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小站 2.0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884|回复: 37

[赏析] 《吕氏春秋·察传》与和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10 00:54: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见解 于 2009-10-10 09:34 AM 编辑

讨论起源于凡草最近的一篇日志:“看女民兵阅兵照片,和行者无疆”。大家便可以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伟人的那首七绝:《为女民兵题照》。问题是,凡草和的诗会不会也和到伟人那首上去了呢?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

真正的兴趣,还是集中在和诗的手段。下面的两段对答(引帖),导出了凡草短小精悍的讲座。

(地址: http://www.tianyaxiaozhan.com/?action-blogdetail-uid-72-id-5553)


问:。。。是和了《为女民兵题照》。。。枪、场、志、装嘛。

答(凡草):和诗有几种,最简单的只要诗体相同,主题相同就行了。严格一些的有用韵,依韵和步韵的要求。用韵指的是用同一韵部的字。比方说,这首诗用的韵是“七阳”,是个大韵部,大概有166个字吧。凡是用了这个韵部的字,都属于“用韵”和诗。

依韵指的是和诗必须使用原诗里使用的押韵的字。这首诗里是“枪、场、装”。依韵不要求位置,这三个字可以用在任何一句的结尾来押韵。

步韵最难,不但只能用这三个字,连位置也必须固定。至于“志”,它不是押韵的字,用在不韵的那句里,可以不用管它。 不过,如果你想制定一个更严格的规则,只要能得到诗词界的认可,倒也不是不可以。反正都是文字游戏嘛。至于格律诗里的对仗,那是完全不同的定义。

我这首诗严格地说是和行者无疆的。因为主题相同, 都是看了女民兵的阅兵照有感而发的。"

问:在想, 若 B和A, C和B, D和C, ... 主题应该不会跑, 诗体就更不用说, 韵字也同集, 岂不是可以一直和下去? 理论上啦. 真正想说的是, 你和行者, 也等于和了原诗? 严格怎么讲?


答(凡草):打个比方吧,如果有一桌人,同席吃饭,同台做诗,有人拿出某甲的诗给大家看,并提议说我们来和某甲的这首诗吧,于是,大家和的都是某甲的,不管是不是步韵,也不管谁先写了出来后写了出来。

如果说,吃饭时,某乙拿出一首诗来给大家看,说,我的这首诗是和某甲的。同席的人诗兴大发,既可以和某乙的诗,也可以和某甲的诗,但是,原则上是必须要看过某甲的原诗再和,不可以直接从某乙的诗去和某甲的诗。万一某乙根本没把某甲的诗引出来,岂不是无的放矢了?再说,如果有人觉得某甲的诗好,有人觉得某乙的诗好,就只愿意和某人的,也没有硬性规定,你就不能和。



觉得后面的解答间接地回答了和诗的对应性。即,必须对照原诗,才可以谈和。换句话说,和了一首和了它诗的诗,是不能简单定论为任意对应相和的。

由此联想到《吕氏春秋·察传》中的故事。《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在公元前239写成。“察传”介绍了明察细解的重要性,否则,误差的传递是相当可观,甚至是致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01:0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见解 于 2009-10-10 09:37 AM 编辑

这篇《吕氏春秋·察传》还是当年在中学时学过的,印象还算深。但古文多年不习,很多虚词,表达还是淡漠了。参考了一些网上译文的某些细节,又重新操笔将之过了一遍。旨在介绍给没有接触过的网友,当当搬运工。不当之处,还望不吝指教。

吕氏春秋•察传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念:jue2, 古书上说的一种大猴子),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


译(见解): 当我们听到消息时一定要核实,否则(它)一传再传就会白为黑,黑为白;这样下去由于狗与玃猴相似,玃猴像母猴.而母猴又像人,但人与狗则相差悬殊,不可同语.这是不动脑筋之人易犯之大错.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译(见解): 听到什么就去深入了解, 会造益于自己,否则还不如没有听到.比如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得知管子(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处发现孙叔敖,了解并使用了他们这些人才,所以国强而称霸于诸侯.而吴王从太宰嚭那里听到了越王勾践的话,智伯从张武处得知了赵襄子的事,没有审察便轻信了传言,结果呢? 国破人亡.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念kuí, 传说中的一条腿的怪物; 乐正: 乐官名 )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译(见解):对待传言一定要深思熟虑, 涉及到人就更要诉之理性. 鲁哀公曾经问孔子, “乐正夔只有一条腿, 是这样吗?” 孔子答道: “从前舜想要用音乐广播教义于天下,于是让重黎从民间推举了夔并且加以任用为乐正. 夔随即校正六律,和谐五声,贯通八音,深得人心. 重黎又欲照此办理,找夔这样的人材. 夔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髓,治国之本.这样的调乐顺章之本领,只有圣人才能具备.既然我可以做到借音乐来治理天下,我一个人还不够吗?’ 所以才有’ 夔一人足够了’,而非’ 夔只有一足.’.” 宋朝时丁家没有水井,只有出门汲取,所以常常让一个家人专门打水.直到家中凿出井来,告知旁人,”我家挖了口井并得一人”. 于是便有好事者传说: “丁家挖井挖出一人!” 直到传遍全国,到了宋君王的耳中.他责手下人前去询查,丁氏答道:”不是从井中得到一人,而是这个人现在可以干别的事了.” 像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之误,还不如不传呢.子夏到晋国去,途中经过卫国,听到一个读过史书的人讲,”晋国军队有三豕渡黄河.”子夏回道,”不是这样,应该是己亥日过黄河。因为‘己’字与‘三’字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相似而已。” 等到了晋国, 询问此事, 的确如他所说, 晋过军队于己亥那天渡过黄河。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译(见解):很多言辞都似是而非, 似非而是的, 是非之间不可不分辨清楚. 这是圣人很谨慎小心的地方. 可是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只要追溯于事物的本来规律和人之常情, 就可以搞清楚是非了.


注:三豕渡(涉)河-成语解释
   
比喻文字传写或刊印讹误。三豕:应为“己亥”。同“三豕涉河”。



(古篆: 己亥涉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0 01: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晚了,明天再来拜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0 10:07:01 | 显示全部楼层
见解兄,你算是问对人了,凡草诗词造诣极深!
有时间来拜读你们的讨论和见解兄的翻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0 13:48:09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起源于凡草最近的一篇日志:“看女民兵阅兵照片,和行者无疆”。大家便可以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伟人的那首七绝:《为女民兵题照》。问题是,凡草和的诗会不会也和到伟人那首上去了呢?

To be, or not to be: tha ...
见解 发表于 2009-10-10 01:54 AM


受益!
仙草端的了得!

网上读到的似乎多是“步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0 13:5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云天 于 2009-10-10 02:51 PM 编辑
这篇《吕氏春秋·察传》还是当年在中学时学过的,印象还算深。但古文多年不习,很多虚词,表达还是淡漠了。参考了一些网上译文的某些细节,又重新操笔将之过了一遍。旨在介绍给没有接触过的网友,当当搬运工。不当之 ...
见解 发表于 2009-10-10 02:05 AM



JJ 好译! 很有钻研精神,赞!

不过,请接砖:
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夔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髓,治国之本.

明明是“舜曰”嘛, 还是欧该配老花镜?

顺问雅雾周末好!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0 20:5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没读懂。

谁给翻译成英文一哈?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0 22: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也问雅天周末好!

JJ 好译! 很有钻研精神,赞!

不过,请接砖:
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夔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髓,治国之本.
明明是“舜曰”嘛, 还是欧该配老花镜?

顺问雅雾周末好!  :) ...
云天 发表于 2009-10-10 02:50 P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0 22:32:46 | 显示全部楼层
2# 见解

今天忙了一天,总算坐下来了。见解翻译得很好。“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听了还要去调查一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0 22:3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ist 于 2009-10-10 11:37 PM 编辑

见解兄这么认真地考证翻译这篇古文,辛苦了!

原文和译文通读了一遍,受益非浅,不论是从认识原文的道理来讲,还是从学习见解兄的古文翻译来讲。

谢谢见解兄!原文有两个怪字不认识,见解兄就给配上了拼音和解释,感谢!

俺过去上学中文没学好,现在报名当小学生在这儿跟着凡草,见解兄,雅天和老瓦几位老师学习(对于是否拜老瓦为师有些犹豫,听老瓦那意思,应该来个中翻英他才能整明白:)))。

俺举手问三个问题: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在公元前239写成”
问题:公元前221年和公元前239年,哪个在先,哪个在后?(不要笑俺,俺把教授们常说的口头禅no question is stupid question在心里默念了一遍才鼓足勇气的:)))

“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见解兄的翻译:“音乐是天地间的精髓,治国之本”。
问题:得失之节是治国之本的意思吗?只照字面的意思是不是“决定得失的关键”的意思?

“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见解兄的翻译:只要追溯于事物的本来规律和人之常情, 就可以搞清楚是非了.
问题:“以为所闻”是啥意思?是不是“来代替道听途说”的意思?

许多地方自己不知道怎么翻译更好,看了见解兄的译文只有点头的份,比如把“缘物之情及人之情”翻译成“只要追溯于事物的本来规律和人之常情,”。

“晋过军队于己亥那天渡过黄河。”,过=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0 22:33:59 | 显示全部楼层
6# 云天

云妹子好眼力,我也同意,那句话应该是舜说的,“像夔那样的人,我有一个就足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0 22:40:01 | 显示全部楼层
4# mist

雾儿谬奖,多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0 22:4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凡草,不许谦虚!:)

周末愉快!

4# mist

雾儿谬奖,多谢了!
fancao 发表于 2009-10-10 11:40 P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0 22:54:13 | 显示全部楼层
10# mist


雾儿,
正好在这里,看到你的试卷,试着解答一下:
1。 公元前和公元后的纪元,就像正负数一样,以公元0年为0。公元后的,数字越大年代越近我们今天。公元前正好相反,就像负数,越大离我们越远。举个例子,西、东周朝从公元前1000多年到245年。随后是秦朝,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当然,周朝在秦朝以前。秦朝离我们更近一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0 23:05:02 | 显示全部楼层
10# mist
真老了,答了第一题,忘了后边的是什么了,只好抄下来。

“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见解兄的翻译:“音乐是天地间的精髓,治国之本”。
问题:得失之节是治国之本的意思吗?只照字面的意思是不是“决定得失的关键”的意思?

雾儿,
我觉得见解的译法是对的,当然你也是对的。
你是照字面的意思译的,但是,这里,他们讨论的是治国之道,引深下来,一个国家的“决定得失的关键”,也可以看成是治国之本,是不是?

“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见解兄的翻译:只要追溯于事物的本来规律和人之常情, 就可以搞清楚是非了.
问题:“以为所闻”是啥意思?是不是“来代替道听途说”的意思?

这里,见解是省略了,把两句并在一起了。我觉得,意思就是“只要追溯于事物的本来规律和人之常情,用这种办法来对待传闻,就可以搞清楚是非了。”
其实,我看东西很潦草,大概意思懂了就算了,不像你这么一句句推敲。要学习你的细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0 23:48:32 | 显示全部楼层
6# 云天

云妹子好眼力,我也同意,那句话应该是舜说的,“像夔那样的人,我有一个就足够了。”
fancao 发表于 2009-10-10 11:33 PM


仙草,欧特意带砖前来,自然眼睁得大些。

雅雾过谦。 欧中文斗大的字不识几个。  

老瓦,请上英译。

小学生欧躲一边旁听了。 JJ并各位周末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1 01:2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好!应该是早晨了。:)  俺周末比上班忙。迟复为歉。

凡草大姐布置的作业,俺答应了就是要完成的,也为了条理性地学习一下“和诗”小结。

多谢大家的意见和鼓励。其实也不属于“翻译”,这里诸位各个都博古通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1 01:30:09 | 显示全部楼层
见解兄,你算是问对人了,凡草诗词造诣极深!
有时间来拜读你们的讨论和见解兄的翻译。
mist 发表于 2009-10-10 11:07 AM


阿雾说的没错。凡草不凡---俺以前就说过此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1 01:4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见解 于 2009-10-11 12:18 PM 编辑
JJ 好译! 很有钻研精神,赞!

不过,请接砖:
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夔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髓,治国之本.
明明是“舜曰”嘛, 还是欧该配老花镜?

顺问雅雾周末好!  :) ...
云天 发表于 2009-10-10 02:50 PM


欣见小云来顶线。

呵呵,还心里想,这篇小文云前辈(ZT :) )一定早读了N遍了,不会来了,高射炮打蚊子么,浪费弹药。谁让俺没仔细检查呢?这就是个作业么。

串了行,张冠李戴了。俺忙到夜里倒也需要花镜了,还纳闷:这乐正怎么这么狂妄,自己说“一足。。。”,就翻了下去,还想,那贝多芬不也说,“世界上只有一个。。。”么?

砸得好,只是可惜了砖,俺诗译还没结稿那。:) 不过快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1 01:4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没读懂。

谁给翻译成英文一哈? :))
老瓦 发表于 2009-10-10 09:54 PM


俺也没读太懂;俺再要翻成蹩脚英语你就更不懂了。

毛遂一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1 01:50:32 | 显示全部楼层
2# 见解

今天忙了一天,总算坐下来了。见解翻译得很好。“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听了还要去调查一番。
fancao 发表于 2009-10-10 11:32 PM


总结得好。用俗话来说,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1 02: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见解 于 2009-10-11 09:34 PM 编辑
见解兄这么认真地考证翻译这篇古文,辛苦了!

原文和译文通读了一遍,受益非浅,不论是从认识原文的道理来讲,还是从学习见解兄的古文翻译来讲。

谢谢见解兄!原文有两个怪字不认识,见解兄就给配上了拼音和解释, ...
mist 发表于 2009-10-10 11:33 PM


阿雾读的真仔细!根基也看得出来(理解很准)。如今“标准”译文也不少,但还是想用自己的话组织一下。多谢凡草,帮助解答。

后面两个问题凡草说的很接近。确实没有完全扣字,而是结合前后文。或称为“意译”?

“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以为所闻”是啥意思?是不是“来代替道听途说”的意思?

俺认为, "物之情及人之情,为所闻": 是个搭配用法, 即, 把所闻所见用事物的规律和人之常情来看待, 的意思. 阿雾以为如何?

但头一个问题,需确实要俺给出解答。两个年号(BC)是从网上摘来的。俺的理解是,大批的分部著作是在 239 BC  完成的,而于 221 BC 集体编纂出《吕览》来的。前者是秦代初期,而后来吕已经是丞相了。这方面信息不是很多,而且多为互相引用。估计是这段叙述的措词不是那么明确。

谢阿雾指出 TYPO:  "晋过军队". 刚买了个新机子,飞快。可键盘的排列不够习惯,把俺整苦了,白字连篇!总得回去改。


“听老瓦那意思,应该来个中翻英他才能整明白:)))。” ----  老瓦也是诗人(写/译了很多诗)。他那是激将法,不太舍得砖砸古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1 22:54:5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凡草的解答。

看了你的解答,心里踏实了。

之所以问那个STUPID的问题,是因为看到这句话“《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在公元前239写成”便糊涂了。俺看完这句话后的错觉是写成(公元前239年)在前,编纂在后(公元前221年前后)。







10# mist


雾儿,
正好在这里,看到你的试卷,试着解答一下:
1。 公元前和公元后的纪元,就像正负数一样,以公元0年为0。公元后的,数字越大年代越近我们今天。公元前正好相反,就像负数,越大离我们越远。举个 ...
fancao 发表于 2009-10-10 11:54 P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1 23: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ist 于 2009-10-12 12:02 AM 编辑

再谢凡草的耐心答疑。

俺也一样,老了,记性不好了(从来就没好过:))),啥都记不住了。

看你的讲解,就什么都清楚了。谢谢!

俺看东西都是一带而过,一目十行的。俺古文太差,只好一句话一句话地看,这才有了上面的问题。只有好好看的文章俺才仔细读,这时的仔细可能和职业病有关吧。

10# mist
真老了,答了第一题,忘了后边的是什么了,只好抄下来。


雾儿,
我觉得见解的译法是对的,当然你也是对的。
你是照字面的意思译的,但是,这里,他们讨论的是治国之道,引深下来,一个国家的“决定得失 ...
fancao 发表于 2009-10-11 12:05 A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1 23: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雅天真会开玩笑

仙草,欧特意带砖前来,自然眼睁得大些。

雅雾过谦。 欧中文斗大的字不识几个。  

老瓦,请上英译。

小学生欧躲一边旁听了。 JJ并各位周末好! ...
云天 发表于 2009-10-11 12:48 A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1 23: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ist 于 2009-10-12 12:11 AM 编辑

见解兄,

你写这篇文章肯定下了许多功夫,不仔细读,对不起作者花费的心血。

“俺认为, "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 是个搭配用法, 即, 把所闻所见用事物的规律和人之常情来看待, 的意思. 阿雾以为如何?”

虽然俺不知道正确答案,但俺完全认可你这样的解释!

你下面有关“吕氏春秋”和“吕览”的年代的解释也清楚了许多。

TYPO谁都有,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不妨碍对原文的理解。俺打字,有时眼睛不看要挑的字的数字号,也经常挑了错的数字,结果出来的是别字。

谢谢对老瓦的介绍。

阿雾读的真仔细!根基也看得出来(理解很准)。如今“标准”译文也不少,但还是想用自己的话组织一下。多谢凡草,帮助解答。

后面两个问题凡草说的很接近。确实没有完全扣字,而是结合前后文。或称为“意译”?

“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以为所闻”是啥意思?是不是“来代替道听途说”的意思?

俺认为, "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 是个搭配用法, 即, 把所闻所见用事物的规律和人之常情来看待, 的意思. 阿雾以为如何?

但头一个问题,需确实要俺给出解答。两个年号(BC)是从网上摘来的。俺的理解是,大批的分部著作是在 239 BC  完成的,而于 221 BC 集体编纂出《吕览》来的。前者是秦代初期,而后来吕已经是丞相了。这方面信息不是很多,而且多为互相引用。估计是这段叙述的措词不是那么明确。

谢阿雾指出 TYPO:  "晋过军队". 刚买了个新机子,飞快。可键盘的排列不够习惯,把俺整苦了,白字连篇!总得回去改。


“听老瓦那意思,应该来个中翻英他才能整明白:)))。” ----  老瓦也是诗人(写/译了很多诗)。他那是激将法,不太舍得砖砸古文。。。 ...
见解 发表于 2009-10-11 03:04 A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1 23: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这句话,笑死俺了,真逗

串了行,张冠李戴了。俺忙到夜里倒也需要花镜了,还纳闷:这乐正怎么这么狂妄,自己说“一足。。。”,就翻了下去,还想,那贝多芬不也说,“世界上只有一个。。。”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3 19:0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fancao 于 2009-10-13 10:57 PM 编辑

23# mist
雾儿,
你不但聪明,而且和善。以你的学识,岂会不知道公元纪年!
你不过是婉转地指出这里的问题罢了。:)

仔细看了这个帖子,我觉得这里提到的前221是对战国末年的注解。因为秦始皇是从那时候开始一统七国大业的,在前221年当上了始皇帝,建立了秦朝。

《吕氏春秋》应该在前239年成书。 吕不韦曾经在咸阳城门悬赏,千金改一字。因为他辅佐嬴政当了国王,在秦国以仲父自居,威势赫赫,谁也不敢改。

而嬴政是在前238年举行加冕典礼,正式亲政的。随后他就开始清扫吕不韦的势力,杀了嫪毐,囚禁了赵太后,放逐了吕不韦。吕不韦不久就死了,因此,不可能在那以后再编《吕氏春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4 02: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凡草,现在已经是凌晨三点了,我早上还得去开会。本来想去睡觉了,可看到夸俺的这帖,不能不回:)

凡草,太谢谢你了,又跟你学到了些历史知识!这些年号,你咋能记得那么清楚啊,俺咋啥也记不住呢?

23# mist
雾儿,
你不但聪明,而且和善。以你的学识,岂会不知道公元纪年!
你不过是婉转地指出这里的问题罢了。:)

仔细看了这个帖子,我觉得这里提到的前221是对战国末年的注解。因为秦始皇是从那时候开始一统 ...
fancao 发表于 2009-10-13 08:05 P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4 13:0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见解 于 2009-10-14 05:48 PM 编辑
23# mist
雾儿,
你不但聪明,而且和善。以你的学识,岂会不知道公元纪年!
你不过是婉转地指出这里的问题罢了。:)

仔细看了这个帖子,我觉得这里提到的前221是对战国末年的注解。因为秦始皇是从那时候开始一统 ...
fancao 发表于 2009-10-13 08:05 PM


谢凡草更正. 这是"察传"活学活用的一个典范! :)

完全同意对阿雾的评价 --- CREDIT also goes to her; 俺虽然试图对阿雾认真负责的态度给个交代, 但没有察到底, 误人误己不浅. 也谢谢云天纠错, sharp eyes. :)

先找来完整秦大事年表:

秦始皇嬴政大事年表(ZT)  

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  一岁   嬴政出生与赵国都城邯郸。是年,秦王将王龁攻取赵国武安,秦将司马梗攻取赵国太原。   
秦昭王四十九年(前258)  二岁  秦将王龁代王陵继续进攻赵都邯郸。   
秦昭王五十年  (前257)  三岁   魏信陵君魏无忌、楚春申君黄歇分别率兵救赵,秦将郑安平降赵,秦军大败于河东。   
秦昭王五十一年(前256)  四岁   秦灭西周,周赧王卒。秦攻取韩国阳城、负黍。   
秦昭王五十二年(前255)  五岁   秦相范雎死。   
秦昭王五十三年(前254)  六岁   秦攻取魏河东吴城。魏进攻秦在东方的陶郡,灭卫国。   
秦昭王五十四年(前253)  七岁   楚临时徙都到巨阳。   
秦昭王五十五年(前252)  八岁   此年无大事可记载。   
秦昭王五十六年(前251)  九岁   秦昭王薨。燕派60万大军攻赵,被赵将廉颇大败,赵进围燕国都城。   
秦孝文王元年 (前250)   十岁    孝文王即位三天而病卒,太子楚(即异人)即位,是为秦庄襄王。   
秦秦庄王元年 (前249)   十一岁  秦任吕不韦为相国。秦灭东周君,攻取韩国成皋、荥阳,建立三川郡。   
秦秦庄王二年 (前248)   十二岁  秦取魏、赵的高都等37城、李斯为舍人。   
秦秦庄王三年 (前247)   十三岁  秦庄襄王死,嬴政即秦国王位。魏信陵君魏无忌率赵、魏、韩、楚、燕五国联军败秦将蒙骜于河外。   
秦王政元年  (前246)    十四岁 秦攻占上党郡全部,派蒙骜平定晋阳,重建太原郡。开郑国渠。   
秦王政二年  (前245)    十五岁  秦攻取魏国的卷。   
秦王政三年  (前244)    十六岁  秦将蒙骜攻取韩13城。   
秦王政四年  (前243)    十七岁  秦国发生蝗虫灾害,百姓纳粟千石拜爵一级。   
秦王政五年  (前242)    十八岁  秦将蒙骜攻取魏酸枣等20城,建立东郡。   
秦王政六年  (前241)    十九岁  秦攻取魏国朝歌。秦迁卫君角于野王,以为秦国的附庸。赵将庞暖率韩、赵、魏、楚、燕五国联军攻秦,进至蕞地。   
秦王政七年  (前240)    二十岁   秦攻取赵国的龙、孤、庆都。秦攻取魏国的汲。秦将蒙骜死。   
秦王政八年  (前239)    二十一岁    秦封嫪毐为长信侯。   
秦王政九年  (前238)    二十二岁    秦王政于蕲年宫加冠亲政,平定嫪毐叛乱。秦将杨瑞和攻取魏国的首垣、蒲、衍氏。   
秦王政十年  (前237)   二十三岁    秦免除吕不韦的相国职务。   
秦王政十一年  (前236) 二十四岁    王翦、杨瑞和等人攻赵,取阏与等9城。   
秦王政十二年  (前235) 二十五岁    秦发四郡兵助魏攻楚。吕不韦死。  
秦王政十三年  (前234) 二十六岁    秦攻取赵国的平阳、武城,杀赵将扈辄,斩首10万。   
秦王政十四年  (前233) 二十七岁    赵将李牧大败秦军。韩非入秦,旋即受谗被迫自杀。   
秦王政十五年  (前232) 二十八岁    秦军分二路大举攻赵,再次被赵将李牧所败。   
秦王政十六年  (前231) 二十九岁    韩向秦献南阳地,秦派内史腾为南阳假守。魏向秦献丽邑。   
秦王政十七年  (前230) 三十岁      秦内史腾攻韩,俘韩王韩安,建立颍川郡华阳太后卒。民大饥。   
秦王政十八年  (前229) 三十一岁      秦将王翦、杨瑞和率大军攻赵都邯郸,李牧率赵军抵拒。秦用离间计陷害李牧,赵起用赵葱、颜聚代李牧为将。   
秦王政十九年  (前228) 三十二岁      秦军大破赵军,俘虏赵王迁。赵公子嘉出奔代,自立为代王。秦王政生母赵太后卒。   
秦王政二十年  (前227) 三十三岁      燕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未能成功。秦将王翦、辛胜攻燕、代,在易水西岸击败燕、代联军。   
秦王政二十一年  (前226) 三十四岁    秦军攻克燕国都城蓟,燕王喜迁至辽东。秦将王贲伐楚,取十余城。   
秦王政二十二年  (前225) 三十五岁    秦将王贲水灌魏都大梁城,魏王假降,魏亡。秦设右北平郡、渔阳郡、辽西郡。秦将李信、蒙武攻楚,被楚将项燕打败。  
秦王政二十三年 (前224) 三十六岁 秦将王翦、蒙武率60万大军大破楚军,楚将项燕兵败被迫自杀。秦设上谷郡,广阳郡。  
秦王政二十四年 (前223) 三十七岁 秦军攻入楚都寿春城,俘虏楚王负刍,楚亡。秦设置楚郡。  
秦王政二十五年 (前222) 三十八岁 秦将王贲攻取艳辽东、附录燕王喜,燕亡。秦将王贲攻取代,俘虏代王嘉,赵亡。秦平定楚国江南地区,设置会稽郡。  
秦王政二十六年 (前221) 三十九岁 秦将王贲攻齐,俘虏齐王建,齐亡。秦至此完成统一山东六国大业。秦王政上皇帝称号,号“始皇帝”。改正朔,易服色,以水为德。除谥法。分天下36郡。更名民曰黔首。收天下兵器,聚集咸阳,销铸12金人及钟了。统一度量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徙天下富豪12万户于咸阳。
  
秦王政二十七年 (前220) 四十岁 巡陇西、北地二郡,出鸡头山。治驰道。赐民爵一级。  
秦王政二十八年 (前219) 四十一岁 修灵渠。造阿房宫,为太极庙。出巡东南郡县,泰山封禅;等芝罘,刻石。旋之琅邪台,刻石颂德;派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过彭城,之衡山,乘舟至湘山祠,自南郡由武关归咸阳。  
秦王政二十九年 (前218) 四十二岁 出巡东游,在博浪沙险遇刺客,铁锤误中副车,令天下大索十日。登芝罘,刻石。旋之琅邪,经上党回咸阳。  
秦王政三十年 (前217) 四十三岁 此年无大事可记载。  
秦王政三十一年 (前216) 四十四岁 使黔首自实田。于咸阳与武士四人微行,在兰池遇盗,下令关中大索20日。  
秦王政三十二年 (前215) 四十五岁 秦始皇出巡北部边地之碣石,刻石于碣石门。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坏城郭,决通堤防。派将军蒙恬发兵30万北击匈奴,掠取河南地。  
秦王政三十三年 (前214) 四十六岁 发逋亡、商人、婿等50万人徙戍五岭。  
秦王政三十四年 (前213) 四十七岁 谪治狱不直者筑长城及南方越地。下《焚书令》。  
秦王政三十五年 (前212) 四十八岁 修直道。坑杀儒生460人于咸阳。公子嬴扶苏因进谏触怒始皇帝,使令他离开京师到上郡任蒙恬所统率的大军的监军。  
秦王政三十六年 (前211) 四十九岁 东郡有陨石落地,黔首刻石曰:“始皇帝死而天下分。”朝廷使者从关东回咸阳,夜间在华阴平舒道,有人持壁遮拦使者,说:“今年祖龙死。”迁民3万户于北河、榆中,拜爵一级。  
秦王政三十七年 (前210) 五十岁 第五次出巡。由咸阳出发,左丞相李斯随从。行至云梦,望祀虞舜。登庐山,浮江下,观籍河,渡海渚,过丹阳,至钱塘,临浙江。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刻石颂德。憩于阼湖,游会稽,渡江乘。并海北上,至琅邪。有琅邪北至荣城山,又至芝罘,射杀一巨鱼。归途中,至平原津患病。七月丙寅日,秦始皇病死于沙丘平台。


由表可见, 吕不韦于入相后的十余年中(249-239BC)编篡了《吕氏春秋》; 随着秦氏江山的壮大崛起和他的有恃无恐, 胡作非为, 他也逐渐淡出画面, 直至235BC死去.

凡草提到的"城门悬赏,千金改一字", 导出了成语"一字千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4 16:54:41 | 显示全部楼层
(ZT) 互动百科

"《吕氏春秋·先识》-作品简介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在公元前239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 ...  


上面一段就是当时摘选的出处. 也曾查了百度, 有同样的描述. 现在看来, 这是一段最含糊的叙述; 百度家族似乎还没有维基百科可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4 16:5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见解 于 2009-10-14 05:59 PM 编辑

(ZT) 《吕氏春秋》中的成语

安徽 鲍亚民

【一窍不通】《吕氏春秋·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 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於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后以“一窍不通”喻一点也不懂。

【三豕涉河】《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 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作“三豕渡河”。后多以喻文字的讹误。

【瞻蒲劝穑】看见菖蒲初生,便督促农民及时耕种。语本《吕氏春秋·士容 论》:“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於是始耕。”

【盗锺掩耳】《吕氏春秋·自知》:“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 以椎毁之,锺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掩)其耳。”后以“盗锺掩耳”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豕亥鱼鲁】《吕氏春秋·察传》载有“己亥”误作“三豕”的故事。晋葛 洪《抱朴子·遐览》:“书字人知之,犹尚写之多误。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此之谓也。”后以“豕亥鱼鲁”谓书籍传写或刊印中的文字错误。

【贪小失大】《吕氏春秋·权勋》:“达子又帅其馀卒,以军於秦周,无以赏,使人请金於齐王,齐王怒曰:‘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於美唐甚多。此贪於小利以失大利者也。”后以“贪小失大”指因贪图小便宜而失掉更大的利益。

【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吕氏春秋·审为》:“中山公子牟谓詹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后以“身在江湖,心存魏阙”指虽不居官,仍关怀朝政。

【连枝同气】《吕氏春秋·精通》:“故父母之於子也,子之於父母也,一 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旧题汉苏武《诗》之一:“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后以“连枝同气”比喻同胞兄弟姐妹或情如兄弟的亲密关系。

【逐臭之夫】典出《吕氏春秋·遇合》:“人有大臭者,其亲戚兄弟妻妾知 识无能与居者,自苦而居海上。海上人有说其臭者,昼夜随之而弗能去。”后以“逐臭之夫”喻嗜好怪僻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4 22:49:22 | 显示全部楼层
29# mist

这么辛苦?可别累坏了!
我哪有这么好的记性,大朝代大事件大人物能记住几个就到头了。
好在现在不用记忆,溜狗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4 22:51:34 | 显示全部楼层
32# 见解

见解辛苦了。
把这些成语搬出来真得很有帮助。很多成语都忘了出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5 08:44:54 | 显示全部楼层
29# mist

这么辛苦?可别累坏了!
我哪有这么好的记性,大朝代大事件大人物能记住几个就到头了。
好在现在不用记忆,溜狗吧。
fancao 发表于 2009-10-14 11:49 PM


这就是溜狗哇. 否则光TYPING就赶上写论文了.

要是早溜不就都清楚了吗.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5 08:49:58 | 显示全部楼层
32# 见解

见解辛苦了。
把这些成语搬出来真得很有帮助。很多成语都忘了出处了。
fancao 发表于 2009-10-14 11:51 PM


吕氏虽有私心, 但编篡的这些文献还是影响深远的. 这里面的成语好几个根本不用/知道---覆盖的太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5 23:4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今天困死了,上下眼皮直往一起沾。

谢谢凡草。

29# mist

这么辛苦?可别累坏了!
我哪有这么好的记性,大朝代大事件大人物能记住几个就到头了。
好在现在不用记忆,溜狗吧。
fancao 发表于 2009-10-14 11:49 P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5 23:45:22 | 显示全部楼层
见解兄,你那么认真地查了年号,还贴了那么多成语,辛苦了!

看到你上面引的“互动百科”那段话了,说得不科学,让人迷惑。

这就是溜狗哇. 否则光TYPING就赶上写论文了.

要是早溜不就都清楚了吗. :)
见解 发表于 2009-10-15 09:44 A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天涯小站

GMT-5, 2024-4-25 03:39 PM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