斯故居房子


皂荚树下的长椅子


长廊外西望卡茨基尔山

点评

你们好象还是去早了?叶子大部分还没有变颜色吧?  发表于 2014-12-15 03:39 P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3 19:2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etro 于 2014-12-13 08:36 PM 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9 00:3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etro 于 2014-12-20 10:52 PM 编辑

(完)

若要长篇大论托马斯·寇尔,自问仍未够资格,不过是读了几本书,行了几程路。之所写点点滴滴,惭愧肚里墨水不够,跟着别人的笔迹画个卯,知趣而浅尝辄止。

”皂荚树山庄“之后,我们跨过”李伯“做梦的大桥,去了另一位哈徳逊画派人物,弗雷德里克·艾德温·丘奇(Frederic Edwin Church)的故居,”奥兰纳州立历史纪念馆“(Olana State Historic Site)。奥兰纳是个山头,赶那也是个峰回路转的主儿,一点都不好找。丘奇是托马斯唯一的学生,含银钥匙长大(祖上做银具和手表发家)的官二代,富二代,在山上建造了一座”王宫“。我们站在奧兰纳之上,放眼卡茨基尔山巅,目光一如杜甫之《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论才艺,丘奇不一定青胜于蓝,从画框里看他的题材选择,相对要比托马斯的丰富许多。

那天,离别卡茨基尔山之前,两人收拾好行李,然后到镇子里找吃的去。夜里路上一片漆黑,瞎摸了一段路子,找到了一间Prime牛排屋。坐下来,叫了一盘牛排和意大利面,遗憾开车不能喝酒。屋子里人来人往,相熟的,碰头都是热乎乎。邻桌是一对老年白人夫妇,样子像打发日子,老头子盯着电视屏幕,目不转睛。老婆婆老跟我们对眼,一个劲地跟我们挥手“five”,当我孙子,我当她孙女。他们用餐完毕,老头子欠身起来对我说,你不是个棒球迷。原来他想找人侃球赛,找我对不上感情。牛排的味觉和口感,在纽约市区绝对吃不到,叫我终身难忘。结帐的时候,我们多付了一点小费,表示对山里人以诚相待。

饭后,我们在镇子里蹓跶。一条街道,几家店铺,夜深人静,秋风送爽。这时,我想起托马斯的一段话:这里,你无断壁残垣可以抱怨,亦无钟楼昂宇得以鼓舞。唯独是安逸,无惧,幸福,自由之子所归。此地,神之灵象也!

点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发表于 2014-12-19 08:28 A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0 19: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料图片:丘奇·奥兰纳州立历史纪念馆外景





点评

美哉!  发表于 2014-12-29 04:22 PM
小声嘀咕一句,这壶水烧完了,歇口气就去接着烧另一壶好不好?  发表于 2014-12-20 11:51 P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天涯小站

GMT-5, 2025-11-20 10:59 PM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