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jj1111 于 2009-4-30 12:56 PM 编辑
什邡 那些人
小时对什邡有趣的回忆是看到竟有老年妇女吸纸烟。要知道那年代银幕上的女特务、二流子都是叼着烟的形象。在那个人物样板化的时代里,看到妇女吸烟是很惊讶的。后来听亲戚解释了才知道为什么那里的人普遍有吸烟的习惯。原来除了当地产烟,还有当时计划经济的影响。什邡烟叶很有名,什邡卷烟厂的烟草不仅享誉全国,解放初还调走两位特级卷烟师去中南海卷烟。因为很多人有吸烟的爱好,因而在那个计划经济的时代有这样的规定:凡会吸烟的人可以留存一些烟叶。因了烟叶的贵重,留存的烟叶可是黑市上的畅销品,这无疑让会吸烟的多了一条格外的收入渠道。什邡自然就成了一人一根烟杆了。这是那个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现在自然不是这样了。不过,至此什邡的富裕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的记忆大半围绕着铁路线上一些欢乐的往事,这和二姑爷当铁路扳道工有关。二姑爷曾是解放初期的解放军战士,没赶上大内战赶上了进军西藏。退伍后去了省级厂矿金河磷矿,那是很好的退伍分配了。我不知道他与我出身不好的二孃之间会不会有不协调,但他在我大地主出身的外爷半身瘫痪之后,对他非常照顾。外爷就是在金河磷矿他们的家中渡过了晚年,那时还是外爷没摘帽的年代,在家中供养着一位仍受管制的人是极受连累的。现在想起来还对出身贫寒而心地善良的二姑爷心存感激。二姑爷做的菜很好吃,我很喜欢看他擀抄手皮,这在当时可是属于北方人的拿手活。现在想来和他在部队的锻炼有关。二孃是事业上的女强人,顶着出身地主家庭的身份从售货员干起,退休时已是矿上贸易公司的总经理了。这中间是多么不易。记忆中,二孃虽然性格要强但脾气很好,有一张很慈祥和善的圆脸和一双总是笑眯眯的甜美的眼睛。这几年退休了才学会做饭。一想到她胖胖的身体天天跑来跑去躲余震,在闷热的地震棚中生活,真是不容易。我和在南方的妹妹商量让他们去南方避走一阵子,二孃说一家人在这种情况下怎能轻易分开。她还惦记着要给面临高考的孙女做饭,因此坚决不让儿子给他们买飞机票。唉,可敬的中国老人啊!
二孃圆圆的面孔让我想起慈眉善骨的“地主外爷”。对外爷外婆的回忆都是在照片中了。外婆1949年前就去世了,躲过了以后艰难的岁月,我只在照片中见过她清秀的旗袍照。这样的照片在经历太多运动的中国能存下来已是不容易了。1949年以前,外爷是什邡的大地主,经商又广有地产,幸而和当时政府没什么来往并配合新政权的各项举措让他躲过一死。解放初他曾被誉为“开明世绅”,可见他对新政府"社会改革"的拥护。但不久仍被关押劳改并被管制一生。外爷在家业鼎盛时正年青,却热衷慈善事业,开办孤儿院、修缮道路寺庙,以自己的钱财为社会作善事。1949年之后,他收养的孤儿们好些自然因成分好成了政府干部,他们中的一些人即使在外爷戴帽时,见到我在什邡的姨妈和舅舅们,还私下表示对外爷当年收养抚育的感恩之情。
外爷去世时我还小,只依稀记得他是在金河磷矿铁道边的房子里生活。这些天又把他年轻时长袍马卦的照片拿出来:照片中的他微胖,但很有神气和威严。据说外爷很喜欢我,说我长得象外婆。我也对一生坎坷的外爷,满是敬意和同情。记得前年秋回国,在什邡只待一天的我专门去了趟宋年间修建的罗汉寺,为去瞻仰那块记有外爷名字和善事的匾额。可幸的是,这座古建筑在地震中没有损坏,震后因其庙中僧人积极救援灾民而被广为报道。我想,如果当时外爷遇到这样的震后救灾,以他的意气风发和钱财的基础,不知他和当地的乡绅们在当时的“绅权社会”里该有多忙碌。中国旧式的这种简约结构,在赈灾活动中是政府的好帮手,就如西方的民间社会。
什邡在此次震灾中频上新闻,知名度暴涨。而上一次与之有关的的新闻是近几年重新被关注的中国抗日战争中有名的“中国游击队之祖母”——历史上传奇的“双枪老太婆”辽宁人赵洪文国的故事。赵老太太一家为抗战贡献了丰厚的家产,还贡献四十二位家人的生命,可说是毁家纡难的典型。她的人生结局不是在东北,而是在离东北很遥远的四川,在什邡!
内战后她在什邡高山上的红白镇,即现在金河磷矿的所在地陷入重围,被出卖后负伤被俘, 什邡是她的殉难之处! 我看了这则故事后曾求证于母亲,她说解放初期是有个有名的“土匪”老太婆,外地口音,长得人高马大,七八十岁了,枪决时好多人去看热闹,据说刑场上几个人还制不服,高呼口号而死,真是悲壮的忠烈之士!
什邡这块土地,承载着我心中的历史和回忆:红白、三河(萦华)、穿心店、八角、洛水、湔底,这么多熟悉的乡镇地名,在山摇地崩间成了一片废墟,而那土地上的村民,矿工和他们上小学中学的孩子,一转瞬就成了死亡报告中的七八千个数字。泪光中,“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 。。。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