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小站 2.0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168|回复: 4

[赏析] 廖康:美的背面——评电影《天堂的日子》(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3 09:4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Reader86 于 2013-11-3 11:19 AM 编辑

很多人都能说出Richard Gere参与演出的好几个著名电影,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第一次主演的电影是什么。很多人都知道德克萨斯是美国第二大州,但很少有人相信谁能在德州拍出风景最 美的影片。那是因为他们没有看过《天堂的日子》(Days of Heaven, 1978)。这部壮观的史诗般的影片曾获得1979年嘎纳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和奥斯卡最佳摄影奖,但却没有在美国红起来,在商业上甚至失败了。专家们对这 部影片的评价两极分化,虽然都承认摄影美,但不少人认为故事单薄。看过影片的观众却无不叫好,使其名声渐起。一九九七年,著名评论家Roger Ebert再次看了这部电影后,写了一篇极具影响力的影评,将之列为最伟大、最美的电影之一。在《少年派漂流记》放映之前,很多评论家都一致认为《天堂的 日子》是有史以来最美的电影之一。 其实,美难以评出第一第二。但我敢说,你看了这部影片后对那些赞美不会感到言过其实。然而,我要讨论的是这部影片美的背面,电影未能立即走红的原因,以及 导演麦利克(Terrence Malick)的艺术特点。

电影以几张黑白老照片开始,那可不是回忆往昔的好时光,而是工业发展初期丑陋 的美国城市和贫困的美国工人的真实写照。化入彩色的生活后,我们看到,现实更加丑陋。比尔在芝加哥一炼钢厂里干着单调的体力活儿。工头找茬,发生冲突,被 比尔一拳打倒,而且似乎死去。比尔急忙带着小妹琳达和女友艾碧逃跑,扒火车进入德克萨斯州,进入天堂般的农场,进入一望无际的美。比尔和艾碧给农场主打短 工收麦子。比尔把自己的女友说成是妹妹,以免别人说闲话。不难想象:他与没结婚的女子在一起,那年头恐怕难以为人接受。尽管如此,仍有人怀疑。为此,比尔 还跟人打了一架。

但农村还是比城市让人舒心快乐,广袤壮丽的农场与先前憋屈肮脏的工厂形成鲜明的对照。比尔的女友艾碧与其她干农活的姑娘 相比多了一些野性的美。电影很写实,没有让她貌若天仙,但她还是吸引了有些害羞的中年农场主的注意。比尔偶然听到医生说农场主病重,活不过一年,便打算让 艾碧跟农场主结婚,从而继承家产,过上好日子。艾碧本不愿意,但在比尔鼓励下,与农场主接近了,结婚了。大家都过上了堪称天堂般的日子。农场主的病没有加 重,看上去似乎在好起来。而且,艾碧与他越来越有感情。比尔没有责备艾碧,只怨自己弄巧成拙,他痛苦地离开农场。转过年来,又到了丰收时节,打短工的人纷 纷而来,比尔也回来了。他与艾碧的一些亲密举动引起农场主怀疑。比尔正要离开,蝗虫铺天盖地而来。大家奋力与蝗灾搏斗,农场主却放火烧掉了金黄的麦田。后 面的故事留给你自己看。

影片的美显而易见,却难以用言辞来描绘。我只想说,如果是在优山美地拍摄,任何一个普通的摄影师也能拍出美丽的镜 头。而在一马平川的德州农场,竟然能在麦田、长空、河流、草洼中看到天堂般的美;竟然能把这么简单的线条、图形和色彩拍成流动的油画,呈现给观众,让我感 到美得惊心动魄;甚至能把普通的麦穗和蝗虫都表现得这么美;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摄影Nestor Almendros的大师手笔。当然,了解内情者会说,那些镜头都是在加拿大的Alberta拍摄的。但辩护者会说,那是因为德州的麦田已经受到现代的影 响,难以再现当年的风貌。另一个原因是加拿大那种麦子穗大,拍出来好看。不管怎么说,影片让我们看到了平地上的美,看到了简单的美,大气磅礴的美,让我感 到天堂的美似乎就是这样的。然而,即使在天堂也有魔鬼。魔鬼并不是外在的蛇,而是心中的欲望。但若仅仅是以色诱人,图财害命,那就太单薄,太常见了。比尔 有那野心,却没有那么坏。影片所呈现的美背后还有更深的一面。

熟悉《圣经》的人自热会联想到犹太教《旧约•创世纪》12: 11-20那段故事:(犹太人始祖亚伯兰)将近埃及,就对他妻子撒莱说,我知道你是容貌俊美的妇人。埃及人看见你必说,这是他的妻子,他们就要杀我,却叫 你存活。求你说,你是我的妹子,使我因你得平安,我的命也因你存活。及至亚伯兰到了埃及,埃及人看见那妇人极其美貌。法老的臣宰看见了她,就在法老面前夸 奖她。那妇人就被带进法老的宫去。法老因这妇人就厚待亚伯兰,亚伯兰得了许多牛、羊、骆驼、公驴、母驴、仆婢。耶和华因亚伯兰妻子撒莱的缘故,降大灾与法 老和他的全家。法老就召了亚伯兰来说:“你这向我作的是什么事呢?为什么没有告诉我她是你的妻子?为什么说她是你的妹子,以致我把她取来要作我的妻子?现 在你的妻子在这里,可以带她走吧。”于是法老吩咐人将亚伯兰和他妻子,并他所有的财物都送走了。

与亚伯兰相比,比尔显然要善良高尚一些。 诚然,为了谋取财产,把自己心爱的女友让别人娶为妻子,怎么说也是卑鄙的行径。但生活那么艰苦,比尔那样做,让她们都过上了好日子,如他小妹妹琳达所说, 还是有情可原的。虽然在行猎时,比尔也动过杀机,但他的良心毕竟克制住了他的冲动。而且他一旦知道艾碧与农场主有感情了,就主动离开,成全她的幸福。亚伯 兰并不像比尔那么贫困,况且他是拿自己的妻子,而非女友,来换取法老的赏赐,还在埃及心安理得地生活。比尔和亚伯兰的高下由此可见。与农场主相比,埃及法 老显然要宽宏得多。他与家人受到天谴后并没有惩罚犹太人的始祖亚伯兰,仅仅指责了亚伯兰一番就让他带着妻子和在埃及所获的全部财物一起走了。而农场主在经 历蝗灾时,尽管比尔在帮助他灭灾,他却背道而驰,任意发挥自己的嫉妒,因而导致悲剧。

相比之下,亚伯兰的运气好得多。反正他已经七十多岁 了,对年轻的妻子需求不多,让法老把她带进宫去,换来许多牲畜和奴婢;给法老家带来灾祸后,最终自己还能携妻子平安出走,算是赚了个便宜。犹太教徒,如果 没有什么贞节观念,可以认为他们的老祖宗有福。如果没有什么正义观念,可以认为有其主罩着他们,便可以任意欺骗他人,有恃无恐,所向无敌。当然,那是几千 年前的传说。那种奇迹在当代还会发生吗?电影展示的是另一种结局,尽管美国的比尔比犹太人的始祖善良高尚得多,结局却悲惨得多。看电影,观众会觉得这才是 最可能出现的情况;而《旧约》记载的故事,往好了说,也需要神助才可能发生。

当然,今天的观众多数人很可能不会作这类纵向联想,也不会作 这类平行比较。可是,在第四次中东战争结束才五年后的1978年,在犹太人把持的美国电影界,你希望不作这类纵向联想,希望不作这类平行比较,那可比登天 还难。你说是本世纪初的故事,他们却觉得是借今讽古。你说是纯艺术,他们却觉得是用艺术反映现实。在好莱坞,你可以批评美国政府,可以讽刺大资本家,可以 调侃任何族群,但你若对犹太人或犹太文化表现出丝毫不敬,就一定会有麻烦。导演麦利克在《天堂的日子》上映后,没过上多少天堂的日子便离开美国,离开电影 界。他移居法国,周游世界,沉寂了二十年后才回来再次执导,出品了反战电影《纤细的红线》(The Thin Red Line, 1998)。他重新捡起70年代就开始筹备的电影《新世界》(The New World),到 2005年才得以出品;他 1979年就开始准备拍摄的电影Q也要到2011年才作为《生命之树》(The Tree of Life)问世。这三部影片都获得极高的评价,电影界终于公认麦利克为当今美国最杰出的导演之一。

麦利克的专业原本是哲学,他翻译过海德 格尔的著作。他信从海德格尔,认为世界是通过情绪和感情,不是通过知性和理性,向我们揭示其自身。“当我们用理性的术语来分析颜色,衡量其波长时,”如海 德格尔在《艺术品的起源》一文中所说,“颜色就丧失了。”所以麦利克的电影特色就是强调流动的影像,尽量不用语言文字来讲故事,尽量让画面来表现事件的发 生。《天堂的日子》主要通过比尔的小妹妹琳达的视角来表述。她的话外音与其说是讲述,不如说是评论,她的评论比讲述更重要。这个显然没上过什么学的小女孩 口齿不清,句子破碎,因而影片显得极其忠实于生活,几乎要流于自然主义了。不要说外国人,即便是美国人也未必都听得清楚她说的每句话。其他人物说话声音也 压得较低,有的根本听不见,比如在炼钢厂冲突那一段。所有人物的语句都很短,都很生活,似乎没有经过任何艺术加工,不像大多数电影那样清晰完整,但这并不 影响你欣赏电影。电影的画面如此一目了然,表演如此具有表现力,几乎无需台词,也可以看懂故事。正如电影中那两个驾小飞机来,说意大利语的喜剧演员一样; 他们说的话我们不懂,但我们照样能欣赏他们的表演。这就是麦利克的一贯手法,他特别注重画面,注重生活的点滴和片段。我们对生活的印象和回忆难道不正是这 样吗?

麦利克这一艺术特点在影片《生命之树》中发挥到了极致。那是一部展现从大爆炸到太阳化为白矮星期间地球演变的电影。在如此宏大的场 面和如此漫长的过程中,着重表现一家人的悲剧。情节不连贯,话语不清楚。看电影,观众与导演一起回忆那家人生活的点滴,需要自己来理顺并整合那些事件。很 多人不习惯这样看电影,感觉与观看《天堂的日子》很不同。但你如果能够改变欣赏习惯,换一种方式,让自己放松,看着那些壮观的画面和生活的片段,听着奇妙 的配音和音乐,琢磨着片头耶和华对约伯说的话,感受我们渺小的人生和个人亲情在宏大宇宙中的份量,充分利用电影给你提供的想象空间,而不是像看大多数电影 那样被动地接受导演灌输给你的情节、原因和结果,也许你也会喜欢这部影片,就像你喜欢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古诗一样。《生命之树》能赢得嘎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和国际影评人联盟奖,不是没有道理的。

2013年10月12日

http://cnd.org/my/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3Farticleid=37711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3 09:5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eader86 于 2013-11-3 11:33 AM 编辑

看了电影。廖老师这篇写得好,转来共享。

小女孩的解说是不连贯,可是故事不复杂。电影很美。

也让人想起《indecent proposal》。

Richard gere 非常年轻,非常帅!highly recommend it.

"他信从海德格尔,认为世界是通过情绪和感情,不是通过知性和理性,向我们揭示其自身。“当我们用理性的术语来分析颜色,衡量其波长时,”如海 德格尔在《艺术品的起源》一文中所说,“颜色就丧失了。”所以麦利克的电影特色就是强调流动的影像,尽量不用语言文字来讲故事,尽量让画面来表现事件的发 生......"

喜欢这段。

hollywood 的片子基本上都有理论,故事背后的哲学让这些故事寓意深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3 11:55:2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转贴。这篇我没在这里发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3 15: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eader86 于 2013-11-3 04:48 PM 编辑
Liaokang 发表于 2013-11-3 12:55 PM
谢转贴。这篇我没在这里发吗?


You are welcome.

我也不知道。反正这里没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3 15:4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影片的成功与否说几句。

因为一个影片的成功与否是大众是否接受的问题。既然是大众的事情,就不会有太多的逻辑关系。完全是偶然事件。

Le Bon 在他的《the crowd》中说,法国的戏剧《Charley's aunt》莫名其妙地成功地一塌糊涂,就是一例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天涯小站

GMT-5, 2025-11-20 06:51 AM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