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09-1-28 21:3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fancao 于 2009-10-19 12:04 AM 编辑
第三章 横塘祸水
八
快要立秋,天黑得早了些。吃过晚饭,大华和小馨、小亮去大队宣传队排练节目,小惠和小苓正在收拾锅碗,突然有人敲门。小苓开门一看,大成带着老常捂着肚子站在门口。
大成问小苓有没有常备药品,说老常胃疼。小苓摇摇头,“没有治胃病的药,只有一瓶红药水。”
老常叹了口气,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小苓,你们有剩饭吗?给我一口吧。”
“啊,” 小苓一愣,老常怎么会来要饭?“哪有剩饭呀。这么一大锅饭,每顿都吃得光光的。”
“那,你给我一块生红薯好不好?我胃疼得厉害,老毛病了。找不到胃舒平,不管什么,只要能吃就行,先吃一口止住疼再说。”
小苓急忙让他进屋坐下,“这个季节,红芋还在地里呢。再说,吃红芋更反胃。你怎么啦,没吃晚饭?”
“今天轮到我在荣巧家吃饭。我从大队回去一看,一屋子的人。荣巧哭个不停。她娘摔坏了腿,她姐姐到公社请医生,家里哪还有人做饭?几个妇女围在那里哄劝,一家子乱成一团。我找不到饭吃,也不好麻烦别人。这会儿胃疼得受不了了,只好找你们学生帮帮忙。”
小苓有些为难,还真找不出能吃的东西来,“要不,我给你煮一碗糊糊吧。你等等,先喝口热水。”
老常接过水碗说,“那我喝点热水就算了。你们不要再生火烧锅,太麻烦了。”
小苓不听,她拿碗舀出点儿白面,加上水搅起来。小惠往锅里加了一瓢水,钻到灶后点火。大成也过来帮忙,老常就在厨房坐下来,和他们聊天。
先说粮食,再说蔬菜,不知怎么就说到了自留地。小苓不敢说话,没想到老常反而有些激动,“谁说自留地是资本主义尾巴?你们来了一段时间,也应该看出来了。没有自留地,老百姓就没有菜吃。鸡不准养,猪不准养,没有任何副业。没有肉吃,没有鸡蛋吃也就罢了,连青菜都没的吃,那怎么行!他们更没有零用钱,连买烟,买盐,买灯油的钱都没有。你让农民怎么过日子!”
大成瞪大了眼睛,小苓以为听错了。这和现在流行的豪言壮语,革命口号实在相去太远。
“可是,自留地不是‘三自一包’吗?走的是资本主义道路。”大成犹犹豫豫地说。
“资本主义?手里有几个零用钱就是资本主义了?什么叫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多劳多得,不劳不获。”老常捂着心口,皱着眉头,看起来很痛苦,“可是这几年,农村吃大锅饭,搞大呼隆,多劳不多获,农民早已丧失了劳动的积极性。小苓,听说你做过比较,自留地里的粮食产量比大田里的高出很多,是不是?大田里的庄稼,收得多,公粮就交得多,还要卖余粮。也难怪大家不用心,有些地方干脆种‘卫生田’,撒下种子就完事,不中耕除草,连肥料都不上,完全靠天收,产量怎么能提高?自己家里的地,打下粮食能收到自己手里,这才肯下功夫下本钱,不是吗?就连荣巧这样的下中农,‘光荣人家’,都不肯缴自留地,闹成这个样子。这不正说明了人心向背嘛!”
小苓想起大闹座谈会的事情,哼哼唧唧不敢说话。
小慧听得好奇,从灶后伸出头来问:“怎么你什么都知道?那为什么你下午还说,这个公社没分自留地?”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么大的事情,怎么能瞒住人?”老常还是捂着心口,脸上却露出一点微笑,慢吞吞地说:“
‘自留地,充了公,荣巧气得要发疯,
抓起铁锹扒水口,掉到塘里乱扑通。’
这个民谣村里小孩都会唱,还怕人不知道?只是,知道也就够了,我不想追究。这次我们下来,是来了解情况的。要拿到第一手资料,看到农村的真实情况,农民的真正意愿,把他们的想法带上去,不是来整人的。”
“可是,我听老魏他们说,学大寨,主要是学他们的革命精神,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还要像四清那样,重新划分阶级阵线,搞社会主义教育,坚持农村的社会主义阵地。他还要我们知青都积极参与呢。”大成还是带着一份豪情壮志,一股跃跃欲试的劲头。
“这些年来,动辄就搞运动,时时刻刻清理队伍,划分阵营,搞得普天下人心惶惶,鸡犬不宁。可是,光喊口号,摇红旗,讲空洞的大道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我们要的是切实可行的政策,把生产搞上去。老百姓是要过日子的,过日子是要吃饭穿衣的,地里不打粮食怎么行呢?你们有文化,跟我算笔账吧。”
农村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小苓有时就做数学题解闷,一听说要算帐,马上点起煤油灯,找出了纸和笔。
老常问:“你们村有四百多亩地,种了多少亩小麦,多少其他庄稼?”
大成和小苓对着看看,都不清楚,小惠从灶后伸出头来,也只是摇头。
老常笑了,灯火一闪一闪的,看着很和蔼。他扳着手指说:“我听队长说,大概一半是麦子,那就算两百亩吧。大概还有一百亩高粱,五十亩稻子,三十亩棉花,剩下几十亩地主要种春红芋,还有些豆子,花生,芝麻和苎麻,等等。我们按平常年景估算,好地坏地扯平,小麦按平均亩产一百五十斤算,高粱两百斤,水稻两百斤,皮棉每亩五十斤。上百亩地的麦茬红芋和其他作物,就先不算了。你看,每年的总产是多少?”
老常一边说,小苓一边写,很快就报出数来,“小麦三万斤,高粱两万斤,稻子一万斤,三十亩棉花,一千五百斤。”
“减去公粮百分之十五点五(15.5%),暂且不卖余粮,种子和公积金都不算。”
“小麦25,350斤,高粱16,900斤,稻子8,450斤,棉花1,268斤。”
“现在的分配方案是人七劳三,你们村有一百多口人,下地干活的有七八十人,大部分拿不到整工分,你就按照一百人分配口粮,六十个整劳动力,下雨下雪和过年几天休假,每年工作三百三十个劳动日,算算看,每个人能得到多少粮食。”
小苓从来没有想过这么多,兴致大增,一会儿就算好了。她干脆画了两张表出来给老常看,大成也把脑袋凑了过来,说:“这是交了公粮以后,按照人口分总产量的百分之七十,全部人的工分分剩下来的百分之三十,对吧?可是,我们工作一年,到底能有多少收入?”
| 土地(亩)
| 亩产
| 总产
| 减去公粮
| 人七
| 劳三
| 麦子
| 200
| 150
| 30000
| 25350
| 17745
| 7605
| 高粱
| 100
| 200
| 20000
| 16900
| 11830
| 5070
| 水稻
| 50
| 200
| 10000
| 8450
| 5915
| 2535
| 皮棉
| 30
| 50
| 1500
| 1267
| 887
| 380
|
小苓说:“你看下一张表,除了正常的劳动日,生产队每年还要给大队集资工分,把几百分的零头舍了,大概还不够呢。”
| 人均
| 10分工
| 整劳力全年所得
| 大成全年所得
| 小苓全年所得
|
|
|
| 工分粮
| 全部
| 工分粮
| 全部
| 工分粮
| 全部
| 麦子
| 177
| 0.38
| 125
| 302
| 100
| 277
| 81
| 258
| 高粱
| 118
| 0.25
| 82
| 200
| 66
| 184
| 54
| 172
| 水稻
| 59
| 0.13
| 43
| 102
| 34
| 93
| 28
| 87
| 总和
| 354
| 0.76
| 251
| 605
| 200
| 555
| 163
| 517
| 皮棉
| 9
| 0.02
| 6.6
| 15.6
| 5.3
| 14.3
| 4.3
| 13.3
|
小苓指点着说:“看看,这下清楚了吧?不干活的人,每人每年可以分到三百五十四斤口粮,九斤棉花。十分工的整劳力,每天赚不到八两粮食,两钱棉花。每年的人口粮加上工分粮,整劳力可以分到六百零五斤粮食,十五斤半棉花。你大成八分工一天,挣五百五十五斤粮食,十四斤棉花。我小苓拿六分半,只有五百一十七斤粮食,十三斤棉花。”
“小苓很会算账嘛。”老常把纸拿过去,凑到煤油灯下,仔细看了看,“还有一点,你算的是毛粮,一百斤麦子一般只能磨出八十五斤白面,所以叫八五面。一百斤水稻只能打出七十二斤大米。把这些折扣打进去,再加上几百斤红芋,几十斤黄豆,几斤花生,几两芝麻,几把苎麻,就是这么多了吧?一个人辛劳一年,再除去种子、公积金,连肚子都吃不饱。这穿衣服,盖房子,油盐酱醋的,从哪儿来钱?”老常慢条斯理地解释。
小苓没顾上答话,看看锅里的水开了,把碗里的面糊慢慢地拨进锅里,煮成面疙瘩,再洒点儿盐,切了根葱花,还滴了几滴油,盛出来递给老常,“慢慢喝,还有点儿烫。”
老常接过碗来连声道谢,感慨地说:“也只有你们知青还有这么好的白面,还舍得吃油。你们都知道,农民从来舍不得吃细粮,磨面都是连麸子掺在一起的全麦粉,用把柴禾烧碗开水都心疼,天天吃粗粮喝井水,这过的是什么日子?当年,我们脑子里的共产主义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可是现在呢,老百姓连最基本的温饱都不能保证!唉……”
“可是,‘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嘛。农民没有远见,只看眼皮子底下的现实利益,不明白革命的意义,没有觉悟。一旦在大田里劳动,就丧失了生产积极性,这才是造成低产现象的根本原因,……”大成边想边说,总觉得那里不对头。
“人就是人,生存意识是第一条。当年号召农民起来革命,大多数人的目标是‘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空洞的理想只能让吃饱穿暖的小知识分子们激动起来。我们是农业省,主要经济来源是粮食,产量很重要。既然你们有理想,有文化,就应该想想办法,做些实际事情,不但要用科学的方法来种田,还要寻找有效的措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像这么乱下去不是个办法,经济都搞垮了,我们的国家就要出大问题。你们还年轻,要学会用脑子,不要人云亦云,跟着唱高调呀!”
小惠熄了火,从灶后钻出来,舀水洗手。小苓忙着刷锅,还想乘着灶里的余火温点热水。她俩都顾不上说话,只有大成犹豫犹豫地说:“搞科学种田,精耕细作,才能提高产量,这一点我们懂。只是,只看经济,会不会变成用生产压革命呢?”
看起来,老常听着很有些失望,他不再说话,呼呼噜噜地喝起面汤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