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小站 2.0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648|回复: 30

[赏析] "诗逢山谷语奇工"(我读黄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5 12:2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疆行者 于 2009-1-13 05:35 PM 编辑

行者以前有一系列短文, 介绍黄庭坚的几首诗. 现在陆续ZT到这里. 在正文之前, 先留首小诗, "读山谷诗有感入六麻韵", 写于二零零六年十一月.

一壶清酒一壶茶, 游走江湖惯看花
每遇名山寻道友, 渐随灵感到黄家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5 13: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面的话

以前读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 总觉得少了什么. 正如钱先生自己所说, 当时受各方面的影响, 该选的没选, 不该选的却选进去了. 那本”选注”里, 山谷的诗只被选了五首(列在三个诗题下).

钱先生自己说, 当年郑振铎先生找他写书, 可能是受了”传闻”(指陈衍称许钱一事)的影响, 以为他偏爱宋诗. 事实上, 钱先生自己的诗受清诗的影响很大(即使他不承认. 有人考证说, 《围城》里斜川的原型就是冒叔子, 是钱先生数十年的老朋友. 斜川是书中少数的几个只是被调侃但算正面的人物之一. 调侃他也是因为冒叔子偏爱”同光体”和陈散原), 而清诗特别是在晚清和宋诗的渊源是很大的. 这些典型的”文人诗”, 在强调”文艺是为工农兵服务的”的大环境下, 不受青睐是可以理解的. 但现在, 随着网络的兴起, 不仅网上”写手”云集, 而且”诗人”辈出, “文人诗”和”文人词”似乎又有了市场.

今年秋天, 抽空又读了遍山谷的诗, 仍有颇多的感触. 本人不是”诗人”, “从文”也非”正业”, 但却是“每遇名山寻道友, 渐随灵感到黄家” (读山谷诗有感入六麻韵). 于是, 就再花点儿时间, 把写在书边上的话整理出来, 和诸位诗友共享. 不想再从”快递”发表, 就学老尚, 分成几段, 直接上论坛得了.

又及, 前几日, 闲地诗会前会长余酒(即乐飞), 病中乐观向上的精神感动了不少网友. 同大家一起祝福之余, 按诗会的惯例, 即兴写了几首诗献给身为江西人的酒会长, 其中有句”曲到姜家词正韵, 诗逢山谷语奇工”(一东韵戏赠余酒并呈CND诸诗友斧正), 这姜夔和黄庭坚也都是江西人. 谨把此文献给余酒会长, 就拿”诗逢山谷语奇工”作为本文的标题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5 13: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谷小像

黄庭坚, 1045-1105, 字鲁直, 自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 北宋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山谷是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围城》中”陵谷山原”的二谷之一,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 他与苏轼(东坡)并称, 东坡山谷, 是为”苏黄”. 有人称, 黄山谷对后世的影响甚至超过了苏东坡. 山谷还被奉为”江西诗派”的祖师爷, 其余韵影响到了清末. 某种意义上说, 山谷诗体现了宋诗的风格. 谈论宋诗, 不说山谷, 是不能想象的.

关于山谷诗以及山谷的创作实践, 历代都有研究, 从”奇正相生”的布局结构, “奇拗”的特殊句法, 乃至单个字句的锤炼. 但山谷最惹人争议的是他在”艺术技巧”上一种实践, 所谓”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 那时的”专业”诗人, 脑子里装的”古董”比现在的人多, 但为了”突破”, 不希望重蹈前人的覆辙, 或称”避熟”或”避俗”, 就用”串珠”式的方法来编排前人字句, 有时需要读者自己靠想象连接不同的段落, 做得好的(如山谷的一些代表作)叫”出新”, 差的(如江西诗派的末流诗人)就形同”抄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5 13: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钱注黄诗

正如大家了解的, 钱先生《宋诗选注》的”注”(包括每篇附带评论的小传以及前面的”序”)的价值大于”选”的价值. 虽然有时带有钱氏特有的”刻薄”, 却也多是”真知灼见”. 有兴趣的诗友可以翻出那份关于”黄庭坚”的(大约在九十六页上)来再看一看. 不知是否出于钱先生的本意, 他对山谷的评价不如所谓的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尤杨范陆, 认为山谷把从王半山(即王安石, 小说《围城》中”陵谷山原”的四山之一)到苏东坡的”点金术”发挥到了”登峰造极”, “’读书多’的人或者看得出他句句是把’古人陈言’点铁成金, 明白他讲些什么; ‘读书少’的人只觉得碰头拌脚无非古典成语, …, 给人的印象是生硬晦涩, 语言不够透明, 仿佛冬天的玻璃窗蒙上一层水汽, 冻成一片冰花.”

钱先生举了个”咏猩猩毛笔”的例子, 说”看来’读书多’的人对黄庭坚的诗都疑神疑鬼, 只提防极平常的字句里有什么埋伏着的古典, …, 任渊(丁东按, 南宋时《山谷内集》的注者, 以”精博”著称)满以为把…的出典注明白了, 可杨万里又收查出来两句暗藏的’古人陈言’”.

所以钱先生选的几首黄诗, 例如《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选二),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以及《新喻道中寄元明》, 都是既反映山谷的特点, 又比较”朴质轻快”, 有典也比较明显的(将在后面的”我读黄诗”里详谈), 到也符合钱老先生的几”不选”原则(建议网友看看他序里的这几不选原则, 很有钱氏特点).

这里再从钱先生举个小例子: “甚至黄庭坚明明是默写白居易的诗, 记错了些字句, 他的崇拜者也以为他把’白’铁点成’黄’金, ‘可为作诗之法’, 替他加上个’谪居黔南’的题目, 编入他的诗集里.” 钱先生说的”谪居黔南”, 原有十首, 下面的是第一首:

相望六千里, 天地隔江山
十书九不到, 何用一开颜

再看看白乐天的原诗”寄行简”的片段:

相去六千里,地绝天邈然
十书九不达,何以开忧颜

看来山谷的”徒子徒孙”们不争气, 却是真的, 但也怪不到山谷, 毕竟这不是他的主流作品, 入其诗集可能也非他的本意 (甚至有的诗集, 干脆冠上”摘乐天句”的字样, 以避免山谷被指为”抄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5 13: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江西诗派

中国的古典诗词, 大大小小, 流派甚多. 唐之后, 有专学李义山(小说《围城》中”陵谷山原”的四山之一)的”西昆体”, 偏华丽绮艳, 也爱镶嵌古典成语. 北宋后期, 吕本中(居仁)把受黄山谷影响的诗人放在一起, 称为”江西诗社宗派”, 其势力超过苏东坡. 据钱先生说, 这包括了当时的陈师道(无己号后山居士, 小说《围城》中”陵谷山原”的四山之一, 任渊注《山谷内集》时也顺便注了《后山集》), 山谷的外甥徐俯和洪炎, 江端友, 韩驹, 以及一些其他知名不知名的诗人. 后人一般也把吕本人算进这个圈子去. 其实, 吕本中的划分, 多少有些牵强附会. 许多诗人如陆游的老师曾几(吉甫号茶山居士)学山谷, 但风格不入其流派, 这”江西诗派”就是一个代名词了. 许多后来的名诗人, 成名前都从”江西派”入手, 师从”江西派”的诗人. 值得一提的是老尚喜欢的杨万里(廷秀号诚斋). 老先生是所谓”中兴四诗人”之一, 和陆游齐名, 严羽称其诗体为”诚斋体”. 诚斋也是江西人, 初学江西派, 转了一圈, 几经周折, 晚年又给”江西派”诗集作序, 称许为”诗里最高的境界”. 钱先生的注(在大约一百五十九页)里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杨万里和江西派的关系. 另一位江西名人姜夔, 早年也从”江西派”入手, 后来有人说他”古体黄陈家格律”, 但白石并不以诗名于世, 他是词界格律派的顶峰人物.

钱钟书先生早年和陈衍(石遗)多有交往, 对其推崇的程度胜过另一位陈先生(陈三立, 即陈散原, 小说《围城》中”陵谷山原”里唯一的一”原”, 连”半个坡”都插不进去). 石遗老先生是晚清诗坛的主将之一(另有陈三立和郑孝胥), 号称”同光体”的”理论家”. 这”同光体”, 就提倡宋诗, “尤其推崇江西派”(见钱钟书《宋诗选注》序), 算是满清(尽管诗人们都是留着辫子的汉人)对明的又一次”革命”. 留意自宋以来历次诗坛上的”争斗”, 包括南宋”江湖派”对”江西派”的反动, 明朝诗人对宋诗的”敌意”, 可以看出”不满”之后的”价值”的流向和取向. 但钱先生直截了当地总结说, “宋诗的成就在元诗, 明诗之上, 也超过了清诗”(出处同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5 13: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疆行者 于 2009-1-5 01:30 PM 编辑

"对不起,您两次发表间隔少于 60 秒,请不要灌水!"

我读黄诗

诗到两宋, 音韵可能有了变化, 但近体诗的格律始终一如前朝. 一般人作诗, 往往四平八稳, 平仄合度,起承转合得体, 但也过于满足一板一眼, 偶有佳构, 在唐诗的万丈光芒下, 也黯然失色. 诗至山谷, 风格一变. 谋篇讲”奇正相生”, 句子段落可以跳跃, 仅凭想象的内在联系来接续; 句法刻意追求拗句, 有时字句颠倒, 语感起伏, 形成了特殊的音律; 另外, 熬炼诗眼, 广泛运用流动的对偶, 以及新奇的比喻, 增加了阅读的快感; 再就是著名的黄氏”点金术”, 变前人旧物以为新, “化腐朽为神奇”.

山谷的影响很大, 不仅仅是对那些身属”江西诗派”或后来推崇”江西诗派”的人来说. 就是一些后来反对”江西诗派”的人, 入过派后来又想脱离其影响的人, 或者当时干脆无派而自寻独立的人, 都往往对山谷本人(甚至陈后山)推崇有加. 是什么因素使得推崇和反对的两派有如此强烈的感受, 是我决心花时间读山谷诗的原因之一.

基本上讲, 宋诗以”赋”为主, 少有”比兴”, 所以毛泽东对陈毅说, 宋诗不懂”形象思维”, 读来”味同嚼蜡”. 持类似观点的人不少, 多想把唐宋并提, 而没有想到宋诗可以是唐诗的一个补充. 事实上, 不少宋诗的创作, 包括山谷诗, 拓宽了诗的题材, 发展了作诗的方法, 某些方面更细化了事物的描述, 但也没有完全跳出唐诗已经开拓的疆域和建设好的架构(宋词的发展, 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这一点), 很多也脱离了具体的生活环境. 这也是为什么以后的文人在”书斋”里, 靠翻”古籍”来掉”书袋”也能作诗, 但再不能作出超越前人的好诗了.

早在南宋末, 写《诗话》的严羽对宋诗就有一个总结, 说”以文字为诗, 以才学为诗, 以议论为诗”. 山谷, 包括后来学他的人, 一向为人”垢病”的就是”砌典”, 进而读来不爽而生”晦涩”, 尤其山谷, 颇能传”以文字才学为诗”之神. 平心而论, 堆砌”古人”的典故, 不仅仅是”掉书袋”的问题, 还是需要些技巧的. 借助”古人”, 但不要古人完全替代自己, 需要一定的笔力来”熔铸”. “挚鲸”或”如椽”的大笔, 不是把古人的诗句简单编排成自己的作品, 而是精心设计些关键的字来连接, 按山谷自己的话讲”…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 如灵丹一粒, 点铁成金也”(答洪驹父书). 更有人记录山谷的话说, 利用前人的诗意, 用自己的话来表述, 谓之”换骨”. 是否得当, 是否本末倒置, 这些都取决于诗人的艺术和人品上的修养. 有唐以来, 真正做到”更无斧凿痕”的, 包括老杜的晚年杰作, 寥寥无几, 都是上品.

山谷现存诗近两千首, 其中个人经历和亲情友谊的占了大部分(约三分之二). 这些诗, 一一读来就得花费不少时间, 这里只是针对山谷的特点, 从公认的山谷好诗中选出几首和大家一起欣赏.

山谷的诗, 体分古体和近体, 句分五言, 六言, 七言和杂言. 鉴于网上诗友多数”沉醉于”近体五言七言诗, 而山谷的不少为人称道的佳作也在此类, 这里就和大家一起看看山谷这一类诗中的几首代表作. 至于那些颇能反映山谷风格的古体佳作, 例如, 《流民叹》,《送范德孺知庆州》,《送张材翁赴秦签》,《送谢公定作竟陵主簿》和《次韵子瞻寄眉山王宣义》; 还有几首六言四句诗, 以及那首古体的《戏答陈元兴》, 读来也甚有味道; 《老杜浣花溪图引》, 化用了很多杜甫的诗句, 《听宋宗儒摘阮歌》里搀杂了不少深具特色的典故, 有时间再和大家一同切磋. 如各位所知, 山谷也是一位出色的书家(是宋四家之一), 《武昌松风阁》由山谷亲书, 墨迹犹存; 另有《书摩崖碑后》一诗, 也是山谷传世之作.

下面是行者将要聊的几首山谷诗:

诗逢山谷语奇工-我读黄诗之一,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诗逢山谷语奇工-我读黄诗之二, “拔毛能济世, 端为谢杨朱”
诗逢山谷语奇工-我读黄诗之三, "眼看白碧埋黄壤, 何况人间父子情"
诗逢山谷语奇工-我读黄诗之四, "近人积水无鸥鹭,时有归牛浮鼻过"
诗逢山谷语奇工-我读黄诗之五,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诗逢山谷语奇工-我读黄诗之六, "但知家里俱无恙, 不用书来细作行"
诗逢山谷语奇工-我读黄诗之七, "白发齐生如有种, 青山好去坐无钱"
诗逢山谷语奇工-我读黄诗之八, "诗的回归"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5 17: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国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烟藤
-《寄黄几复》

黄几复, 名介, 山谷的同乡好友, 与山谷“同科”出身, 少年时就交往密切. 黄诗原有跋, 点明”几复在广州四会, 予在德州德平镇, 皆海滨也”, 可以帮助我们在字面上大致理解前两句. 但就这两句, 就先体现了山谷的不同之处: “北海”和”南海”, 出自《左传》, “君处北海, 寡人处南海, 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后一句成了成语”风马牛不相及”, 前边的就被山谷用在这里了. “寄雁传书”, 是古人用过的通信手段之一(据说汉使曾诈匈奴说收到过苏武的”雁信”), 也是作诗的”滥调”, 但这里, 山谷笔锋一转, 用” 谢不能”三字, 变”陈熟”而”生新”, 婉转表达了江湖之远连”雁信”也无法传达, 心情多么无奈. 一读再读之下, 本来起句平淡的”首联”, 似乎也与众不同了.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是山谷诗里广为传诵的”名句”. 里面没有典故, 也没有僻字, “桃李”, “春风”, “一杯”, “酒”, “江湖”, “夜雨”, “十年”, “灯”, 甚至是”俗字”, 一经联结, 成为“桃李春风一杯酒”和”江湖夜雨十年灯”, 就有了明显的对比, 虚实之间, 写尽当年的义气相投, 更衬托出别后的寂寞. 诗到”颈联”, 又插入了”典故”, 读来颇有”波折”之感. “家徒四壁”, 是今天的成语; 这里的”四立壁”的意思相仿, 语出《史记"司马相如传》,”家居徒四壁立”. 即使不知道”出处”, 也不影响理解(只是辜负了山谷的”苦心”). 相比之下, “三折肱”这个典故更需要解释. 它语自《左传》(“三折肱, 知为良医”), 原指成大事需要历炼, 不碰钉子, 焉可成才. 但这里反用(“不蕲”)而借以颂扬黄几复. 最后两句, 又趋于”无典”, 通过”想象”, 来岭南和朋友千里聚会, 形神合一, 仿佛作者能看见和听见似的.

纵观全诗, 句式起伏却一气呵成; 有”典”而不觉其”涩”, 字”熟”而不厌其”俗”. 前四句, 基本是”平仄”的正格, 后四句, 句式”奇拗”, 但”救”之自然. 例如颈联“平平仄仄仄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平(”属于”对句救”, 即原本正格的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又不影响对仗的工稳. 尾联”仄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在对句自救后, 格律更加严整. 确实是好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5 22:32:2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拔毛能济世, 端为谢杨朱”

爱酒醉魂在, 能言机事疏
平生几两屐, 身后五车书
物色看王会, 勋劳在石渠
拔毛能济世, 端为谢杨朱
-《和答钱穆父詠猩猩毛笔》

这首诗, 是黄山谷的代表作之一, 褒贬争执得不亦乐乎, 焦点在于诗中的用典.

乍看之下, 四句全无关连, 令人了无头绪. 每个字都认识, 但却不能通顺地理解诗人的意思. 从诗的主题看, 是写”猩猩毛笔”, 即用”猩猩”毛作的笔. 如果知道一些背景, 或许能帮助了解一下诗意.

首先, 古代有猩猩”爱酒”, ”能言”, 又喜欢”穿屐”这样的说法(东晋常琚《华阳国志》和《曲礼》). 另外《晋书"阮孚传》有”几两屐”的出处, 《庄子》有”五车书”的出处. “王会”和”石渠”分别出自《汲冢周书"王会篇》和班固的《西都赋》. “王会”, 从”王城既成, 大会诸侯及四夷也”引申成”国外”(够转弯抹角的, 据说是钱勰钱穆父出使高丽所得), “石渠”在汉代是皇家图书馆(典籍之府). “拔毛”语出《孟子》, 说“杨氏为我, 拔一毛而利天下, 不为也”. 杨朱在战国时创立鼓吹”利己”的杨朱学派, 与己不利, “一毛不拔”. 这里反用此典.

知道了这些背景(都是”注家”给的), 再回头看这首诗, 似乎容易理解了一些. 山谷的”议论”可谓”滔滔不绝”, “联想”异常丰富. 由”笔”想到”猩猩”, 知道猩猩爱喝酒穿鞋, 进而想到它们为此而”身陷囹圄”(据说猎人用酒和鞋为诱饵), 从而被”拔毛”制笔. 穿不了几次的鞋, 却成就了写书传世的”笔”(这种写法真是够绝的, 据说许多学究包括王士禛和纪昀对此赞不绝口). 这么珍贵的笔, 国内是搞不到的, 只能靠特殊关系. 代价不菲, 却也物有所值. 既然”简单地”拔拔毛(当然不是自己的)能做这样大的事, 杨朱该作何想(杨朱不拔, 却留下”一毛不拔”的”拔毛”典故)?

“句句有来历”, 拼接看似无关的”典故”来写”毛笔”, 这想法可真够奇的, 难怪反对山谷的人说他”穿凿附会””晦涩生硬”, 读不出来嘛. 喜欢的人则盛赞”以比为赋, 自能避俗生新”, “超脱而精切, 一字不可移易”, “点化甚妙, 笔有化工, 可为咏物用事之法”.

另外, 这首诗, 前两句是”拗句”(仄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 就是非”律句”, 但经过所谓的”拗救”(即对句的第三字由仄变平来校正出句由平变仄的第三字)之后, 也被认为是”合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5 22:35: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眼看白碧埋黄壤, 何况人间父子情”

有宋一代, 许多名诗人, 开笔多学唐代先贤(小说《围城》里的斜川”开笔就学同光体”, 可见其”斜”的程度). 象宋初的王禹偁提倡杜甫和白居易, “在北宋三位师法白居易的名诗人里—其他两人是苏轼和张耒—他是最早的, 也是受影响最深的”(见《宋诗选注》”王禹偁”篇). 黄山谷则对老杜情有独钟, 即使在身后, 也被其”徒子徒孙推崇为杜甫的继承者”(见《选注》”黄庭坚”篇).

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
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藤州
-《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之八

据钱先生说, 这首诗是山谷学杜诗(“存殁口号”二首, 如“郑公粉绘随长夜,曹霸丹青已白头”)的体现之一. 一诗交叉两句分写两人或两事, 用以形成强烈的对比(一存一殁). 后人不少学用此体, 例如近代非常自负的岭南诗人柳亚子有诗”神烈峰头墓草青,湘南赤帜正纵横”(存殁口号五首).后来山谷有首《寄贺方回》,”少游醉卧古藤下, 谁与愁眉唱一杯. 解作江南断肠句, 只今唯有贺方回”, 意思相近, 却笔法不同(贺方回即贺铸, 著名词人, 有著名的《青玉案》(即“一川烟草”)词传世).

山谷的一些诗句, 初看没有关联, 或者连接”生硬”, 细思重想则又合情. 例如, “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 原诗也是八句, 但是换韵的古体风格), 就化用杜诗, 但细思却又合理, 对比又有”生新”. 杜甫的拗体绝句《江上独步寻花》里说”江上被花恼不徹, 无处告诉只颠狂”, 山谷的”一笑”两句, 先讲类似的感受, 但笔锋一转, 找到了一个”发泄口”, 变”无处”为”有地”, 还是”出门”去, 换个思路, “一笑大江横”. 手法确是奇绝, 难怪陈长方说, “旁入他意, 最为警策”. 也是山谷诗意跳跃的一个例子.

下面这首《忆邢惇夫》也是一个例子, 但更容易理解.

诗到随州更老成, 江山为助笔纵横
眼看白碧埋黄壤, 何况人间父子情
-《忆邢惇夫》

邢惇夫, 邢恕之子, 年少有才, 深得东坡山谷喜爱. 邢恕贬随州时, 惇夫随行, 却不幸”英年”(二十七岁)早逝, 是个”王勃”式的人物. 这首诗, 前两句“典故”不太明显, “江山助”, 语出《唐书"张说传》, 不了解也能体会诗的意思; “埋玉树于土中, 使人情何能已”(见《晋书"庾亮传》), “贤子越骑酷没, 天下为公痛心, 况慈父情耶”(见《世语新说》), 是诗的后两句所本. 这么简单的描述, 山谷顺手也用了两”典”, 难怪有人说他太讲究”来处”, 但这里讨论的是它的写法. 见“埋玉树于土中”, 一般的人都会”感叹””难过”, “何况人间父子情”. 山谷跳过中间的一句, 而直接连接前一句和后一句, 既增加了动感变化, 也是”合用两意”的”活法”用典的例子.

山谷集中, 还有一些类似的例子, 象《答余洪范二首》之一的”可无昨日黄花酒, 又是春风柳絮时”, 上下两句分写不同的时间和”景物”, 跳跃的中间是无尽的惆怅和思念. 山谷之外, 可能只有余卞自己最能了解其中的深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5 22:38:41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行者文,总有收益。可惜心不静,如此清雅之地,不敢久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5 22:40:40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行者文,总有收益。可惜心不静,如此清雅之地,不敢久留。
fancao 发表于 2009-1-5 10:38 PM


同感!具有学术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5 23:2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近人积水无鸥鹭,时有归牛浮鼻过”

前面提过, 山谷曾写有《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 显示其受杜少陵的深刻影响. 其中的第一首, 就是后人称颂山谷”点铁成金”的一个经典例子.

翰墨场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维摩
近人积水无鸥鹭,时有归牛浮鼻过
-《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之一

据说, 是唐人陈咏先有句”隔岸水牛浮鼻渡”. 现在, 没几个人知道陈咏是何许人等, 却能通过山谷的这首诗来了解这段”浮鼻””掌故”. 古时候, 由于诗集的失传, 或者作者无闻, 一些好的残章断句往往会流入其它人的笔记或作品. 一如钱钟书老先生在介绍尤袤时说的, “仿佛一根折断的杨柳枝儿, 给人捡起来, 插在好泥土里, 长成了一棵亭亭柳树”(见《宋诗选注》”尤袤”篇, 这尤袤就是”尤杨范陆”之尤, 当时的名望却是很高). 南宋的任渊就认为, “此本陋句, 一经妙手, 神采顿异”. 后来的陈衍陈石遗也说, 此两句当是“宋人写景句脍炙人口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5 23:2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两位这里一唱一和, 变着法地笑行者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5 23:29: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五,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山谷有《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在《宋诗选注》里都有选. 其中的第二首”满川风雨”, 老尚已经贴了出来. 这第一首, “投荒万死”, 如下: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之一

读过刘梦得诗《望洞庭》的人可能记得,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君山应该是绿的. 以前读到”未到江南先一笑”, 总觉突兀. 看了几遍, 忽然明白里面的道理. 山谷被贬黜西南多年, 无日不思家乡父老. “生入”一句, 使人很容易联想到班超晚年请求内调一事(“臣不敢望酒泉郡, 但愿生入玉门关”,见《汉书"班超传》), 颇有慷慨悲凉之感, 又有一丝庆幸(山谷那年近六十岁). 山谷的老家江西, 地处江南, 两者在心里的颜色自然是不同的. 当诗人一看到”充满绿意”的君山, 不由得”一笑”, 终于离开”投荒”地, 快到家了. 后两句的写法非常特殊, 和刘皂的《旅次朔方》比, 吟咏不同, 却各得其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6 03: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六, “但知家里俱无恙, 不用书来细作行”

古人作诗, 讲究音韵, 平仄, 乃至对偶. 现在称为”近体诗”的, 每句多分五言七言, 每首多为四句八句. 以七言八句的七律为例, 每两句为一联, 依此称作首联, 颔联, 颈联和尾联. 一般要求, , 颔联和颈联应该”对偶”或称”对仗”. 这种”对仗”, 往往要求两句的句法相同, 词性相对, 避免字的重复. “对仗”作得好的, 多是语出自然, 并非刻意雕饰. 有时, 颔联并没有明显的对仗, 但语气上一气呵成, 也被认为是好诗. 例如, 白乐天的《览卢子蒙侍御旧诗多与微之唱和感今伤昔因赠子蒙题于卷后》里的前四句, “早闻元九咏君诗,恨与卢君相识迟. 今日逢君开旧卷,卷中多道赠微之”; 以及苏东坡的《和子由渑池怀旧》的前四句,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都是传诵的名句, 颔联却也都不用”例行”的对仗(或不是那么严格的”对仗”). 颈联不作”对仗”的, 相比之下非常少.

山谷集中, 有不少类似这样的”对仗”显得和”传统”上的”对偶”不同, 尤其是”连接词”的运用. 例如, “未尝终日不思潁, 想见先生多好贤”(《郭明甫作西斋于潁尾, 请予赋诗二首选一》). 这里想说的是山谷的《新喻道中寄元明》.

这首诗是离乡后不久写给他的哥哥黄大临(字元明)的, 山谷时年五十八. 前面的“雨中登岳阳楼”是同年早些时候的事, 大约是崇宁元年, 即一一零二年, 阴历二月; 随后山谷访元明于萍乡, 兄弟盘桓半月, 山谷转赴江州途中经新喻时所作. 据说, 新喻离萍乡不过百里. 这首诗, 钱先生也选在《宋诗选注》里, 并认为是黄庭坚”比较朴质轻快的诗”.

中年畏病不举酒, 辜负东来数百觞
唤客煎茶山店远, 看人穫稻午风凉
但知家里俱无恙, 不用书来细作行
一百八盘携手上, 至今犹梦绕羊肠
-《新喻道中寄元明》

诗虽轻快, 但多拗句. 例如, 首句”中年畏病不举酒”, 按传统的”格律”来衡量, 后五字皆仄, 是拗句, 而且也没有去”救”. 这里尤其注意颈联两句. 从”格律”上看, “仄平平仄平平仄”对”仄仄平平仄仄平”, 是是出句自己”救”了前四字(自救); 但从一般的作诗法看, 这一联应该用”对仗”才算工整(印象里以前也有此联”不对”的, 但一般颔联才可以将就). 这里, 山谷并没有”刻板”地逐字来对, 而是”大致”来对, 读起来一气呵成, 颇有”流水对”的架势, 所以也算”对得起”读者, 确实是”朴质轻快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6 03: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七, “白发齐生如有种, 青山好去坐无钱”

前面谈到山谷”作对”不拘泥于”常格”. 其实, 即使是字面上”对”得很”传统”很”工整”的, 但在句法上甚至有时在意义上, 也和”传统”的”对仗”不同, 这也是山谷诗显得”奇”的一个原因. 例如, “世上岂无千里马, 人中难得九方皋”(《过平舆, 怀李子先, 时在并州》), 格律严整(出句有一个”拗”字, 即第三个字应平, 但这里可以容忍, 并不是”出律”), 字面上也几乎”无懈可击”, 但细读两句, 上下关联, 一气呵成, 尤其难得. 还有“欲解铜章行问道, 定知石友许忘年”(《次元明韵寄子由》), 再三读来也饱含山谷的”韵味”. 下面的这首《次韵裴仲谋同年》也是非常值得留意的.

交盖春风汝水边, 客床相对卧僧氈
舞阳去叶才百里, 贱子与公俱少年
白发齐生如有种, 青山好去坐无钱
烟沙篁竹江南岸, 输与鸬鶿取次眠
-《次韵裴仲谋同年》

”叶”和“舞阳”, 分别是黄山谷(“贱子”)和裴仲谋(“公”)所在的两个县, 相距不过百里, 以距离之近来写”交往之深”; “俱少年”, 以年纪之轻来写”同游之乐”. 这两句字面平常, 却写尽时空上的交错, 和下面的”白发”两句对比, 又转出了”乐极生忧”的无奈. 语意跳跃, 思绪纵横. 山谷善于不用”奇字”而生”奇语”或”奇思”. 这中间四句, 总体而言, 甚至胜过山谷”广为人道”的”飞雪堆盘鲙鱼腹, 明珠论斗煮鸡头”(《次韵王定国扬州见寄》)和”夜听疏疏还密密, 晓看整整复斜斜”(《咏雪奉呈广平公》), 是山谷诗风格的另一首代表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6 03: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八, 诗的回归

山谷一生写了不少”次韵”的诗. 古人作诗唱和, 原本十分正常, 但山谷往往”逞才炫学”, “叠和”多首, 有时甚至在”窄”韵里, 一连写出多首”不重样”的诗, 既要自然, 又要变化, 也是很多人佩服他的原因之一. 例如, 《次元明韵寄子由》用”烟天年颠”写了四首, 《戏答陈元兴》用”丰翁”等写了五首, “越写越奇”, 最后”依然游刃有余”. 更有甚者, 山谷也曾作过”分韵”多咏的游戏, 例如他曾以”谁知风雨夜, 复此对床眠”, “列置十字, 字为八句, 寄呈十首”, 即每首以十字之一入韵脚写了一套组诗. 然而, 到了最后, 山谷的诗是”皮毛剥落尽”, 唯有真性存, 例如《追和东坡题李亮功归来图》和下面这首《宜阳别元明用”觞”字韵》.

《宜阳别元明用”觞”字韵》一诗作于崇宁四年一月, 山谷当年九月卒(得年六十一)于宜州贬所, 几算山谷绝笔. 和他那首著名的少儿诗(传说写于皇佑三年, 作者时年七岁)《牧童》, 一后一前, 对照山谷的一生, 却也使人顿生感慨.

霜鬚八十期同老, 酌我仙人九醞觞
明月湾头松老大, 永思堂下草荒凉
千林风雨鶯求友, 万里云天雁断行
别夜不眠听鼠嚙, 非关春茗搅枯肠
-《宜阳别元明用”觞”字韵》

骑牛远远过前村, 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 机关用尽不如君
-《牧童》

在 “宜阳别元明”一诗, 山谷有自注云, “术者言吾兄弟皆寿八十, 近得重醞法甚妙”, 可以帮助理解前两句. “明月湾”和”永思堂”, 并非什么前朝”古物”, 都是在修水双井祖墓附近两处他人看似”普通”的景物, 他的兄长和朋友自然也知道. 全诗已经没有那些”僻典”, 音律平和(除了”松老大”依旧是以往的山谷风格), 剩下的惟有深挚的感情了.

后面的话

因为诗会余酒会长的缘故(见”前面的话”里的”又及”), 再回闲地写了这么几页”闲”贴. 虽然花去不少时间来”敲字”, 但感觉上, 还是不满意. 不仅仅是一些山谷的诗没有谈到(例如《题落星寺岚漪轩》, 《夏日梦伯兄寄江南》等), 而且已经谈到的有些也没有谈透. 个人的才力和修养是主要的因素, 尽管自己还可以找出其它的借口. 希望明年有机会再谈这个话题, 使我能再润色一下这些旧贴子, 更重要的是有机会和乐飞以及其他的诗词同好再来一次”诗词”唱和, 共同祝愿乐飞身体早日康复.

(全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5 22:37:10 | 显示全部楼层
跟着悄悄看了一段,很喜欢。“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是我心爱的一句。仿佛杜甫草堂黄的塑像旁,也刻的是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6 16:4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确实是好句. 谢谢光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9 13:0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疆行者 于 2009-1-29 01:21 PM 编辑

本客按: 东坡山谷, 苏黄两人是很不一样的人. 前面提到"我读黄诗", 这里来几段"东坡黄州杂记".

东坡黄州杂记之二: "海棠虽好不吟诗"-东坡的狡黠

以前有篇短文, 作为东坡黄州杂记, 顺手写在网边, 说的是"河东狮吼"和"季常之癖".

东坡人缘好, 离开黄州的时候, 不少同事和朋友纷纷给他送行-有的甚至还随他走了几百里, 依依不舍.

根据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故事是这样的.

说的是一次饯行会上, 一位歌伎请东坡题诗, 就写在披风上.

对此, 东坡一般是来者不拒的.

东坡四年黄州住, 何事无言及李琪[1]

题罢, 东坡接着和别人神侃.

"...在场的人都觉得这两句平淡无奇, 而且全诗也没有写完."

可能等的时间太长, 李琪觉得东坡把她忘了, 就上前提醒东坡.

"喔, 我差点忘了."

于是, 东坡再次现场挥毫:

却似西川杜工部, 海棠虽好不吟诗

前后凑成的四句:

东坡四年黄州住, 何事无言及李琪
却似西川杜工部, 海棠虽好不吟诗

"音韵完全吻合[本客按, 押四支], 这首诗的效果有如一颗小宝石, 照例充满他漫不经心的美感. 诗中微妙地恭维这个少女, 李琪因此变成文学史上不朽的人物."

呵呵.

写诗如下棋, 高手"平淡无奇"的后面, 蕴藏的是什么一般是可以期待的-虽然不知道具体的"诗句", 却应该是充满"惊喜"的.

"漫不经心", 其实正是东坡的有心之处.

捷才如东坡者, 一望之下, 应该就能四句于心, 那有一句句想的道理.

之所以要等李琪上前提醒, 要的就是烘托现场的气氛.

这符合东坡特有的狡黠.

NOTE

1. 有人说, 这两句是"东坡居士闻名久, 因何无言及李宜", 讲歌伎的名字是李宜. 权当故事听听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13 22: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无疆会长雅兴!

我正好也喜欢黄诗. (可别误解了. )  慢慢欣赏呢.  
谢谢. 周末快乐!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14 01:32:20 | 显示全部楼层
21# 云天

那里, 我不正说"我读黄诗"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3 21:5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刚在后院的自留地种了棵菜, "关于'曲到姜家词正韵'":

以前曾有系列小文谈及黄庭坚-"诗逢山谷语奇工"-我读黄诗. 这"诗逢山谷"一句源于本客一首七律("一入江西百代风"), 上句正是"曲到姜家词正韵", 说的是宋词格律派[1]的一座高峰-姜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9 13:56:42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山谷诗有感入六麻韵

一壶清酒一壶茶, 游走江湖惯看花
每遇名山寻道友, 渐随灵感到黄家

和行者
一谍巴赫一壶茶,游走小站采浪花
每遇灵篇犹见友,畅开心扉回博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9 21:44:04 | 显示全部楼层
24# Reader86

呵呵, "畅开心扉回博家"最重要, 欢迎回来:) 你这"一谍巴赫"是什么"谍"啊;)

P.S., 上次讨论平仄粘对, 不知还记得不? 好象你这和作里不计较啊:) Anyway,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6 21: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24# Reader86

呵呵, "畅开心扉回博家"最重要, 欢迎回来:) 你这"一谍巴赫"是什么"谍"啊;)

P.S., 上次讨论平仄粘对, 不知还记得不? 好象你这和作里不计较啊:) Anyway, 谢谢! ...
无疆行者 发表于 2009-5-9 10:44 PM


谍: a diskette.

一平仄俺就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6 22: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谍: a diskette.

Reader86 发表于 2009-5-16 10:19 PM


呵呵, 原来"谍"是怎么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6 22:45:27 | 显示全部楼层
27# 无疆行者

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7 00: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27# 无疆行者

碟?  
Reader86 发表于 2009-5-16 11:45 PM


我一直以为是"碟", 例如"影碟"之类的. 你从哪里弄来的小人, 有意思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7 00:3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eader86 于 2009-5-17 01:42 AM 编辑

29# 无疆行者

俺刚琢磨出来。

你看见俺这个帖子下面那个回复用的框子了吗?那一排符号最后有个笑脸 :),CLICK哪个笑脸。然后你会看到4个BUTTONS:

1,默任表情; 2,酷猴; 3,动感男孩; 4,小破孩。

CLICK 动感男孩 你就看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9 11: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30# Reader86

呵呵, 让我也试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天涯小站

GMT-5, 2025-10-15 02:08 AM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