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小站 2.0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52|回复: 8

319.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6-17 18: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Reader86 于 2023-6-17 08:35 PM 编辑

Mikhail Vasilievich Pletnev, not Mikhail Vasilievich Pletrev, p 37

人是一种多么善于制造痛苦然后克服痛苦的动物啊!42

“气场”一词,或许就如此——气场其实是“人场”,他人在场所激发的想象,就这样放大人的情绪,或许和舞台上的压迫感是同一个道理。47

他给妈妈写信,说自己在街上走路,也好像趟过巴赫的音乐——走路,难道真是巴赫音乐中的隐喻?巴赫双脚在键盘上行路,而他生活中也有过几次著名的跋涉,比如去拜见波姆、莱因肯和布克斯特胡德。1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18 12:5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18 22:05:52 | 显示全部楼层
English Baroque Soloists Biography by Robert Cummings
Handel: Semele
The English Baroque Soloists has established itself among the world's leading period instrument orchestras. Founder and artistic director John Eliot Gardiner regularly joins his English Baroque Soloists and Monteverdi Choir in opera and choral performances. The EBS repertoire takes in music from the Classical period as well as the Baroque. Together, the groups launched the Bach Cantata Pilgrimage in 2000, performing all of Bach's sacred cantatas throughout Europe. The EBS has toured widely and has been heard on over 100 recordings. In 2020, the EBS and Monteverdi Choir, under Gardiner, issued a recording of Handel: Semele. 252

https://www.allmusic.com/artist/ ... 000495500/biograph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29 18:2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eader86 于 2023-6-30 11:48 PM 编辑

钢琴家和这首曲子的关系,在我看来能比拟的,是你站在孤船上跟大鱼的纠缠,大鱼挣扎时的震动,都嵌进你的手心,你不一定能描述它,因为这是你跟大鱼之间孤独的对话。你也不一定有力气去记录这个过程,因为你自顾不暇,随时都可能坠入海中。危急、焦灼、深渊在即,这就是我对音乐会中演奏过程的想象。213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第一乐章的225至226小节中的A,是升A还是还原A。按音乐进行的半音模式,貌似是还原,但不少人认为,既然升A即降B,更合乎降B大调的下文。我无聊的好奇心升起,遂挑了二十几个钢琴家的演奏来听,最终,升A派在人数上小胜,只是我无从获知大家各自的理由。这个经过句只有几秒长,两种弹法听上去区别不大,而背后的道理滔滔,竟可连篇累牍。这个几秒的争议,倒是让我再次见识了“经典”的力量,它如同漩涡一般,吸纳那么多思辨,惊鸿一瞥的一瞬竟然会如此复杂。几秒钟短吗?经典是供人重听的,用生命中许多片段去温习的,而一次次的温习,终将照亮那些细小的沟壑,升A和还原A,也能泾渭分明吧,至少严肃的音乐家相信如此,甚至我也开始相信了。这首曲子中,本来就有那么多奇妙的突变,比如第一乐章230小节,在音型类似的情况下,由强突然变弱,好像山峰突然坍塌或者烈焰突然烧尽。其实,钢琴上能做的有限,很少有人能把强弱表达得那么理想,贝多芬到底还是抽象的。但我猜他一定是在对应某些心理图景,他目睹过什么,然后决心把它还给世界。这样说来,总会有人去辨别那个升A和还原A,世上总有一个角落,因为这一个音而不同。


走神,不然就丢失线索,不知道巴赫在张扬什么、压抑什么。学者伯格(Karol Berger)有本大著《巴赫之循环,莫扎特之箭:论音乐现代性的起源》(Bach's Cycle, Mozart's Arrow: An Essay on the Origins of Musical Modernity,2007),说的是这样一个有趣的论点:“巴赫时代的音乐,往往以循环结构为本,因为意指永恒,现在即未来,从阿尔法(A)到欧米伽(Ω);18世纪后期比如莫扎特开始,结构开始有了‘移动’‘敞开’。时间飞驶,再无归来。”他举的例子包括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开头的合唱,它的结尾把两种类型的材料混合起来一同呈现。伯格认为巴赫有意地回避未来和过去,而是令“当下”的截面呈现所有并定格于此,他相信这就是巴赫的理念,巴赫用无声的结构强调信仰。伯格也提到了贝多芬的“锤子键琴”奏鸣曲,认为终曲虽含赋格,但赋格常被远关系调的声音打断。与我的幻觉不同,伯格强调的是“苏醒”“离别”,这才是贝多芬的调子,他制造区别,不甘对称,他是伯格笔下的流浪者,而西方音乐自贝多芬后,再也无法回归圆满,再也不能终于静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7-7 07:0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eader86 于 2023-7-7 08:03 AM 编辑

历史的话语,总是先在私见的温床中酣睡,但如果没有传统的共生,又哪来文化的根基。306

科迪说这是车尔尼跟老师的决斗,而在我这个多少代以后的后人眼里,这样的音乐好像在诉说一种不甘,当然还是无力回天。我猜测,如果车尔尼的作品早为人知,某些作品会获得跟门德尔松一些小曲类似的地位,但让一个二十一世纪的人回头看,显然它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历史公正吗?或许还是有条件的吧,“发现”和“鉴别”都要发生在恰当的时候才有用。不过车尔尼的各类作品,我仍然愿意不时看看听听,音乐史有这样的背景才是丰满真实的世界,何况杰作往往也诞生于和背景的对话中。310

当年车尔尼在维也纳,名声稳定、受人尊敬,是典型的“主流”作曲家,辞世时一万多人送葬,人生近于圆满。颇有意味的是这样一个对比——有个同乡同代、同样高产,但孤独穷困、钢琴弹得不行、挤不进主流又早逝的人,他叫舒伯特。但是,1897年,舒伯特百年诞辰就是音乐界盛事了,自此他再也没有消失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7-7 07:37:30 | 显示全部楼层
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在讨论,当时戴维和贝多斯为何错过了推行麻药的良机,不少人认为这并非是技术,而是文化的局限。那个时代,不少人认为“疼痛”是自然的,人不应该去干预它。3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7-7 20:5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如在《道德的变更》这一章中,有这样的话,“每一种恶行都曾经是美德,有些恶行也可能重新变得令人尊重,好比仇恨在战争中显得可贵……人之原罪不是堕落的结果,而是他升天时留下的遗迹。4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7-9 06:5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教会分明从他们的谦卑中嗅到了一种强烈的骄傲,在他们的自虐中发现其精神上的贪婪,从他们逃离世界和女人的方式中感到一种秘密的感官之乐……事实上,苦修的记录也常常暗示着他们的欲望和幻想。有些僧侣喜欢在人群中展现自己的美德,而真正的孤独则让美德难以为继”。4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7-9 12:55:39 | 显示全部楼层
王西麟~思想深厚的作曲家[强]有着马勒洞彻人生的悲悯,肖斯塔科维奇直面暴虐的不安与沉思…那些具有特色的地方戏曲悲腔而捉住了锅人的魂,将那种浩渺深沉的抿族无意识之轮廓呈现在每一位凝视与聆听者面前…

每一个乐句都涂满了压抑、愤怒、恐惧、不甘沉沦的挣扎与刺痛灵魂的苍凉之色…一个个尖锐的不谐音调总是反复滴横插进来…直通悲惨之城,由我这里直达无尽之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天涯小站

GMT-5, 2025-11-19 09:27 PM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