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无疆行者 于 2009-1-5 01:30 PM 编辑
"对不起,您两次发表间隔少于 60 秒,请不要灌水!"
我读黄诗
诗到两宋, 音韵可能有了变化, 但近体诗的格律始终一如前朝. 一般人作诗, 往往四平八稳, 平仄合度,起承转合得体, 但也过于满足一板一眼, 偶有佳构, 在唐诗的万丈光芒下, 也黯然失色. 诗至山谷, 风格一变. 谋篇讲”奇正相生”, 句子段落可以跳跃, 仅凭想象的内在联系来接续; 句法刻意追求拗句, 有时字句颠倒, 语感起伏, 形成了特殊的音律; 另外, 熬炼诗眼, 广泛运用流动的对偶, 以及新奇的比喻, 增加了阅读的快感; 再就是著名的黄氏”点金术”, 变前人旧物以为新, “化腐朽为神奇”.
山谷的影响很大, 不仅仅是对那些身属”江西诗派”或后来推崇”江西诗派”的人来说. 就是一些后来反对”江西诗派”的人, 入过派后来又想脱离其影响的人, 或者当时干脆无派而自寻独立的人, 都往往对山谷本人(甚至陈后山)推崇有加. 是什么因素使得推崇和反对的两派有如此强烈的感受, 是我决心花时间读山谷诗的原因之一.
基本上讲, 宋诗以”赋”为主, 少有”比兴”, 所以毛泽东对陈毅说, 宋诗不懂”形象思维”, 读来”味同嚼蜡”. 持类似观点的人不少, 多想把唐宋并提, 而没有想到宋诗可以是唐诗的一个补充. 事实上, 不少宋诗的创作, 包括山谷诗, 拓宽了诗的题材, 发展了作诗的方法, 某些方面更细化了事物的描述, 但也没有完全跳出唐诗已经开拓的疆域和建设好的架构(宋词的发展, 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这一点), 很多也脱离了具体的生活环境. 这也是为什么以后的文人在”书斋”里, 靠翻”古籍”来掉”书袋”也能作诗, 但再不能作出超越前人的好诗了.
早在南宋末, 写《诗话》的严羽对宋诗就有一个总结, 说”以文字为诗, 以才学为诗, 以议论为诗”. 山谷, 包括后来学他的人, 一向为人”垢病”的就是”砌典”, 进而读来不爽而生”晦涩”, 尤其山谷, 颇能传”以文字才学为诗”之神. 平心而论, 堆砌”古人”的典故, 不仅仅是”掉书袋”的问题, 还是需要些技巧的. 借助”古人”, 但不要古人完全替代自己, 需要一定的笔力来”熔铸”. “挚鲸”或”如椽”的大笔, 不是把古人的诗句简单编排成自己的作品, 而是精心设计些关键的字来连接, 按山谷自己的话讲”…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 如灵丹一粒, 点铁成金也”(答洪驹父书). 更有人记录山谷的话说, 利用前人的诗意, 用自己的话来表述, 谓之”换骨”. 是否得当, 是否本末倒置, 这些都取决于诗人的艺术和人品上的修养. 有唐以来, 真正做到”更无斧凿痕”的, 包括老杜的晚年杰作, 寥寥无几, 都是上品.
山谷现存诗近两千首, 其中个人经历和亲情友谊的占了大部分(约三分之二). 这些诗, 一一读来就得花费不少时间, 这里只是针对山谷的特点, 从公认的山谷好诗中选出几首和大家一起欣赏.
山谷的诗, 体分古体和近体, 句分五言, 六言, 七言和杂言. 鉴于网上诗友多数”沉醉于”近体五言七言诗, 而山谷的不少为人称道的佳作也在此类, 这里就和大家一起看看山谷这一类诗中的几首代表作. 至于那些颇能反映山谷风格的古体佳作, 例如, 《流民叹》,《送范德孺知庆州》,《送张材翁赴秦签》,《送谢公定作竟陵主簿》和《次韵子瞻寄眉山王宣义》; 还有几首六言四句诗, 以及那首古体的《戏答陈元兴》, 读来也甚有味道; 《老杜浣花溪图引》, 化用了很多杜甫的诗句, 《听宋宗儒摘阮歌》里搀杂了不少深具特色的典故, 有时间再和大家一同切磋. 如各位所知, 山谷也是一位出色的书家(是宋四家之一), 《武昌松风阁》由山谷亲书, 墨迹犹存; 另有《书摩崖碑后》一诗, 也是山谷传世之作.
下面是行者将要聊的几首山谷诗:
诗逢山谷语奇工-我读黄诗之一,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诗逢山谷语奇工-我读黄诗之二, “拔毛能济世, 端为谢杨朱”
诗逢山谷语奇工-我读黄诗之三, "眼看白碧埋黄壤, 何况人间父子情"
诗逢山谷语奇工-我读黄诗之四, "近人积水无鸥鹭,时有归牛浮鼻过"
诗逢山谷语奇工-我读黄诗之五,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诗逢山谷语奇工-我读黄诗之六, "但知家里俱无恙, 不用书来细作行"
诗逢山谷语奇工-我读黄诗之七, "白发齐生如有种, 青山好去坐无钱"
诗逢山谷语奇工-我读黄诗之八, "诗的回归"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