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天涯小站 2.0 返回首页

Chang_Le的个人空间 http://www.smallstation.net/?11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国乐名曲:二胡和二胡曲“二泉映月”

热度 7已有 608 次阅读2020-7-29 11:13 AM |个人分类:国乐名曲| 国乐, 二胡, 阿炳, 二泉映月

前面我们介绍的几种乐器都是拨弦(或叫弹弦)乐器,这次开始介绍擦弦(或叫拉弦)乐器。中国当代最常见的擦弦乐器是二胡。

 

二胡又称“胡琴”,“二胡”实际就是“二弦的胡琴”之意。“胡琴”的名称最早见于唐代,意为“北方胡人的琴”,当时是一些拨弦和擦弦乐器的通称,以后才逐渐单指擦弦乐器。

 

一般认为,二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的奚琴(有的史料也写作“嵇琴”)。其形制与当代的二胡相近,都是手把型的“颈”穿过圆筒型的音箱,张两根弦;但与二胡最大的不同是,二胡是用马尾弓擦弦,而奚琴是用竹片擦弦。用竹片擦弦的乐器在世界其它地方没有发现,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独有的。奚琴在宋代史料中仍有提及,但宋以后就基本不见记载了。这原因也不难想象,用竹片擦弦显然不如用马尾弓子擦弦的效果好。

 

在元代出现了马尾弓擦弦的胡琴的记载,见《元史·礼乐志》“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顾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应该说明,用马尾弓擦弦据信是从中亚的阿拉伯地区传到中国北方的,阿拉伯地区的弓擦乐器拉巴卜(rabab)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见英文维基百科“rababhttps://en.wikipedia.org/wiki/Rubab_(instrument)#History )。 关于二胡的更多信息,见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A%8C%E8%83%A1/138082

 

 

下面欣赏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众所周知,这是著名民间艺人阿炳创作的。阿炳原名华彦钧(18931950),是无锡洞虚宫道观偏殿雷尊殿“当家道士”华清和的私生子。华清和精于道教音乐,会演奏多种民间乐器。阿炳十岁开始跟父亲学习二胡、琵琶、三弦和笛子等乐器,并参与做法事,十五六岁时已成为一名出色的乐师。华清和去世后,阿炳继承了雷尊殿“当家道士”职位。由于旧社会的影响,阿炳染上了吸毒和宿娼的陋习。约34岁时阿炳因梅毒导致双目失明,无力再参与法事工作,只得以街头卖艺为生。应该说明的是,这些基本事实在杨荫浏先生写的“瞎子阿炳小传”一文(载1952年万叶书店出版的《瞎子阿炳曲集》)中都有所提及。唯有关于阿炳的死因,杨先生文中说因病去世,但近些年有人说阿炳是上吊自杀的。据说《无锡市地方志》也记载阿炳是患病身亡,所以自杀只是一种传说。

 

“二泉映月”是1950年由当时在中央音乐学院工作的杨荫浏,曹安和二位先生到无锡为阿炳的演奏录音,共录了二胡,琵琶曲各三首,“二泉映月”就是其中一首二胡曲。其后,杨荫浏等先生根据录音对乐曲进行记谱和研究。1952年,上海万叶书店出版了由杨荫浏,曹安和,储师竹合编的《瞎子阿炳曲集》,包括录制的六首乐曲。此后,这些乐曲,特别是其中的“二泉映月”,广为流传,深受喜爱。“二泉映月”表现了作者在旧社会饱尝辛酸和倔强不屈的性格。有人认为这个曲名是别人所加。关于“二泉映月”曲名由来的不同说法,见拙文“初到音研所,在缪天瑞先生指导下撰写音乐词典条目”:

https://smallstation.net/home.php?mod=space&uid=112&do=blog&id=31141

 

关于二胡曲“二泉映月”的更多信息,见百度百科,但其中“曲名由来”一节叙述得并不确切: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A%8C%E6%B3%89%E6%98%A0%E6%9C%88/726

 

 

下面是阿炳演奏“二泉映月”的录音,是1950年杨荫浏,曹安和先生在无锡为阿炳录制的:

 

阿炳胡琴獨奏《二泉映月》1950年原版錄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gYAj0KL4fA&ab_channel=PaddyL


 


下面是彭修文编曲的二胡与乐队演奏的“二泉映月”,由著名二胡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王国潼教授二胡独奏,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协奏,张列指挥:

 

二泉映月 王国潼二胡独奏 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协奏 张列指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wL-I2k4Bk&ab_channel=AngLamSeng


 

 

下面是作曲家吴祖强先生改编的(西方)弦乐合奏“二泉映月”的一个视频,由中国交响乐团演奏:

 

The Moon Mirrored in the Pool 二泉映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QLPxRrAKfs&ab_channel=kwwkwwkww

 

 

 



 


路过

雷人

握手
6

鲜花

鸡蛋

扔鞋

抱抱

大哭

刚表态过的朋友 (6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3 个评论)

回复 滨州 2020-7-30 11:00 AM
看到有文章说杨荫浏,曹安和因录音器材原因不能多录,说好以后再去。不料阿陃不久便离世,肯定有很多乐曲因此失传。可惜!
回复 Chang_Le 2020-7-30 12:56 PM
滨州: 看到有文章说杨荫浏,曹安和因录音器材原因不能多录,说好以后再去。不料阿陃不久便离世,肯定有很多乐曲因此失传。可惜! ...
是,杨荫浏也在文章中说过,当时与阿炳说好明年再来录。。。真是可惜!
回复 沙枣花 2020-8-1 09:24 PM
听了两遍阿炳的录音。可惜录音效果不太好。王国潼和闵惠芬的都听了几遍,都好听。二胡拉弦的质感很强,我一直感觉二胡那种如诉如泣的效果是最好的。改编后的西乐弦乐演奏,感觉就是音乐好听,情感表达差一点点。
回复 Chang_Le 2020-8-2 06:52 AM
沙枣花: 听了两遍阿炳的录音。可惜录音效果不太好。王国潼和闵惠芬的都听了几遍,都好听。二胡拉弦的质感很强,我一直感觉二胡那种如诉如泣的效果是最好的。改编后的西乐 ...
谢谢评论。我也同意表达如泣如诉的效果确实是二胡的一个长项;用西方弦乐演奏的“二泉映月”感觉其感情表达差一点点,我想是因为有二胡在那比着。当然这几种版本各有特点,也各有所长吧。
回复 阿理郎 2020-8-6 08:47 AM
我是“乐盲”,没有音乐的耳朵,脑子里也没有音乐细胞。多蒙常乐精心安排的系列讲座,我虽然自知还远没有脱盲,多少了解了一些基本名称和脉络。

我以前有意无意地听过一些《二泉映月》的片段,也可能听过几小节阿炳的演奏。通过这次介绍,听全了阿炳的整个录音,又听了后人的独奏、合奏,生出一点外行人的感受。踌躇再三,写了下来,作为不及格的学生的作业,聊博一笑。如有冒昧,恭请宽宥。

单纯从曲子讲,后人的演奏听着明显“干净”,流畅。我猜测这是因为改编者们大概都受过正规的乐理训练,知道如何使乐曲更符合创作规范。不过仅对于我个人而言,由于从小在江南长大,引起我对江南民间曲调回味的偏偏就是那些被从阿炳演奏中略去的手法或过门。我不懂任何乐器,只是在早期生活中被动地接触(或者说被“灌输”)了一些江南丝竹的韵律(旋律?),当然没有资格评论这些删节对绝大多数听众的得失。另外,因为在听阿炳的录音时我一直看着他的照片,心里不免想到他的人生遭遇,他的晚景。猜测他在录音时的身体和精神面貌,他当时的心情和期望。又进一步猜测他之前创作这段乐曲的动机、街头演奏时他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听众、他当时是什么心情、对演奏结果有什么样的期待。尽管我对这些问题都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相信后来的改编者及表演者们在这些方面与他肯定是大相径庭的。我推测从杨荫浏先生开始到后来的二胡大师们,他们希望把这个民间乐曲推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我相信他们希望由此推出的不仅是一种演奏的技巧,更有中华文化的瑰丽和深沉,而这些想法也融入了他们的改编及演奏中。这当然很好,只是这是阿炳的初衷吗?换句话说,我们通过《二泉映月》要给现代人一个什么样的阿炳呢?
回复 fanghua 2020-8-6 11:11 PM
阿理郎: 我是“乐盲”,没有音乐的耳朵,脑子里也没有音乐细胞。多蒙常乐精心安排的系列讲座,我虽然自知还远没有脱盲,多少了解了一些基本名称和脉络。

我以前有意无意 ...
阿理郎的帖子很有意思!令人深思。
回复 Chang_Le 2020-8-7 12:27 PM
阿理郎: 我是“乐盲”,没有音乐的耳朵,脑子里也没有音乐细胞。多蒙常乐精心安排的系列讲座,我虽然自知还远没有脱盲,多少了解了一些基本名称和脉络。

我以前有意无意 ...
谢谢分享您听“二泉映月”的感受。您太客气了,我觉得您说得很好,也说在点子上了。首先,您感到“后人的演奏听着明显‘干净’,流畅。” 我觉得很确切;进而您感到改编者们的想法和阿炳的初衷未必吻合,我觉得也是事实。因为很明显,他们的社会地位很不一样,阿炳是民间艺人,他是要卖艺谋生的,有时也会抒发自己悲凉的情感;而专业演奏家,作曲家,以及音乐学家,他们的目的您也提到了,是为了把这样好的音乐继承下来,并向全国和世界推出。说到继承改编,我觉得也有不同侧重和层面。如果要确切继承,那按阿炳的录音记下的谱子一音不改地演奏就是了,实际也确实有这样的演奏,当然学得有多像是水平问题。经过一定改编的版本,比如上文中介绍的两个,肯定是有他们的想法的。至于改编得成功与否,要看广大听众的评说及时间的考验了。
回复 Chang_Le 2020-8-7 12:29 PM
fanghua: 阿理郎的帖子很有意思!令人深思。
同感。
回复 阿理郎 2020-8-8 11:38 AM
fanghua: 阿理郎的帖子很有意思!令人深思。
多谢理解和支持。
回复 阿理郎 2020-8-8 11:39 AM
Chang_Le: 谢谢分享您听“二泉映月”的感受。您太客气了,我觉得您说得很好,也说在点子上了。首先,您感到“后人的演奏听着明显‘干净’,流畅。” 我觉得很确切;进而您 ...
多谢包涵和指教。

很高兴知道了也有人在仿照阿炳的原曲在演奏。记得你在前面介绍经典的交响乐时,同一个曲子,会提供两三个乐团的演奏录像和录音。据说不同的指挥和演奏家对同一作品会有不同的诠释和处理,尽管我这辈子肯定达不到这样的鉴赏水平,我却喜欢音乐领域里的这种自由。俄国人会坚信他们才能正确理解柴科夫斯基,但不妨让别国的乐团在俄国演奏老柴的作品;维也纳更是欢迎世界各国的乐团或演奏家去表演莫扎特的作品。每个听众有他的偏好,同一个人听同一个曲子,在不同的时间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寄托。我真诚地希望世界上多一点包容。
回复 Chang_Le 2020-8-8 04:08 PM
阿理郎: 多谢包涵和指教。

很高兴知道了也有人在仿照阿炳的原曲在演奏。记得你在前面介绍经典的交响乐时,同一个曲子,会提供两三个乐团的演奏录像和录音。据说不同的指 ...
别客气。您说 "每个听众有他的偏好,同一个人听同一个曲子,在不同的时间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寄托。"  确实如此。
回复 漫人 2020-8-21 10:52 PM
很有意思,谢谢常乐兄的介绍。觉得阿炳虽然是个音乐天才,但毕竟不是科班出身,不一定知道乐曲创作的理论、机制和技巧。后人在编排的时候,肯定考虑到了这些。

古人作曲,后人编排,西洋人也这么做,我就在绿山教授的讲座里,听到过柏辽兹编排的《马赛曲》,场面宏大,听着让人热血沸腾。所以,很难说究竟是原作好还是编排的好,看各人的口味吧。

关于《二泉映月》,我是一直都有好些想法。关于标题,我以前看到的文章大概都引用了祝说,直到今天看到你那篇关于《二泉映月》标题的文章。实际上我更倾向于祝说,主要是基于我对《二泉映月》的理解。看近期有没有时间把这些想法写下来。
回复 Chang_Le 2020-8-25 06:26 AM
漫人: 很有意思,谢谢常乐兄的介绍。觉得阿炳虽然是个音乐天才,但毕竟不是科班出身,不一定知道乐曲创作的理论、机制和技巧。后人在编排的时候,肯定考虑到了这些。

...
谢谢漫人兄。确实,音乐欣赏是很主观的事,所以原作好还是改编的好,看各人的口味。

关于“二泉映月”标题的由来及对乐曲的理解,期待看到漫人兄的高见。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天涯小站

GMT-5, 2024-4-18 11:00 PM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