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小站 2.0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341|回复: 25

[原创·散文] 漫谈南京话之三:趣词趣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9 14:3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嘎子 于 2009-4-11 11:17 AM 编辑

共三节,已全部贴出。

尴尬省会,不南不北

本人虽是北方侉子,但在南京生活多年,学会了南京话。什么水平呢?这么说吧,讲日常用语,购物打的伍的,冒充本地人几能乱真,鲜有人怀疑我是冒牌货。只是一些当地的老同学老同事听我讲南京话会感觉怪怪的,要他们挑剔一下我的南京话有什么问题,他们又挑不出任何毛病,只好承认:“正宗还是蛮正宗的,就是有点......嗨,说不上来!”

南京话的口音总的说来和安徽话比较接近,尤其安徽马鞍山一带,离南京不过几十公里,口音和南京人没有很大差别。想来并不奇怪,南京人口在抗战初期由于南京大屠杀而剧减。后来逐渐增长的人口,想必大部分来自邻近的地区,主要是安徽。

除了顺长江往南几十公里以外的镇江,口音和南京差不多,南京话口音和本省其他城市,差别要大得多。扬州离南京也不过几十公里,但地处长江以北,大江一隔,口音就很不一样了。所以扬州口音常常受到南京人的嘲笑,编出不少笑话,什么“小扬州,到上海,上海的汽车交关关!......”在我印象里,所谓苏北话,是以扬州话为代表的。咱们小站有不少苏北人,还开了一条苏北同乡线,不知道他们是否同意我的论断。

提起扬州,都说是个“小城市”,但殊不知,历史上扬州从来不小,自从隋炀帝开了运河,扬州的地位就举足轻重。例如,马可波罗在扬州当过官,对扬州的繁华就有长篇记叙。但近代经济重心东移至沿海以后,扬州沦为“小城市”,扬州人扬州话也备受歧视,尤其受上海人歧视。南京人不过跟着起哄而已。这是题外话,且按下不表。

南京人跟着上海人瞎起哄,歧视苏北人,歧视北方人(本人对此偶有感受),自己却够不上“苏南人”的格。首先,口音就和苏州无锡常州宜兴等苏南城市大相径庭。语言学上大致将汉语分为南方语系和北方语系,两个语系的分界线和长江有个交点,大致在常州。所以南京话属于北方语系,和江苏大部分城市的口音隔着一个大语系。实际上在上海人耳朵里,南京话和苏北话没有区别,也是“缸吧赤佬”(江北赤佬)。这一点让南京人十分委屈,我们南京明明是在江南,为什么要把我们打成江北人?何况我们还是省会?就连苏南人也不承认南京算“江南”。母校有位老师,无锡人,对我讲了他对“江南”这个地理概念的界定,他的观点在苏南很有代表性。“江南”是指太湖周围,太湖平原,这一带气候,地貌,语言,生活方式等等都很接近,南京接近徽南丘陵地带,自然不属于江南。

再扯宽一点。大部分省份的省会城市都是本省的经济文化中心,因而当地的口音也往往是本省的“标准”地方方言,是本省的“官话”,例如郑州,武汉,长沙,南昌,广州,济南,太原,西安,成都等等。但江苏是个例外,省会南京话绝不是“标准江苏话”。实际上江苏省根本没有“标准江苏话”。说得再泛一些,各省的省会城市对全省都有文化上的向心力,唯独南京似乎对江苏省缺乏文化向心力。几年前网上流传一个无风不起浪的传言,说中央正在研究将全国划为50个省份,还有一张省份划分草案地图,上面将南京和苏南分开,而跟合肥划成一个省。当时我一看就觉得不无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9 17: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earain 于 2009-4-9 09:51 PM 编辑

得,“苏南人”瞧不上安徽,捎带把南京也看低了些。安徽过去也阔气过,那地方出的是有钱的徽商,后来安徽运气才背了些。明,两京(两直隶)一十三省,安徽江苏上海都是南直隶,也就是中央直辖。那黄土高坡的歌,“一十三省的女儿哟只有兰花花好”,兰花花可只敢和十三省地方军比拼,可没敢要和两京(包括安徽哦)中央军的女儿也pk一下。

清初,安徽江苏上海也都是一个省的,江南省。南京位置也在江南省的中央,安徽也是正宗的江南(那是国家正式的定义)。后来,清分江南省为左右布政司,驻苏州的右布政司(后改称江苏布政司)管辖现在的苏锡常等地,也就是“苏南”了,南京苏北和安徽归左布政司(后改称安徽布政司)管辖。其后,又把安徽分出去成一省,而又设江宁布政司驻南京管辖苏北,南京从“地区级”关系上说确实和安徽苏北关系铁些。但是南京还是两江总督驻地,“总管”着江苏安徽江西这些地盘。

江苏和安徽分立后,南京就偏在江苏的边上。新朝建立,常常要刻意压低前朝国都,如隋朝屡次废降南朝的国都金陵的级别,红朝也不例外。红朝初,南京原本直辖,以红朝开国元帅坐镇,后来贬降为江苏省会。再加上江苏身旁有个爆发的阔邻居,历史上苏州也屡屡为江苏省会或者布政司驻地统领过苏锡常等地。苏州无锡什么的就起了外心,南京这个江苏家长的位子就不大稳当了。不过您那个无锡老师他自己的江南的定义有点趋炎附势的嫌疑,如果,南京还是南直隶,他可能就认可“江南省”的定义了,如果无锡老师说的是苏南定义还差不多。无锡是盛产大学者的地方,嘎子现在还念念不忘的无锡老师,学问大概还是不差的。

老实说,南京人过去好像没有把自己往苏南靠的意思,明时,两京之一。清时两江总督府,南方首善之地。民国时,堂堂国都。自个儿就是最好的招牌。老共解放了咱老百姓后,苏南锦绣鱼米之乡也穷得叮当响,没啥光可沾。南京算不算“苏南”,大概是最近二十年,苏南阔气以后才热门起来的话题吧。

这南京苏州无锡和我的瓜葛都不小,我可谁都不帮。我是南京生南京长,我的“籍贯”现在是苏州治下(现在的小屁孩只认出生地不知道籍贯了吧。),而红朝没收的祖上的几亩薄田则是在无锡地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9 23:2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得,“苏南人”瞧不上安徽,捎带把南京也看低了些。安徽过去也阔气过,那地方出的是有钱的徽商,后来安徽运气才背了些。明,两京(两直隶)一十三省,安徽江苏上海都是南直隶,也就是中央直辖。那黄土高坡的歌,“一 ...
searain 发表于 2009-4-9 06:17 PM

甚为海雨的学问折服。你对历史南京的概述弥补了拙文的不足。嘎子自认半个老南京,但对南京的历史却满足于不甚了了。

明天贴出第二节“南京话和天津话”,是说两者同出一源:安徽。请继续给予指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0 02: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都是10几20年前,在南京的图书馆和美国的图书馆(chinatown,也有好多中文书)工作时倒腾点闲书读来的。20年前,我父亲的大学同事一位教授,年龄和我父亲差不多,论辈分,是我的本家兄弟,立志重修家谱。还到省图书馆找我开后门,找我们祖上在我们老家那地界的开宗老祖的资料,我也顺带读了些。这老哥哥可是有精神,这家谱一修就是20年。这次春节我回国时,接到这老哥哥打给我父亲的电话,说家谱初稿电子版修好了。

现在,baidu, google,wiki彻底颠覆中国古代穷酸书生以肚子里有点陈芝麻烂谷子为本钱的传统。我倒腾的这些历史,网上遛狗立马可得。不过,嘎子的文章还是得自己做。

那桃熟流丹做的诗,可得有南京的历史典故知识才读的懂,不是南京人恐怕只能知十之二三吧。等下我把几年前在cnd上的旧帖子搬来,给那桃熟流丹的诗作个背景简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0 08:54:21 | 显示全部楼层
那都是10几20年前,在南京的图书馆和美国的图书馆(chinatown,也有好多中文书)工作时倒腾点闲书读来的。20年前,我父亲的大学同事一位教授,年龄和我父亲差不多,论辈分,是我的本家兄弟,立志重修家谱。还到省图 ...
searain 发表于 2009-4-10 03:15 AM

海雨原来是世家子弟,难怪风度不一般。遗传和家风的力量是顽强的。
你那位本家大哥“家谱一修20载”,这个过程里一定有不少故事,要能写本书讲讲就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0 09:3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嘎子 于 2009-4-10 10:35 AM 编辑

二,南京话和天津话

刚从北京来到南京时,觉得南京话很像天津话,很多字的声调往下走。为什么会有这种印象?南京和天津有什么渊源吗?两地相距毕竟不近。直到前两年看到天津作家冯骥才一篇关于天津人来历的文章,才悟出答案:原来南京话和天津话同出一源:安徽话。

试着在网上搜冯骥才的这篇文章,不果。但找到另一篇,作者不详,谈到天津话的语源在安徽:

“十年前,贾长华撰文《奇特的“天津方言岛”》,介绍天津话的语源在安徽。天津人在宿州附近的固镇,不论说“嘛话”问“嘛事”当地人都听得懂,把天津口音视为乡音。根据考察结论:天津话的语源,出自淮河平原以宿州为中心的周围地区。淮军驻守繁衍天津人之说毋庸置疑。几个朋友曾参与修地方志,求证天津的先民,百姓口传:都是跟着燕王扫北来的。”“说不定天津时调,还是凤阳花鼓调转化来的呢!当年西沽的太平花鼓会享誉津门,行会时唱的就是凤阳花鼓调或是昆曲。须知,天津人唱昆曲唱的是北昆,也是徽腔徽调。”http://www.iuchina.cn/cyzn-front/news/news_show/2006-12/425.html

难怪初听南京话那么耳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0 12: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嘎子原来是南京人。一路沿着长江边下去,我们家和镇江,常州,无锡,苏州,上海全都有瓜葛。不过我还是认为自己是南京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0 13: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4# searain

海雨原来是南京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0 13: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如此, 上次海雨说起沙家浜时, 本客就领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0 13: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杭州话和附近地方的话有明显的区别,大家都认为是南宋迁都到杭州的原因。那么,南京曾经是明朝的都城,会不会是朱元璋给带的? 大屠杀后到现在的方言变化有多大?我觉得富裕地区的人不太会学穷困地区的方言,但会学当官的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0 17: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earain 于 2009-4-10 06:21 PM 编辑
杭州话和附近地方的话有明显的区别,大家都认为是南宋迁都到杭州的原因。那么,南京曾经是明朝的都城,会不会是朱元璋给带的? 大屠杀后到现在的方言变化有多大?我觉得富裕地区的人不太会学穷困地区的方言,但会学 ...
四维 发表于 2009-4-10 02:18 PM

不是始于朱皇帝,是东晋的司马皇帝。Cnd南京线上,好像漫人还是谁转过个帖子,说,南京官话起始自东晋,北方皇室豪门南渡带来的中原雅音(河南话?)和南京当地的土语融合而成的,属北方语系。南京原本大概也是和苏州无锡说的是“土土的”吴语,东晋衣冠南渡后(您瞧瞧那中原人牛气的,逃难到南方,叫衣冠南渡,好象南方人那时不戴帽子不穿衣服似的),才跟着皇帝的河南话“雅音”改成北方语系的。现在风水轮流转,吴地阔气了,那啥中原雅音(朝阳沟银环说的话)南京官话都被吴地人认作土得掉渣了。

朱皇帝大概也有贡献,狗一下,说南京话是北方语系的江淮语系,嘎子的直觉很对,南京话和朱皇帝的安徽话就是亲兄弟。明清时,南京官话是官方语言。后来取而代之的北京官话,是满人的。

狗到这一段,估计人家是语言权威,“外事不决问google”,听人家说的。

北京官話,歷史上中國官場主流的標準語。北京官話在清代中後期逐漸取代南京官話成為中國的標準語,現在稱為「國語」或「普通話」。

南北朝時期開始,中原雅音南移,作爲中國官方語言的官話逐漸分為南北兩支。元朝以北京為大都,以北京音作為天下通語標準音。明朝成立後,以南京官話為漢語標準語,明朝永樂年間建都北京時從南京北調40萬人口,超過北平原有人口,清朝定都北京後大批滿人進入北京,舊北平話逐漸演變形成了北京話。清雍正六年設「正音書館」,以北京官話為標準語,在全國推行,以後北京官話逐漸取代南京官話成為中國官場主流的標準語,有人也稱之為北方官話,和被稱為南方官話的南京官話相對應。清末進行國語編審,民國初年擬定國音,「京國之爭」以後實行以北京官話為基礎的新國音,自此以北方官話為藍本的國語(普通話)成為中國官方標準語言。隨著現代教育、傳媒的普及發達,當代的北京官話 - 普通話,在華語圈有向各種方言滲透的趨勢。

南京官話指以南京語音為基礎的中國官方標準語,歷史可以追溯到源自東晉的「金陵雅音」。

南京官話曾經長期是中國的官方語言。五胡亂華、衣冠南渡以後,中原雅音南移,作爲中國官方語言的官話逐漸分為南北兩支。明朝滅元,定都南京,「壹以中原雅音為正」,即以南京音為基礎音系,南京官話為國家標準語音。由於江南較少受少數民族遷入影響,加之六朝以來南人文化上的優越意識,明代以及清代中葉之前中國的官方標準語以南京官話為主流。周邊國家所傳授、使用的中國語也是如此。明清時期來華的西方傳教士所流行的中國話,基本上是以南京官話為標準,直到民國初年,在華西方學者主持的「華語正音會」,也以南京音為標準。清末編審國語及民國確定新國音以後,北京官話成爲中國官方的標準語。

南京話音,明清的南京官話,加之六朝的金陵雅音,在中國歷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時也對周邊國家的語音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比如在日本,六朝時期中 國傳入日本的語音主要是金陵雅音(又稱吳音)。從江戶時代到明治初年,日本官立學校和民間私塾所教的中國語都是南京話,直至明治九年(1876年)日本官 方才轉而使用北京話1。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時美國最初的漢語教學也是基於南京語音。

在中原經歷北朝統治以後建立隋朝,在金、元以後建立明朝,南京官話都以古中原雅音正統的身份被確立為中國漢語標準音的主要依據,這深遠地影響到直至今天的中國語言形態。

[歷史
南京早期屬於吳地,本土語音本為已經初步漢化的中古吳語。晉代中原漢民衣冠南渡定都南京以後,中原雅音成為南京上層社會的用語。在以後的歷代變遷中,南京語音也在發生變化。雅語和吳語融合,逐漸形成南方的江淮官話。

在東晉時代,漢族正統朝廷及南遷漢民帶來中原洛陽雅言,又稱「士音」,金陵本地居民的語言稱為「吳音」,又稱「庶音」2 。此後中原雅言和吳音在金陵融合。南朝梁時學者顧野王著《玉篇》整理京師金陵雅音,即為中原洛陽雅音南下後與南京吳語的結合體3 。中國的國語正音在南北朝時期分為南北兩支,主流上以南方的金陵士音為正統。

隋朝統一中國定都長安,編著《切韻》,音係為江東金陵雅音和中原洛陽雅音的綜合系統,因以南朝為正統政權而以金陵士音為重4。唐著《唐韻》,沿隋《切韻》;宋編廣韻,襲隋唐切韻、唐韻。

宋為元滅,後明滅元,明以古中原雅音為正,鑒於中原地區更多融合了北方少數民族,遂以由六朝金陵雅音演化而來的南京音為基礎音系確立標準國語5,這便是通行中國直至近代的南京官話。

明永樂年間遷都北京以後,北京官話也逐漸產生,作為國語正音的官話又再次分為南北兩支。明代北京話是在元大都舊北平話的基礎上,和移居北京的南京移民的南京話融合後形成,到清代又受到滿語的影響。在整個明代,仍以南京官話為國語正音,北京官話通行範圍小,地位低6 。

清朝定都北京,南京官話仍然是清代官場和知識分子階層的主流官話。雍正年間(1728年)清設正音館,確立以北京官話為國語正音,北京官話的地位迅速抬升。不過,直到清朝末期,南京話依舊享有非常高的地位,當時有「南京白話最堪嘉」的美譽。清末盧戇章創製漢語拼音,倡議以南京話為全國「各省之正音」。1913年新建立的民國政府制定的老國音雖以北京音為主,但為了兼顧各地,仍具有南方官話的特徵如有入聲等。 1926年制定的新國音以北京的普通讀法為標準,最終確立了北京官話作為國語標準音系的地位。作為漢語官方標準語的南京官話在民國時期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0 21:34: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始于朱皇帝,是东晋的司马皇帝。Cnd南京线上,好像漫人还是谁转过个帖子,说,南京官话起始自东晋,北方皇室豪门南渡带来的中原雅音(河南话?)和南京当地的土语融合而成的,属北方语系。南京原本大概也是和苏 ...
searain 发表于 2009-4-10 06:11 PM

大开眼界!!!原来“南京话”问题一考历史,还这么复杂,这么有趣!可惜古代没有录音留下,不能听听各朝历代“金陵雅音”什么味儿。

“衣冠南渡”的说法还是初次听说,古人如此玩弄辞藻来维护自己的正统正宗!东晋的北方侉子们居然视刚过去的强大繁荣的东吴一朝为无物!可见中原正统论多么悠久多么顽固。易中天说过,中华民国在广州建临时政府时,国会差一点“哇地一声”通过决议以广州话为官话;后来移都武汉,又差一点定武汉话为国语。我想,终于不成的深层原因还是传统。

“中原雅音”也是第一次听说,俺老家那土坷垃窝早先居然也雅过!想想也是,东周三百年,东汉到东晋北朝三四百年吧,洛阳,许昌还是首都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呢!北宋一朝,中国虽然军事上贫弱,但经济文化并不赖,出过多少大文豪,那时的首都在开封,开封话八成是当时的国语呢!现在你去开封看看,咳,不提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0 21:5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嘎子 于 2009-4-10 11:37 PM 编辑
杭州话和附近地方的话有明显的区别,大家都认为是南宋迁都到杭州的原因。那么,南京曾经是明朝的都城,会不会是朱元璋给带的? 大屠杀后到现在的方言变化有多大?我觉得富裕地区的人不太会学穷困地区的方言,但会学 ...
四维 发表于 2009-4-10 02:18 PM

四维的“猜测”很有道理。大凡一城一地一旦成为国都,新主子本人的口音对当地的方言一定有决定性的影响。据说古代北方话和南方话一样,有十余个声调。元朝蒙古人入主,建都北京(大都),不过百十年,北方话在没有声调的蒙古语影响下,只剩下五个声调:麻妈妈骂马。而天高皇帝远的广东,至今仍保留着十一个声调。本人不懂广东话,不知道十一个声调什么滋味。但从北京往南,到河南,就是六个声调了;南京话也至少6个声调,(对了,还有入声,那就是7个声调)这俩方言我都熟悉。

还有,四维说“我觉得富裕地区的人不太会学穷困地区的方言”,也是很有道理的。不仅我同意,易中天教授也同意。他认为,语言是很势利的,那个地方经济发达,那里的方言就强势(大意)。上海话就是一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0 22: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嘎子 于 2009-4-10 11:08 PM 编辑
嘎子原来是南京人。:)
八月风 发表于 2009-4-10 01:15 PM

八月的风对南京人民可是极其宝贵的东西呀!
八月风批准俺入籍了?以前只敢称自己“半个南京人”,以后我就拍脯子自称南京大萝卜了,哪个敢反对,我先亮一亮八月风的入籍通知,再指着鼻子骂他个小X养的ger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0 22: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预告:明天讲讲南京话的一些趣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1 10: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南京话的语音特点

不过你要是以为自己熟悉天津方言,听南京话就不费劲,那可就错了。南京话虽属北方语系,但和普通话相距甚远,如果你不像我一样用心琢磨个一年半载,可能还是稀里糊涂听不懂。

很多人都知道南京话声母N/L不分,韵尾N/NG不分。所谓“不分”,就是两个在普通话中有明显区分的音(语音学上叫“音位”),在南京话里是同一个音,同一音位。举几个例子说说这4个音素。

当你听到说“大兴和秀花上了床”,先别断定发生了绯闻而情绪激动,你得打听清楚,那是不是说俩人登船而去,“上了船”而已,没啥稀奇。南京话船/床根本是同一个音。

“老刘”这俩字到了南京人口中,就出现至少四种可能:老刘/老牛/脑瘤/闹牛。“老刘和老牛都长了脑瘤!”乍一听你要能听明白算你能。

“南林”(南京林业大学)有几种排列组合?南林/南陵/南宁/蓝凌(我一朋友就叫这名)/兰林/兰宁/。

南京人自己也深知这点先天不足,所以他们要攻普通话难关,先从这一点入手。不过知易行难,谈何容易。有人苦练半生,还是摆脱不掉这点“南京大萝卜”味。嘎子婆便是一例。还有一位同事女孩,长得那份标致,那份标准,给北京来的电影导演一眼看中,叫去一考试,普通话不行,分不清N/L/N/NG,通不过。大家替她惋惜得长吁短叹。

南京话还有ZCS/ZHCHSH不分的问题,这是个普遍问题,非南京话独有,咱就不提了。

以上所谈不过是常识,谁都知道的事,没啥了不起。下面我要清清嗓,严肃地介绍一点自己的研究成果,让你明白,南京话的麻烦远不止N/L/N/NG/ZCS/ZHCHSH,南京人一辈子也讲不好普通话事出有因。

光知道两个韵尾:前鼻音(N)和后鼻音(NG)混为一个音,这还不够,你还没有意识到,南京话这个鼻韵音实际上只是一个鼻音而已,并不是完全的鼻韵音。例如:“a-n-安”和“a-ng-昂”,在南京话里都只发带鼻音的a。你可以试试,张口发a-,一边a---一边用鼻子哼,这时你发的音就是南京话里的“安”和“昂”。会法语的人,一听就明白,这种带鼻音的元音,法文里就有。

南京话实在是省略得严重不靠谱。

所以南京人口中的“兵”字,不仅和“斌”字完全是同一音,而且和“逼”字十分接近。说个不雅的笑话。单位里新分来了一位大学生叫王斌,很快就给南京人叫成“玩逼”,边叫边坏笑。“王斌”/“玩逼”实在没有多大差别,第二个字带不带鼻音而已。

奇怪的是,有些没有鼻韵的字,受到后面字的影响,他们也会加上鼻韵。典型例子是“夜班”,在实际南京话里的发音是yen(1声,韵母是带鼻音的e)man(4声),乍一听,像“烟漫”。为什么如此离谱?分析起来相当复杂了。用嘴讲解比较容易说得清,写出来难免啰嗦拗口,就省了吧。

再说复合元音。南京话里根本没有复合元音,ao,ai,ou,ei,uo,这些复合元音一律简化单元音,ao变成o;ai变e^等等。这种情况再加上儿化音,就变得很滑稽。例如“碟儿”发“der”而不是“dier”;“筷儿”发“kur”而不是“kuar”。他们嫌复合元音麻烦。实在回避不了的复合儿化音,他们竟然分成两个音来发,例如“片儿汤”,想必这是个是北方传来的词,没有相应的单元音来简化,你猜他们怎么说?“今儿(ger)食堂卖什么?”“屁眼儿(pi-er)汤。”

南京话喜欢用儿化音,这一点倒是和北京土话相像,举两个例子比较比较。老北京讲“笤帚”一词怎么讲?“tiao-or”,“帚”字不仅儿化,而且省略了声母ZH,和“笤”字连成一体,结果俩字听起来像一个字。南京土话里也有类似现象。南京人常用“狗日东西”骂人,这“狗日”俩字,就是一个连体儿化音,“日”字省略声母R,儿化,和“狗”(发ge)连成一体:ge-r。

总之,南京话里到处有简化的现象,结果成为音素大大减少的语音系统。由繁入简易,由简入繁难, 让南京人去学“复杂”的普通话真是勉为其难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1 21:36:34 | 显示全部楼层
认识了几个南京朋友!
嘎子南京话好像知道的不多:)理论倒懂得不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2 13:52:13 | 显示全部楼层
认识了几个南京朋友!
嘎子南京话好像知道的不多:)理论倒懂得不少:)
桃熟流丹 发表于 2009-4-11 10:36 PM


在南京人面前,嘎子永远是小学生学说南京话。
桃熟流丹也给大家介绍一点南京话方面的知识?要么扬州话也行。这两种方言有何不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2 16:4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点在我看来挺奇怪的现象:如果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从小习惯了这种“省略”的南京话发音方式,以后要改好象很难,这些南京人后来学说的普通话,也带有明显南京话的烙印,被称之为“南普”。而大部分的南京人的南京话(比如我这种)都是后学的,能学到比较“正宗”,但似乎总还缺了一点“真味”,而这种后来学南京话的南京人,说起普通话来就还能做到不“省略”,和“正宗”南京人的“南普”有明显区别。不知道如果从语音学的角度来探讨,是否能解释这种现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2 16:4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嘎子,凭我发的“入籍”通知,可保证你在网上以南京人的名义到处“横行”。谁反对我帮你去找他/她算帐。:) 网下嘛,就难说了。

八月的风对南京人民可是极其宝贵的东西呀!
八月风批准俺入籍了?以前只敢称自己“半个南京人”,以后我就拍脯子自称南京大萝卜了,哪个敢反对,我先亮一亮八月风的入籍通知,再指着鼻子骂他个小X养的ger东西。 ...
嘎子 发表于 2009-4-10 11:06 P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3 02:5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南京人面前,嘎子永远是小学生学说南京话。
桃熟流丹也给大家介绍一点南京话方面的知识?要么扬州话也行。这两种方言有何不同?
嘎子 发表于 2009-4-12 02:52 PM

我今天发的那贴就是正宗的南京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3 10:58: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始于朱皇帝,是东晋的司马皇帝。Cnd南京线上,好像漫人还是谁转过个帖子,说,南京官话起始自东晋,北方皇室豪门南渡带来的中原雅音(河南话?)和南京当地的土语融合而成的,属北方语系。南京原本大概也是和苏 ...
searain 发表于 2009-4-10 06:11 PM

这皇帝的力量就是大。南京话和杭州话都受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3 11:03:43 | 显示全部楼层
...而大部分的南京人的南京话(比如我这种)都是后学的...
八月风 发表于 2009-4-12 05:47 PM


应该说小部分的南京人士后学的吧?

多数人学语言的能力在小时候最好,过了之后就难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4 00: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共三节,已全部贴出。

尴尬省会,不南不北

本人虽是北方侉子,但在南京生活多年,学会了南京话。什么水平呢?这么说吧,讲日常用语,购物打的伍的,冒充本地人几能乱真,鲜有人怀疑我是冒牌货。只是一些当地的老同 ...
嘎子 发表于 2009-4-9 03:38 PM


好看,我在南京那些年也在琢磨这南京算是南方还是北方?因为在上海人眼里,这里就是江北。

要我说,南京人是吸收了南方和北方两边的优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4 00: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得,“苏南人”瞧不上安徽,捎带把南京也看低了些。安徽过去也阔气过,那地方出的是有钱的徽商,后来安徽运气才背了些。明,两京(两直隶)一十三省,安徽江苏上海都是南直隶,也就是中央直辖。那黄土高坡的歌,“一 ...
searain 发表于 2009-4-9 06:17 PM


海雨

跟着你长学问了。多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4 00:32: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南京话的语音特点

不过你要是以为自己熟悉天津方言,听南京话就不费劲,那可就错了。南京话虽属北方语系,但和普通话相距甚远,如果你不像我一样用心琢磨个一年半载,可能还是稀里糊涂听不懂。

很多人都知道南 ...
嘎子 发表于 2009-4-11 11:13 AM


看了这贴就想笑。

记得在南京那些年管谁都得叫老师傅,这三个字也让我学了好一阵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天涯小站

GMT-5, 2025-11-19 02:57 PM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